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与溪山”

2018-11-06 05:50潘汀兰��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写实主义现实主义

潘汀兰��

摘 要:

古典山水画自唐末到清末这一千多年为什么就发展的这么缓慢?贯穿于它的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本文通过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对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在冲突中遂渐走向趋同的认识,从观念上改变传统文化思想对山水画创新的束缚,站在发展的认识高度,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去,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将山水画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赋于其时代精神,使其成为具有时代意识现代艺术。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传统意识;写实主义;现实主义

一、中国山水画的传统程式化

从隋唐之交至民国初年,中国山水画发展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期间,曾经遭受过因朝代更替所带来激烈的社会动荡,动摇了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对时代文化、艺术理念的巨大影响,促使山水画发生了中国绘画历史上的三次改良与变革。表现风格从北宋的全景式发展到南宋的院体式、经元朝文人山水画出现,将古典山水画艺术推向巅峰。

古典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也从单一变为丰富,到了明清时期已发展为相当成熟的一种程式。“四王”山水画的出现,给古典山水画圈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成为当时皇家宫廷画家、民间画家们所共同崇尚的艺术精典。但是这种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却从末改变儒、道文化作为中华大民族的精神主流,主宰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的命脉。

中国山水画作为传统绘画艺术一种表现形式,首先包含了中国画传统艺术所有的本质特征——笔墨與意境。形神兼备的塑造,表现为气韵生动;意趣横生的构思,表现为诗情画意。其次包含了中国画传统艺术所有的文化内涵——“中”与“和”的儒、道思想。“中庸之道”,有形不为形所拘,无形却自有形在,这表现为意;和谐统一,虚中有实而虚实相生,浓中有淡而浓淡相宜,这表现为象。再者包含了中国画传统艺术所有的精神实质——“逸”与“兴”的士人气质。意外之趣,不拘一格,我行我素,顺其自然,表现为修养;情之所至,无欲率真,有感而发,顺理成章,表现为激情。因此当我们看古典山水画时总感觉形式变化不是太明显,所反映的内容也不过是溪山行旅、独钓寒江、山居野渡等隐士生活的理想境地。我们今天用现代的审美观点去看这些古典的艺术精品,就会发现她们似乎少了点激情,多了几分清静。因为伟大的古代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始祖孔子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谓最纯的“本土文化”,也就是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历史进入20世纪,世界给我们中国带来先进的科学,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让身处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眼界顿开,从此一发不可收,在被传统思想文化禁锢几千年的古老国度里,欣起了一次次文化思潮、一场场思想变革运动。将传统文化放入时代发展的“浪潮”里,去其糟粕、存其精华,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终于再次成为现代世界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山水画也从世纪初热衷于摹仿古人某家某派的“四王”画风,在继承与发展的反复论战和实践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在现代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独立的重要地位。20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政府极力提倡社会精神文明,为繁荣民族艺术文化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予艺术家大胆地表现自我以广阔的创新空间,促进了中国山水画这一独具民族个性的传统绘画艺术的变革和发展。

二、中国山水画程式化与写实主义的交锋

20至40年代,继世纪初的“美术革命”与“保存国粹”不同美术观念之争,以及海派的兴盛和广阔的商业市场,特别是早年留学欧洲,接受西方美术教育的近代艺术教育家徐悲鸿、刘海粟等,学成回国后,在京、沪两地创办高等艺术学堂,传播西画。素描、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科学的美术基础训练,开始被年轻的艺术家所接受,在他们的倡导和艺术实践中,中西绘画艺术开始了第一次碰撞、交汇、融合。

(一)中国画写实主义的盛行时期

山水画写生创作逐渐取代传统的摹古之风,同时传统绘画在相应的文化氛围中也重新为人所认识。大胆尝试采用传统手法,力图表现写实景观。构图严谨、手法细腻、层次繁复的类传统写实画风成为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主流特点。

吴湖帆①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山水画广采博临,从“四王”、董其昌入手,踪及赵孟顺、王蒙、吴仲圭、董源、巨然、郭熙诸大家,然后化为己用,自成面目。以至画家50年代去庐山写生,回来后创作了《庐山东南五老峰》。弯弯曲曲山路两边的悬崖峭壁、危石深壑使人想到山势的雄峻。古松、侧柏、各色杂木满山遍野,表现了庐山萧索淡然、肃穆静寂、烟霭微茫、山林幽致的景象,给人一种野趣逸然想入画境的感觉。其早年与溥儒被称为“南吴北溥”,后又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其画风缜丽丰腴,清隽明润;青绿设色有逾古人,烟云渲染,有氤氲缥缈、泉石浩荡之致,称誉画坛。

