现代竹建筑的结构建构研究

2018-10-31 03:03蒋涤非
世界竹藤通讯 2018年5期
关键词:竹材建筑师屋顶

王 璐 蒋涤非

(1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长沙410004;2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长沙410004)

竹材作为一种自然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历史悠久[1]。在古代,竹子曾是中国南方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不仅大小村落竹屋聚辏,城市亦是竹楼成衢、鳞次栉比”[2]。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竹材因在防火、抗劈裂等方面处理技术的不完善,在现代建筑中逐步退出。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竹材因其生长快、分布广、可再生、力学性能好等特点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了许多国家及建筑师的关注。然而,在传统竹建筑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时候,现代竹建筑设计应以怎样的理论范式发展,创造宜人的生存居住环境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众多现代建筑大师设计的竹建筑,以展现现代竹建筑的设计思路和方向。

1 建构

建构 (Tectonics),作为一种建筑理论范式,发轫于19世纪的德国。 “Tectonics”源于希腊语“Tekton”,意为木匠或建造者。在德语中,建构将建筑理解为结构与艺术的综合体,其含义超出了建造,关注于建筑建造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理性协调[3]。“形式”是指建筑物的视觉外观,包括线条、轮廓、形状、构成等; “功能”即作用,是指建筑物的结构和实用要求,包括建造、程序、组织、使用、材料、社会目的等。

建筑师通过建构表现建筑的姿态,将力量间的作用、荷载与支撑关系呈现在世人眼前,而应用建构思维建造的建筑能够使人们所看见的形态与建筑本体功能保持一致。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塞克勒认为,优秀的案例是那些 “结构原理的实施近乎完美,建造合理有效,同时兼具清晰直白的建构表现”的建筑[4]。意大利工程师兼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曾设计过一系列或有力、或精美、或柔和的混凝土形象建筑。图1是皮埃尔·奈尔维为意大利空军设计的飞机库,建筑由竖向荷载形成最经济合理的悬链线拱,支撑起由拱状交叉肋预制件形成的空间网架,倒向收缩的V形扶壁真实地呈现出飞机库所受静荷载和风荷载与支撑的关系,同时这种倒V形又是为了防止施工时扶壁向内倾倒而采用的特殊形式,表现出精巧的施工设计。这些构造处理使整个建筑表现出强而有力而又精巧轻盈的静力学美感。

非建构是一种忽略或者遮掩荷载与支撑之间具有视觉表现力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手法。德国著名建筑师彼得·贝伦斯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透平机车间 (图2)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由钢结构框架表现的建构性建筑,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非建构的角墩,这个为支撑屋顶起到重要作用的现浇混凝土墩柱并未充分展现出力的表现作用,反而被误认为仅仅是一堵普通的隔墙,其支撑的力学作用被外在的设计形态所掩饰。

图1 皮埃尔·奈尔维设计的意大利空军飞机库

图2 彼得·贝伦斯设计的透平机车间

除了呈现出支撑和荷载之间的关系,建构还通过展现事物的状态来表达其自身,因此也是一种利用折射与变形、顾及各种各样的不同事物呈现自身和维持自身条件的手段。海德格尔在 《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指出,建筑应该表现不同材料的天性,而且应该展示世界存在的不同情形及方式[7]。19世纪的建筑理论家维奥莱·勒·迪克摆脱了对历史形式的模仿,提出了一系列精巧的混合结构,他利用铁板的抗拉性能,且易于以直杆连接使用,并结合砌体结构来防止铁构件变形,在铁质杆件组合的独立构架上放置单独的拱顶结构便形成了这种符合材料特性的铁构体系—— “铁构拱顶”。

可见,建构强调建筑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统一,材质特性与其展现出来的形态相一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 “表里如一”的特征。这种 “表里如一”的呈现,会让建筑更好地贴近环境与人的心理,激发人与建筑的共情感受,达到建筑与材质、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2 现代竹建筑的结构形态

建构使人们重新发现世界存在的方式,一栋建筑是如何立在大地之上,一种材料是如何呈现其自身,建构的建筑给人留下稳固安全的印象,使人觉得它是被良好支撑的,而不似隐藏结构让人无法捉摸。纵观现代竹建筑的设计,可以发现竹建筑与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

