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6例临床观察

2018-11-05 08:0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胃粘膜流性胆汁

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消化科,江苏 海门 226100

功能失调的幽门括约肌引起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损伤胃粘膜屏障功能,导致胃粘膜发生慢性炎症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1]。目前西医治疗方法以结合胆酸盐药物、抑酸药、促胃动力药为主,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且长期口服易导致耐药性[2]。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痞满”、“胃痛”等范畴,病机为气失升降、寒热夹杂,临床治疗主要原则为降逆散结、调和脾胃[3]。本研究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12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研究组66例。对照组男37例,女22例;年龄22~63岁,平均(39.91±7.02)岁;病程4个月至3.5年,平均(1.23±0.38)年;5例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14例患者胆汁反流分级1级(粘液湖呈淡黄色,少量黄色泡沫状液体由幽门口溢出),2例患者胆汁反流分级2级(粘液湖呈黄色,中量黄色泡沫状液体由幽门口溢出,并反流入胃),24例3级(粘液湖呈黄绿色,大量黄色泡沫状液体由幽门口溢出,并反流入胃)。研究组男40例,女26例;年龄21~64岁,平均(39.82±7.41)岁;病程3个月至3.5年,平均(1.39±0.31)年;8例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12例患者胆汁反流分级1级,22例2级,32例3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胆汁反流分级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消化内科学》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4],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或剑突压痛或不适,体重减轻,食纳降低,呕吐伴有黄绿色胆汁,上腹隐痛;胃镜检查可见胃窦粘膜或胃粘膜糜烂、充血、脆性、水肿等;胃粘膜、胃粘液上有黄色或绿色胆汁染色;幽门口可见胆汁反流;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肝气犯胃证相关诊断标准[5],主症见口苦,嗳气,情志不悦加重,上腹痞满胀痛,次症见脉弦,舌红苔薄,反酸烧心,心烦不寐,情志抑郁,纳差;③告知所有患者及家属实验目的及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1个月内有保护胃粘膜、促胃动力、抑酸等相关治疗者;②消化道肿瘤、上消化道溃疡等病变者;③对研究所涉及药物过敏者;④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整个疗程者;⑤伴有其他急慢性感染病变者;⑥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肝肺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⑦胆囊切除手术、胃切除手术、机械性刺激引起的胆汁反流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40 mg奥美拉唑(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77),1次/日,饭前口服,同时联合10 mg多潘立酮(佛山手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370),3次/日,早中晚三餐前口服,共治疗2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脾养胃汤治疗,方药组成:代赭石15 g,半夏15 g,旋覆花12 g,党参12 g,黄芩12 g,大枣9 g,干姜9 g,黄连6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至300 mL,早晚服用,共治疗2个月。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①炎症因子水平: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5 mL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8、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②胃肠激素: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5 mL肘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等胃肠激素水平。③胆汁分流分级[6]: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检查结果,观察胆汁分流分级情况。III级:粘液呈深绿色或淡黄色;II级:粘液呈清亮黄色;I级:粘液淡黄色,清亮;0级:粘液无黄染、透明、清亮。④临床疗效[7]: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加重或未缓解,胆汁反流加重;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胃镜检查胃粘膜炎症浸润减轻,胆汁反流降低;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好转,胃镜检查胃粘膜浸润显著减轻,胆汁反流明显降低;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完整光滑,无胆汁反流。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治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8、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GAS、MT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AS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MTL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GA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T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胆汁分流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胆汁分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胆汁分流分级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胆汁分流分级比较 [例(%)]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6%,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94%,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西医治疗方案中主要采用奥美拉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胃酸分泌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溃疡愈合率高、溃疡愈合快和止痛作用快等优点[8]。多潘立酮也是西医治疗方案的药物,属于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是一种胃肠动力药,对患者上消化系统有特异性作用,可有效发挥外周阻滞作用,加速胃排空,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胃酸对粘膜的损伤[9]。

根据中医理论,胆汁反流性胃炎多为情志不畅、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的胆汁上逆,脾胃不和,胃失和降,侵犯于胃;或疏泄失常,气血瘀滞,胆腑湿热内蕴。本研究采用的调脾养胃汤方中半夏散结除痞、辛温止呕;党参和胃生津,补气健脾;黄芩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寒,回阳通脉;黄连消痞降逆,解毒泻火;甘草调和诸药,补脾和中。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党参可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10];黄芩具有抗应激、抗炎作用,能抑制幽门螺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11];黄连能抑制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12];干姜能促进胃肠蠕动[13];半夏可保护胃粘膜,抑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酸分泌,镇咳[14]。

研究发现,胃粘膜炎症反应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5]。作为一种炎症趋化因子,IL-8能刺激生成新血管,促进炎症反应进程,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参与炎症反应[16]。胃粘膜损伤的严重程度与IL-8水平密切相关。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是重要的炎症反应中的介质,能诱导炎性细胞聚集、粘附、浸润等,提高中性粒细胞活性,损伤粘膜的屏障功能,进一步损伤胃粘膜内皮细胞[1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IL-8、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炎症反应可受到调脾养胃汤的显著改善,有助于减轻胃粘膜的内皮损伤。

由胃窦或G细胞分泌的GAS,能促进胃粘膜生长,促进胃粘膜细胞增殖,营养胃粘膜细胞,提高消化道血流量,调节胃酸分泌。G细胞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过程中数目明显减少,胃粘膜萎缩,显著降低血清中GAS水平。胃粘膜萎缩的程度可由GAS水平反应。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的灵敏指标是GAS水平明显升高[18]。作为胃肠重要激素之一的MTL,主要分布于小肠内,由Mo细胞分泌,能促进胃电活动及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加快胃肠道对水电解质的运输,胃肠道平滑肌随着MTL水平不足而发生松弛,减慢胃肠蠕动,导致胃动力不足,胃腔内胆汁等肠液潴留加重,同时加重胃粘膜损伤[1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胃肠激素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胃肠激素水平可受到调脾养胃汤的有效调节,延缓胃粘膜萎缩,促进胃排空,可明显缓解胆汁分流分级和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相关因子水平,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胃粘膜流性胆汁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
应用胃粘膜保护剂治疗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