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018-11-05 08:0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益气综合征血压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国医堂,河南 洛阳 471000

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高血压发病呈逐年增加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代谢综合征也会致肾脏损害。另一方面,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异,血压紊乱,使其发生靶器官损害风险性明显增加。中医认为,对高血压病的治疗,需充分发挥“治未病”作用,根据患者实际辨证施治[2]。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疾病之一,患者多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病情较为严重。有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单纯高血压能提高到3倍,脑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增加2.59倍[3]。临床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时,需严格控制患者血压。但患者规律服药,血压达标率也不足30%,其血压达标率难度增加,常规西医单独降压,并不能实现血压控制及靶器官保护的作用[4]。本次研究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思想,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辨证施治,采取益气化聚方治疗,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体筛查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患者150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5]中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高血压危象;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肥胖;药物性导致的高血压;合并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中途退出研究者;未能按时服药者。本临床试验经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审核批过;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51例,女性2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1.26±6.73)岁;病程1~13年,平均(5.48±1.39)年;观察组男性50例,女性25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1.36±6.98)岁;病程1~13年,平均(5.50±1.4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辨证分型 按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行中医辨证分型:形体肥胖、气短乏力、肢体困重、自汗、脘腹胀满、多食易饥、口渴喜饮、尿中泡沫;舌象见舌红、舌肥大、舌边齿痕、苔白苔腻;脉弦,细脉,滑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控制饮食结合适当运动,结合缬沙坦胶囊(永信药品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35)口服,每次用量80 mg,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山东鑫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834)口服,每次用量5 mg,1次1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化聚方治疗。基本方:黄芪12 g,茵陈、蒲黄各7.5 g,泽泻5 g,黄连3 g。将上述中药加工制作颗粒,以甜菊素、糊精剂量调整,每包14 g,开水冲服,2次1d,1袋/次。两组患者连续用药3个月。

1.4 观察指标 采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酶法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特定蛋白仪检测患者微量白蛋白(MA)、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ACR)。动态血压检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1.5 效果评价 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判定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气短乏力、肢体困重、头晕、烦躁易怒、心悸等症状消失;有效:患者各症状明显缓解;无效:患者各症状未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41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33%;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3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两组治疗前FBG、2hP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BG、2hPBG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mmoL/L,x±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mmoL/L,x±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BP、SBP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mmHg,x±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也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表现为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异常。随着对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日渐深入,其他代谢紊乱疾病也被归于代谢综合征,如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近年来,代谢综合征呈逐年增加趋势,代谢综合征患者各种病症会协同加剧,致心脑血管系统严重损害[7]。因此,必须要加强代谢综合征的预防控制,降低心脑血管风险。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疾病,是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最为直接的联系。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状态,会严重损伤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而且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多伴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等危险因子,以此明显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单纯血压控制不明显,但也需提前干预,以此保护靶器官。同时也需降低患者伴其他心血管风险。临床西医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时,单纯降压、降糖、调脂,但缺乏针对性干预措施,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5%;治疗后血糖、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心悸”、“消渴”、“头痛”等范畴,根据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常见症状,结合中医证候特点,判断患者病因。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多见气短乏力、身重肢倦、脘腹痞满、烦躁易怒、胸闷、头晕等症状,因此,本病以气虚证为本,痰湿、郁热、血瘀积聚为标。根据发病机制及特点,提出益气、化聚兼顾原则,采取益气化聚方治疗。益气化聚方是由黄芪、黄连、蒲黄、泽泻、茵陈组成,黄芪益中补气,甘温补中,补脾散精;黄连清热祛湿,补气降浊;蒲黄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泽泻利水,渗湿,泄热;茵陈清热利湿。在现代药理研究中[8],蒲黄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蒲黄能降血脂,预防抗动脉粥样硬化。泽泻具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肝脏及轻度降压作用[9]。茵陈保肝作用显著,并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抗凝血[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3%,患者治疗后血糖、血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通过益气化聚方,能保护患者靶器官,降低患者血压、血糖,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益气化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疗效确切,能进一步降低患者血压幅度,减少血压变异性,减轻机体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以此降低血糖,积极控制血压,使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风险性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益气综合征血压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考前综合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Lance-Adams综合征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