竹建筑是以原竹材料作为主要构造的建筑。现代竹材构造可以形成梁架、桁架、拱架、支柱、笼式结构等各种基本结构形式,而且现代建筑已然进入了一个综合应用混合类型的新时期,因此现代竹建筑拥有无限多样的结构形态。根据建筑的形态部位,竹建筑结构可以分为竖向、横向、屋顶结构,以及以建筑全体作为整体的空间结构。

2.1 竖向结构

竹建筑中的竖向结构以竹柱为主,一般用于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部位,作为支撑楼面和屋顶的构件。竖向竹结构除了支撑楼面和屋顶传来的超大荷载外,还要承受来自梁端的弯矩。传统竹柱多以单根竹材竖直支撑竹梁,随着技术的进步,竹柱的形态更加丰富,出现了形式多样的组合柱,而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应用多杆件组合,减小弯矩,尽量使每根杆件都能处于轴向受力状态,从而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也为多种结构形式提供了可能。比如,树形结构柱斜向伸展的杆件将柱与梁之间的弯矩转化为力偶,杆件主要受到轴向力。竹制树形结构不但力学性能更加合理,而且还能唤起人们回归森林的遐想。

越南建筑师武重义 (Vo Trong Nghia)设计的山萝餐厅 (图3),由4根细竹捆扎组成的组合柱,2根细竹之间留有2根竹杆宽度的间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偏心受压的受力状态,加强结构整体性,降低引起弯曲变形的局部弯矩。这种细长形的、既分隔又通透的组合柱产生的透明感,形成了轻松自由的餐厅环境。

图3 山萝餐厅的竹柱组合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

在巴厘塞兰安岛的三山楼 (Three Mountains)设计中,利用24根竹杆斜交形成了单叶双曲面形中心柱 (图4)。这种新型柱结构作为整个建筑的重要支承结构,不但能够承受竖向荷载,有效抵抗水平荷载,而且也是内部空间景象连绵而丰富的视觉焦点,加之柱顶天窗洒下的阳光,使人的想象沿着竹柱飞升而去,自然而自由。

图4 三山楼建筑中的中心柱

此外,竖向竹结构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即竹柱密集排列,或者正交、斜交布置,这时柱与墙的区别就模糊了。哥伦比亚建筑师西蒙·维列设计的墨西哥城游牧博物馆 (Nomadic Museum),用直杆连接屋檐直线与地面正弦曲线形成曲面竹墙 (图5),支撑建筑的三角形屋顶,这种竹墙结构有利于使竹柱的主应力以轴向力来提供斜向推力,以减弱竹柱受到侧向荷载时产生的弯曲变形,而蜿蜒的墙体曲线也使得整个建筑好像流动了起来,产生轻盈而灵动的视觉感受。

注:图片源自Pierre Frey[10]。

2.2 横向结构

横向竹结构主要包括梁和楼面。其中,梁是人类最早学会的、也是最简单的结构体系,传统印第安人很早就会根据竹材逐渐变细、两端质量不同的特性,在竹杆小口径一端填入填充料来平衡竹梁。随着现代建造技术的进步,横向竹结构的质量与精确性不断提高,可以通过工厂或现场预制方式,对竹材进行预处理来调整角度,用绳索缠绕竹束捆扎,并用电钻打孔,插入竹销或螺栓连接加固,有效解决了传统捆扎连接因竹材间的摩擦力不足、难以抵抗横向力弯曲产生的纵向剪力而发生滑移的问题,能承受比单根竹梁更大的荷载,而且构造也更加精致美观,尺寸标准为形成大跨度竹建筑空间奠定了基础。

横向结构由柱和墙支撑,也可起到约束柱和墙倾覆的作用。作为受弯构件,竹材既需要抵抗拉压,又要抵抗弯曲和剪切方面的力。当竹建筑横向结构的应力负担较大时,断面也随之增大,由此带来的自身质量的增加也会导致应力负担变大,因此现代竹建筑多考虑通过调整梁或楼面的形态、材料的组合等轻量化的方法以减少结构材料和基础施工,形成更有效的结构体系。这些高效能的结构也创造出许多新的竹建筑形式,产生了与传统竹梁架结构建筑不同的新体验。

