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地”解读阴阳关系

2018-11-05 06:0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素问阴阳阳气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阴阳的哲学观念是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通过对太阳活动、生殖现象、时间变化等因素的观察和体验,以及筮占活动的实践下形成的[1]。《黄帝内经》继承了阴阳概念的内涵,将阴阳的哲学概念,作为方法论渗透到中医学说,并将阴阳之间交感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等关系运用到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笔者发现若单纯从阴阳观念的起源解释事物阴阳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是侧重于其二分性及其之间的消长、对立、制约过程,尚不能在理论上准确表述“阴阳”之间的主从和体用关系,在临床上不能充分说明人体“阴阳”互相作用的动态变化机理和一些对中医临床有指导价值的理论难题。因此,本文基于“天地”,解读阴阳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 “天地”与“阴阳”的关系

阴阳的观念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古人在长期以“地”作为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依靠“天”生长万物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对自然物象的依赖与崇拜。由于对太阳的崇拜和观察,形成了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两极对待的观念;由于生殖崇拜活动,认识男女两性关系和特征的同时,推演出万事万物都有一分为二的特性,并用“阴阳”定性——光明的、温暖的、升发的、向上的……为阳;黑暗的、寒凉的、收敛的、向下的……为阴;“阴阳”被广泛的用于解释天地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2],“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指出“阴阳”乃“天地之气”,由于天(阳)气与地(阴)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地震。《老子·四十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阴气与阳气的结合而构成万物。《庄子·则阳》篇说:“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肯定阴阳是天地之间生成万物的两种根本的气[3]。综上所述,阴阳最初表示阳光的有无和强弱,而当与男女两性、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产生相联系的时候,“阴阳”被赋予了“天地”的使命——产生生命的根本。

阴阳在表示阳光的有无、昼夜四时的更替变化中蕴含了其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依存规律;在生育崇拜及其推演中蕴含了对立制约的平等模式;为了以“阴阳”概括和解释万物彼此的“主从”和“体用”关系,就必须与“天地”连为一体,将“天地”纳入到阴阳范畴之中[4]。正如刘长林[5]认为阴阳概念的来源一是“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上》);二是“阳本为雄,阴本为雌”;三是“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与天地)。“法象莫大乎天地”,笔者遂基于对“天地”的认识,解读阴阳的主从、体用关系。

2 基于“天地”解读阴阳的主从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论述强调了阴阳之间“不平等”的主从关系——阳主阴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也有论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始终。……阳着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这里草木、昆虫、植物、动物都是随着阳气的变化而运动的,也强调了阳对阴的主导作用。

天地作为宇宙间最大的象,充分体现阴阳之间的主从关系和作用。“阳化气,阴成形”,随着天的变化,即春夏秋冬的变化,地上万物随之生长、繁盛及凋零。春日阳气渐长,大地万物复苏;夏日阳气隆盛,万物生长繁盛;秋日阳气衰退,万物收敛凋谢;冬日阳气衰亡,大地万物闭藏。这个过程其实指“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导致了“地”的万物生长收藏的特点,故有“土载四行”之说(如图1所示)。与日光的向背形成的阴阳对立、制约、消长的关系不同,基于“天地”阴阳易于理解属阴的事物生长、繁盛,是在阳气逐渐增长的作用下发生的;属阴的事物凋亡、闭藏,是随着阳气减少而发生的。

据此,圣人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总结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的以应天之春气、夏气、秋气、冬气,来护卫阴体的养身之道。

中医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大出血的病人,以黄芪五倍于当归的用量来补气生血、补气摄血,以达气血双补的疗效,就是体现了阳气对于阴血的主导作用。

3 基于“天地”解读阴阳的体用关系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指本体和作用。如《素问·阴阳离合》有“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灵枢·天年》有“……以母为基,以父为盾”之论,阴阳理论将反映用的归属于阳,反映体的归属于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说阳能够充分发挥卫外、固护的作用,必须依赖于阴体在内的根基、辅助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6],涉及到阳用与阴精(阴体)的关系,是说长寿的人阳气都很充足,而阳气要发挥主温煦、主生命的功能活动,必须依赖于阴精(阴体)的涵养,相反寿命短暂的人,阳失阴所是重要因素。以上都体现了在以阴体为根基,阳用发挥外在的、从生的作用。

基于“天地”解读阴阳的体用关系时,阴在阳先的“阴阳”词序[7]问题便明了于心,一是取泰卦之象。泰卦为坤在上、乾在下,坤为地属阴、乾为天属阳,地阴与天阳其位互换,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是谓通泰。二是地(阴)为万物发生、繁衍、发展的根基。三是水(阴)为生命物质的源泉。还可以发现,阴阳之间的体用关系不仅仅是以阴为体阳在发挥作用,而是阴阳之间的体与用是可以动态转化的。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云雨是天地阴阳相互交感而生的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天阳的感召作用下,地阴才能上升遇冷聚集为云;在阴云的下降作用下,天阳才能下降,化为雨水滋润万物。前者体现阴为阳之体,阳为阴之用,后者则体现阳为阴之体,阴为阳之用(如图2所示)。

阴体的重要性在中医临床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女性绝经期前后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当治以滋阴潜阳的生地、龙骨、牡蛎,以潜龙入海,安抚相火。阴阳体用关系的转化在临床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肺阳不降,肺气上逆的咳嗽施以百合固金汤以资肺阴,得使肺阳下降,肺气下行;脾阴无法上承、布散津液而至口渴,施以附子理中丸,振奋脾阳,载阴液上行(如图2所示)。

4 小结

阴阳学说是中医体系重要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方法,笔者借产生生命万物的“天地”喻阴阳,用以阐述自然万物化生及人体气(阳)与精、血、津液(阴)基本物质之间主从、体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创新了对“阴阳”关系的认识,加深了对阴阳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深化了临床辩证思维及其对中医学发展的理论价值。

猜你喜欢
素问阴阳阳气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