萧谦中②其一生与世无争,潜心作画,早年随同乡学画,游历四川、东北,得自然造化之助,用心描绘山水、与先贤交流、寄托愁思,他将其全部寄托于他的作品之中。从20年代起,在北京画风逐步转向石涛、龚贤、梅清等一路,渐成一家,其山水画气势浑厚,气韵横溢,用笔苍劲,晚年喜作青绿。“黑萧”、“褐萧”、“彩萧”都是其技艺上的成就。其与萧俊贤并称“二萧”,在北方卓有影响。(清)笪重光曾说:“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这就说明萧谦中的创作,常以写生为主。在诸多有幸存世的萧谦中山水画中,我们都能品读到峰峦、江渚、池草、松竹、泉石、烟霭、桥宇等山川景物带给我们的自然之美。

陈树人③早年随其岳父居古泉学画。后留学东瀛,毕业于西京美术学校和东京立教大学。归国后与高剑父、高奇峰开创岭南画派,被称为 “岭南三杰”,其画派就是注重写生,并且融汇中西绘画之长,改造了中国画,但又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其画派创作除了现代绘画新格局,其具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特色。

贺天健④幼年喜欢绘画,临摹明代沈周、文征明等书画大家的山水画,并通过实地写生,领悟画理,画技日益提高。1907年考入苏州单级教员养习所,后师从古人吴历、黄公望,并受浙派戴进影响,善用水墨,层层尽染,浑厚饱满;用笔得力书法,受魏碑之精髓,笔势劲力方峻;设色讲究层次,多用复色,尤长于青绿山水。他的山水画功力深厚,法度严谨,出入传统画法,颇得“宋人格律,元人笔意”,并能自创新境,演变而自成一格。著有《学画山水自述》一书。

代表着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类传统写实画风格特点的画家,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張大千、黄君璧、黄宾虹、钱瘦铁等,他们大胆尝试采用传统手法,力图在山水画山石造型、技法、笔墨上改良和创新,摆脱传统的影响,但均因受到现实社会发展时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限制,未能达到突破性的发展。

三、中国画的写实与现实主义共同发展

同一时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推行着一条毛泽东思想的文艺路线,积极倡导“艺术为工农兵服务”、“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吸引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投身其中,现实主义表现艺术观念,反映在朴素的绘画创作之中;表现技法的大胆探索,体现在大量描绘边区劳动生活的画作中。注重作品思想内容而忽视形式表现的图画,逐渐脱离传统的绘画思想的束缚,为建国后中国画趋向现实主义表现的艺术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

石鲁⑤从一位接受传统教育到成为延安文艺思想的实践者、一位无产阶级现实主义中国画家,亲身经历了延安“整风”运动。他在《思想自传》写道自己要做一名“无产阶级的革命美术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在艺术精神上,提出了“以群众的兴趣为兴趣”,“从人民出发又以人民为依归”,“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去创作”的艺术思想。石鲁认识到群众的审美兴趣,就是“对于写实的画,还很喜欢”。认为:“素描不仅是绘画的基础和入门起码的功夫,而且是决定创作的表现力强弱与深浅的标尺”;若“没有深厚的素描功夫”,要把现实人物的生动形象生动地描绘在纸上是不可想象的。虽然石鲁在延安时期的山水画并没有留下什么代表作品,但1959年创作的著名作品——《转战陕北》,完全取决于长期在陕北深入的生活体验,为传统山水画表现现实主义革命历史题材,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其意义标志着传统山水画摆脱了长期笼罩在其之上,所谓“四王”的影响,成为传统山水画改良成功的典范。

赵望云⑥,初到北京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肄业。后任教于北京师范,1933年任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在河北束鹿到冀南的农村写生,作品在天津《大公报》连载,并结集《塞上写生》。抗日战争期间又到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农村写生,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时农民的贫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获平民画家的称号。40年代转赴西北,描绘西北地区的山川风光和农村风物,并作敦煌之行,临摹石窟壁画。赵望云山水画,笔墨苍厚,作品写西北山川、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画风自然质朴。他与石鲁均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花鸟;在创作手法上,他们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

四、中国画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

1949年,新中国诞生,中国开始施行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艺术文化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食粮,一切艺术都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宣传工具,1949年7月由国家政务文化部门组织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通过成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现在的全国文联),随即“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在的全国美协)在北京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美术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意识形态领域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其重要作用。