一些建筑师对复合梁结构进行了尝试。例如,齐格特·罗斯瓦格·塞勒建筑工程事务所设计的巴基斯坦竹土学校 (图6),在其梁结构中,底层与顶层竹梁横向细密排列,中间层竹梁纵向布置,各层竹梁通过钉子、绳索紧密联系,形成富于韵律感的3层复合梁系统。这种双向受力结构有利于减少竹材作为单向受力梁结构时的形变而导致竹梁强度的减弱,也可以使承载梁的边框或墙体受力更为均匀,形成更有效的荷载分摊体系,结构更为轻巧,提高了空间效率,而且即使其中一根竹梁开裂,建筑整体上仍能继续承载、使用。这种两横一纵的梁结构清晰地展现出力的传递路径,以及横纵两个方向所受荷载的大小,使人的身体感到安全舒适。

图6 竹土学校的横向竹梁结构

还可将多根竹梁分段放置于不同的标高形成叠置梁的形式。如在山萝餐厅的设计中,武重义将10层竹梁垂直交错形成格子梁与立柱连接 (图7),不但增加了结构的竖向整体稳定性,而且分段叠置梁形成的通透格栅,也增加了建筑的空间深度,产生了室内连续不断的空间体验。

图7 山萝餐厅10层竹梁形成的叠置梁

武重义设计的竹翼咖啡厅 (图8)则采用了组合材料的梁结构。12 m宽的屋顶结构仅两端处由悬臂结构支撑,屋面传递至梁中间的弯矩较大,如果采用增大横截面积来处理竹梁,粗壮的竹梁会破坏整体建筑的轻盈飘逸之感;而利用张弦梁 (图9),钢索支持支杆对直梁起顶托作用,使直梁挠度减小并降低竹梁的弯矩应力,还释放了建筑顶部空间,咖啡厅呈现出飞翔的姿态。

图8 竹翼咖啡厅屋顶如在空中伸展着的翅膀

图9 竹翼咖啡厅的钢索、桁架组合的悬臂结构

2.3 屋顶结构

屋顶是生动展现建筑性格与特质的关键部位。现代竹建筑师不但追求竹建筑屋顶结构的力学效率,注重竹材本身的特性与工法,还关注结构的空间效率与视觉效果,在初步形态的基础上分析结构应力,再探求合理的形态,经过这样反复的匹配,将形式与功能统一起来,形成合理而优美的屋顶形态。

多年来西蒙·维列一直探索竹材的材料性能与限制,追求结构与空间的协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自誉为 “一个屋顶建筑师”。他成功完成了多数人认为难以实现的 “从屋顶向下建造的结构”[10]。他设计的屋顶形式多样,其基础形式多由桁架或在屋顶相遇的半桁架构成,基于西班牙传统并根据建筑的复杂系统丰富充实,形成深远的屋檐,提供足够的避护,防止雨水、阳光损坏结构。为了避免竹屋顶不能承受巨大的背风抽吸效应而被掀翻,他加大了屋顶的质量,每平方米可达200 kg,这也使得他设计的建筑看起来非常稳重,形成了古朴雄浑的风格。

西蒙·维列非常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要保证主观印象的稳定性。他设计的位于印度新德里普拉迪普·萨科德瓦的竹屋屋顶 (图10)即体现了这一点。在竹屋室内餐厅可以看见3个圈层:中心第1层为屋顶通风口,由4根竹材支撑屋脊形成两坡屋顶;中间第2层把力传递于第1层圈梁以环绕支撑第1层屋顶;外围第3层屋顶为两部分杆件穿插组成,一部分为第2层屋顶杆件的延伸,另一部分竹杆略陡,把力传递于第2层圈梁环绕支撑第2层屋顶。为了保证建筑良好的通风采光以及通透的视野,建筑在第2层圈梁并未直接支承于土墙之上,而是采用竹柱支撑于土墙之上,但第1和第2的2个圈层形成大跨屋顶会对第2层圈梁产生较大的推力,于是第3层屋顶中与外侧柱子或土墙连接的一部分竹杆环绕支撑第1和第2的2个圈层屋顶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3个圈层由中心至外围越来越致密,呈发散形式,不仅体现了结构的力学逻辑,而且在人们心理上实现了传力趋势的平衡,获得与人们的心理预期相吻合的视觉感受。

图10 西蒙·维列设计的体现结构与视觉稳定性的竹屋屋顶

屋顶不单是遮蔽物,也具有生动的个性,是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现代竹建筑师将传统结构形式创新应用,形成超越功能具有丰富多样表现力的屋顶。印尼巴厘岛绿色学校大礼堂的设计就很好诠释了这一点。绿色学校大礼堂 (图11)是一个可容纳300人左右的多用途活动空间,其拱形结构的4个支撑点间的距离达19~20 m(远支撑)和9~10 m(近支撑)。其结构形式源于拱形竹桥,因拱形能够提供较大空间跨度,建筑师将传统拱桥进行改进,用几段竹子捆绑建造,这样就比整根大竹杆更容易达到预期曲度,并降低成本。底部椭圆形的石环固定支撑巨大的拱形屋顶,还可以用作礼堂的看台。巨大的拱形屋顶结构极好地协调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内部看四面完全开放,可以融入周围的环境,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适应当地的暴雨和大风天气。在屋顶的最高点开口处采用半透明材料,引入丰富的自然光,使巨大幽深的屋顶呈现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图11 绿色学校大礼堂的拱形屋顶结构

2.4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将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外力的建筑形式。具有空间结构的竹建筑还具有节省材料和轻质的特征。结构合理性与造型性完美统一,在空间结构的竹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突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 “德中同行之家”是空间结构的竹建筑的典型代表 (图12)。

图12 “德中同行之家”竹建筑

在 “德中同行之家”的设计中,由24个倒置四棱锥单元相互联系组成外围原竹空间桁架,这种多棱结构与附加的张弦结构实现了建筑的自稳性,整体构件共同抵御外力。其中,立面倾斜的竹杆件支撑屋面荷载并抵抗水平荷载,四棱锥顶面设水平原竹斜杆以提供顶面刚度。这些竹杆件组合成的几何形状具备力学合理性,还具有较高的空间效率,以及重复交错的视觉效果,使人产生舒适的秩序感。在建造工法上,原竹杆件采用预制的方法处理,由竹杆端部灌入混凝土,再埋置钢连接件。根据竹材良好的顺纹抗拉和抗压性能,竹杆之间以钢连接件形成铰接,使竹杆主要承受轴向力,同时在竹杆端部应用钢箍以提高竹杆横向抗挤压和抗剪切的能力(图13)。建筑师将这些构造真实地展现了出来,使人体验到竹建筑的坚固,提升了舒适的美感。

图13 “德中同行之家”竹杆间的连接点

卡德纳斯意识设计工作室设计的竹生态穹顶(图14),应用空间网架结构,强调原竹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形成轻盈和美观的结构,以最少的材料在尺度和形式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富有科技未来之感。这个复杂的测地线几何体,能够承载其自身约30倍的质量,具有超凡的静力学性能,表现出建造与韵律之美,传达出 “自然与技术的共生”主题。

在诺曼度假村项目中,建筑师武重义根据解析几何开发了由直线结构元素构成曲面形态——单叶双曲面结构,运用该结构良好的抗强风力学性能和通风对流效果,设计了一个高达8.5 m的酒吧 (图15)。这种结构装饰感强、造型优美,清晰展现的单叶双曲面直母线,使人产生扎实稳定之感,同时中间内凹的 “小蛮腰”形式又会产生向上旋转伸展的体验;而且2个单叶双曲面嵌套而成的圆筒形高塔,又能产生轻盈之感,远望酒吧犹如漂浮在度假村与海滩之间。

图14 空间网架结构的竹生态穹顶

图15 具有单叶双曲面结构的竹制酒吧

由此可见,现代竹建筑结构的各部分形态真实呈现出荷载与支撑的相互作用关系,使人们可以理解、并能用身体感受把自身融入建筑环境,唤起审美体验,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协调统一。现代竹建筑设计呈现出建构思维下的结构制造。