同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次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其中在“文化教育政策”中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这种由国家为艺术作品界定思想倾向的行为,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何况传统山水画从他产生的那时起,就成为历代文人、士人聊以抒发内心世界隐逸思想的载体,充满了个性的自由发挥。而且这种由国家文化部门直接领导部署文化艺术变革与发展的盛况,在中国和世界的艺术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应该是积极的、肯定的。同时也为艺术家跳走出传统的圈子,大胆改革、大胆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艺术探索、实践与交流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50至6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以及“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为工农兵服务”文艺方针指引下,在意识形态上受苏联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影响,发生在50年代初,关于“文人画”与“花鸟画”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否与时代的政治和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思想相吻合文艺问题,展开了一场艺术思潮的大讨论。1953年1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召开大会,十分关注中国画的发展,批评了在继承传统问题上的虚无主义观点和保守主义倾向。时任文化部长的周扬在《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对民族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全部遗产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其还指出“改进和发展中国古典的绘画艺术的形式,使之和新的创造任务相适合。这是十分必要的。”53年在艾青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画风景的必须到野外写生,”的观点。而他所提倡的“写生”与传统绘画思想里所推崇的“外师造化”有本质的区别,其目的是要求画家通过写生的过程,来改造中国山水画长期以来所反映出的“文人画”精神,艺术家能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表现现实生活、表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面貌、新气象。

通过写生,艺术家在真山真水的体验中,不断探索表现现实生活的方法,因此发展了山水的表现技法。石鲁1959年创作的以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陕北为素材的山水画,靠他自己长期在陕北高原生活的体验,运用独创的皴法成功地表现出陕北黄土高原沟沟坎坎的独特地貌;李可染50年代曾经多次游历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名山大川写生、体验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表现技巧,1959年以毛主席诗词为题材,用“李家墨法”创作出水墨山水画《六盘山》,画面中山峦叠嶂、光感强烈、层次分明;钱松喦1960年以中国革命斗争圣地为素材,创作山水画《红岩》,用独特的勾线和皴法,表现出红岩村所在地特定的地貌结构,并运用十分夸张的红色渲染山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之后,1963年又创作的反映江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广袤无垠农田景象的《常熟田》,就应用传统的“三远法”结合西画的透视方法进行画面的构图处理,成功地真实表现出常熟一带平原沟渠纵横的欣欣向荣的农村面貌。

50至60年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钱松喦、宋文治等纷纷来到农村、工厂、矿山、江南水乡、名山大川,深入生活、写生创作。从山水画表现形式上,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技法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主義题材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成为这一阶段山水画的主流,艺术创新盛况空前。如:罗铭1954年的《西湖》;李可染1954年的《家家都在画屏中》;贺天健的《九月桐江桕子红》;谢瑞阶1955年的《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工程》;刘子久1956年的《为祖国寻找资源》;李硕卿1959年的《移山填谷》;潘天寿1963年的《小龙湫下一角》等等,都从不同的创作角度,在山水画的题材、构图、笔墨、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其作品和艺术实践证明了中国的山水画有广阔的空间去表现现实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现代艺术,中国画的笔墨和宣纸尚有丰富的表现力有待艺术家们去发掘和开拓。

从清末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经上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推行的“美术革命”的文化思潮,至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文艺思想体系,近一百年间中国山水画完成了从传统表现形式到现实主义形式表现的改良和变革,从清“四王”的程式化山水画到现实生活题材山水画的转变和开拓,摆脱了传统“文人画”的桎梏,完成了中国近代绘画第一阶段的历史变革,足以说明这是一种伟大的进步和展望。

[注释]

①吴湖帆 (1894—1968),名倩、又名万,号傅庵、别署丑簃、翼燕,斋名梅景书屋.

②萧谦中(1883—1944),原名萧愻,字谦中,号大龙山樵.

③陈树人(1883—1948),名政,字树人,别署猛进,晚号安定老人.

④贺天健(1891—1977),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让乡里人、干干、江东纬萧者、纫香居士、百尺楼头一丈夫、开天楼主、梦苑.

⑤石鲁(1919—1979),当代中国画家。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

⑥赵望云(1906~1977),现代画家,河北束鹿人.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全球化与中国[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胡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

[3]刘悦笛. 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文化学”[J].民族艺术,2004年4期.

[4]费正清(美).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译本)[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10.

[5]陈传席.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1月.

[6]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上、下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8年12月第二版.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10000)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写实主义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新法律现实主义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杨飞云与古典写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