3 现代竹建筑结构制造的特征

现代竹建筑结构形态源于建筑师对结构概念和具体建造技术的理解。除了应用技术手段提供支持外,更需要建筑师发掘技术应用的可能性。现代竹建筑结构制造的形态多姿多彩,其主要特征有:明晰逻辑、隐喻身体、融合自然、诠释文化等。

3.1 明晰逻辑

图16 “德中同行之家”的分解轴测图

现代竹建筑结构强调构造逻辑的明晰,亦即将竹结构抽象的逻辑关系可视化,从结构的外形可以清楚理解结构的工作原理,其中包括结构中内力大小、力流传递以及建造工法等。

竹翼咖啡厅的纯竹悬臂结构像一系列在空中伸展着的翅膀。悬臂结构由2组弧形与中间的腹杆组成了上小下大的弧形桁架结构,悬臂底部一侧抵住混凝土桩;而另一侧使用固定在混凝土桩上的索具螺旋扣固定,悬臂与地面形成刚接效果。悬臂由下至上内力逐渐减小,这种上小下大的形状避免了底部应力过大,使其各点具有相近的耐受力,同时也直观地展示出悬臂由下至上逐渐减小的内力状况,使人感到稳定而舒展。

“德中同行之家”的结构由不同层级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 (图16),这些层级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建筑主体结构主要包括外围天然竹杆立体桁架和内部胶合竹门架结构2部分,从外观上可以明确看到3个连续的层级关系,从外围原竹空间桁架到屋顶张弦结构,最后结束于PVC膜结构。而且力流传递路径也经由杆件组成的几何形式清楚展现,同时建筑还清晰地展现了结构建造的工法,每个杆件之间由专门研制的可调节钢节点连接,并用钢箍紧固原竹端部以防止竹材爆裂,整个建筑呈现出清晰而安定的美感。

3.2 隐喻身体

竹建筑结构的建构关系基于普遍的力学原理,而要使其具有意义,则需要通过身体的隐喻才能实现。“我们不是通过侵略性地搜寻建筑形式,而是通过 (身体)居住于其中,从而在建筑中体验到满足感”[17]。现代竹建筑结构的设计应当尊重、利用身体经验并加以引导,在竹建筑的构成和实践中融入身体,使人以丰富而充实的心灵和情感移入建筑之中,并且充分应用光滑温润、天然亲身的竹材,使身体栖居,获得安宁。

适应人体的感知习惯,融合符合审美动力的形式于竹建筑结构,可以产生舒适的美感。印尼巴厘岛绿色学校的 “学校之心” (图17)的屋顶结构由3个向上收缩盘旋的螺旋形组成,这种结构形式平滑渐变、连贯流畅,使人的心灵会向着螺旋线中心方向飞向天空,产生自由、轻松而舒适的感觉。

图17 绿色学校的 “学校之心”建筑

除了视觉身体感受之外,竹建筑结构还可以结合非视觉的身体体验,如听觉,由于竹材对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特性,竹制结构可以形成音调柔和、亲切优美的空间环境。此外,还有身体触觉,例如,在巴基斯坦竹土学校设计中 (图7),置于复合梁之上的楼面,以竹篾经纬交错形成编织纹理,不仅在视觉上使人产生熟悉亲切的愉悦感,而且当身体行走于地板上,地板会产生富有弹性的弯曲,带来身体某种柔韧感,这种非视觉体验无疑强化了这个绿色建筑的建构体验。

3.3 融合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竹材作为一种直接取自自然的材料,与人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在竹建筑中,或者对自然进行模拟,对环境进行有机模仿与再现;或者与自然相契合,对环境及其内在复杂性进行诠释,这些都可以使人体验到自然的美。模拟自然的结构不仅因为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而产生美感体验,而且因为自然总能够以最为高效的方式构造万物,以最少的材料实现对自然力的疏解与抵抗,比如,树干的分叉可以减少风荷载,而树根的分叉又可增加风荷载下的稳定性。在西蒙·维列设计的2010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 “零碳馆”中,应用一系列树形结构的竹柱支撑起带有如无数菌褶一般的蘑菇屋顶 (图18)。这些竹柱相互联系,清晰地展示出力的传递路径,形成紧密连接的有机系统,支撑起悬臂7.3 m、直径达40 m的由桁架组成的巨大屋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巨大避护。

图18 西蒙·维列设计的 “零碳馆”

现代竹建筑结构除了模拟自然,还可揭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通过协调与自然的关系来形成结构形态。建筑师武重义设计的 “风和水咖啡厅” (图19)坐落于越南郁郁葱葱的热带景观之中,为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建筑师通过竹和铁制抗拉构件连接支撑建筑屋顶,提供宽达12 m的无柱大空间。建筑根据计算流体力学 (CFD)分析形成V形支柱,最大化地将自然风引入建筑。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解析,不但节约了能源,保证了内部空间的空气质量及热舒适度,提供了健康和舒适的环境,还形成最为自然的建筑形态。

图19 武重义设计的 “风和水咖啡厅”

玛拿撒拉姆建筑事务所 (Manasaram Architects)设计的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办公建筑—— “竹子交响乐”(图20),很好地协调了当地的自然风向与建筑物的朝向和屋顶形式之间的关系,有效减小了风阻。尽管建筑南侧完全开放,但在强烈的东北和西南风的影响下室内没有任何强烈的气流,而且还顺应周围的地形,利用简单的竹柱和竹梁组成协同网络结构,其中的柱子虽然看上去很随意、杂乱无章,但却有明确的大小、位置和倾斜度,在结构上具有关联性,与在自然界中发现的高度进化的技术逻辑一致。

3.4 诠释文化

历史是一种体验,在批判中与现今融为一体。现代竹建筑实践除了应设法建立在其自身物质秩序的基础之上以外,还要努力解决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不但要挖掘传统,还应该对传统进行重新解读、收集和创造,使竹建筑获得活力。

图20 “竹子交响乐”建筑

武重义设计的越南昆嵩市印度支那咖啡厅 (图21),建筑以15个巨大的倒锥形纯竹结构单元支撑屋顶,由下至上逐渐舒展的竹结构单元由3层结构组成:中心竖直布置竹柱、中间圆锥形排列的竹柱以及外层环状弯曲布置的斜撑式竹柱,并且在结构单元中还以3层铁制支撑环固定。这种结构单元有效减少了结构中的弯矩,应力以轴力为主,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最大化地引进夏季自然风,风季抵御疾风暴雨。这些柱子的形式与越南常见的传统竹制鱼篓由上而下逐渐收缩的外观相似,唤起人们对传统生活的想象。咖啡厅运用现代结构与技术,创造了简洁大方的结构形态,体现了当代的结构技术水平,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富有越南民族意味、雅致而美妙的建筑景观。

图21 武重义设计的印度支那咖啡厅

IBUKU竹建筑公司设计的绿色学校的千禧桥(图22),由金色和黑色竹子混合建造,这2种色彩是当地米南佳保族备受推崇的民族色彩,而且屋顶形态也源于米南佳保族传统建筑中形似水牛角的屋顶。建筑师将传统形式及建造方式与巨大的拱结构相结合,形成了跨度23 m的亚洲最长的竹桥。建筑形态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地域印象,是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师和工匠们共同以新方式建造的杰出典范。

图22 绿色学校的千禧桥

4 小结

建构是一种建筑理论范式,关注于建筑建造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理性协调。现代竹建筑综合利用多种结构形式,形成的竖向、横向、屋顶、空间结构的结构形态,都展现出荷载与支撑的作用关系,唤起移情体验,在设计中呈现出建构思维下的结构制造。现代竹建筑师已经做出许多尝试,在建构的架构下,创造出许多具有明晰逻辑、隐喻身体、融合自然、诠释文化等特征的优秀建筑,使竹建筑提供舒适、安宁的环境,使人们融入生活的世界,诗意地栖居。

猜你喜欢
竹材建筑师屋顶
借“光”生财的屋顶
胖胖的“建筑师”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屋顶屋
竹材防霉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
基于桐油热处理的竹材理化性质研究
屋顶的雪(外四首)
当建筑师
基于竹材力学特性的竹家具设计方法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