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内涵及启示

2018-11-06 05:50王雯睿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邓小平启示内涵

王雯睿

摘 要:

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内涵丰富,第一个飞跃是对农民群众卓越实践的政策認同和对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形式的大胆创新,第二个飞跃则是对农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农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重温邓小平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对当前的农村改革以及其他领域的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两个飞跃”;内涵;启示

199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要经过“两个飞跃”的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①第一个飞跃,表达了对过去十几年农民再次自发地组织起“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实践的肯定与支持,第二个飞跃,则科学预测和指明了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起于小岗,正是若干个小岗村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改革的燎原大势。小岗村4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清晰展现。

一、第一个飞跃:对农民群众卓越实践的政策认同和对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形式的大胆创新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18户不想饿死的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生死契约”,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一年之后,小岗村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1979年,万里向邓小平反映了安徽实行责任制和他在农村目睹的情况,也反映了各方面的压力和不同看法。邓小平听后,果断地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是邓小平对安徽试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次表态支持。

但大部分人对小岗村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是姓“社”还是姓“资”。一些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实质上是倒退到单干,是保留集体经济外貌的小农经济的特殊形式,使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起了质的变化,其调动的积极性是农民个体的积极性,不符合社会主义大方向……种种批判对安徽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引起了巨大意见分歧。这时邓小平站出来说:“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的地区,政策要放宽,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这个问题上要解放思想,不要怕。”这是邓小平对安徽试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次表态支持。

邓小平第三次表态支持是在1980年,邓小平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②邓小平这番谈话,无疑是对安徽搞包产到户、大包干、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支持与鼓舞,给决心搞包产到户的干部和群众吃了定心丸,为几年来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画上了休止符。

邓小平对小岗村改革的认同,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它破除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僵化、教条、狭隘的认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今后各项改革的进行减小了舆论阻力。从实践上说,第一,将农业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当时全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农业生产力较低的生产水平相适应;第二,克服了原来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对每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二、第二个飞跃:对农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农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大包干”结束了小岗人民的讨饭史,却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一朝跨过温饱线,廿年没进富裕门”的尴尬,“大包干”治了穷,却没能致了富。大家逐渐意识到,联产承包只能保证温饱问题,想富裕却很困难。2006年,在小岗村党支部书记的沈浩等人的建议下,小岗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积极探索推行土地流转政策,由村民自愿自主决定是否把名下的土地交给村农业公司统一企业化经营,再度呈现“合作”的迹象。

中国自从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细小分散的农田结构,耕作经营十分不便,农民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农业技术的应用也受到了限制;农田的分散经营,给日常的经营管理也造成很多麻烦,既增加了经济成本,又增加了管理成本;土地经营的分散化,还导致了农户在商品生产中的盲目性,分散成交也加大了市场交易的成本。这一切都导致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出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家庭承包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利润被严重压缩,导致我国农业的持续低迷。

在此背景下,我党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以邓小平的第二个“飞跃”为指导,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③在倡导“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的同时,也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正是对邓小平“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实践。

从“第一个飞跃”到“第二个飞跃”,从集体经营到家庭承包经营再到统一規模经营,看似是一种简单循环,其实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包含着邓小平对农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农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两个“飞跃”作为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论述,是邓小平以当时以及未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邓小平的高超智慧。

三、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不断以改革解决了很多发展中的难题,同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难题。面对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要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重温邓小平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对农村改革以及其他领域的改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

“小岗村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敢为人先”,这也正如邓小平一贯提倡的在改革中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于新生事物要“允许看”。我国的农村改革,一方面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也是我党不断摆脱思想束缚,不断深化认识,进行艰苦理论探索的过程。邓小平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定地站在从中国农村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立场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刻思考,邓小平十分明确地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④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打破了人们心中社会主义的固化模式,破除了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确定了判断实践是否正确的生产力标准。自此,始于农村的改革才不断扩展到各领域,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⑤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能否通过土地经营体制改革,为解放和发展农村土地生产力创造条件,是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曾指出:“家家包地,户户务农,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家庭承包、专业大户经营,家庭承包、家庭农村经营,家庭承包、集体经营,家庭承包、合作经营,家庭承包、企业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实现形式。说到底,要以不变应万变,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不变,来适应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推动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⑥新的历史时期,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在保护农户承包权益的基础上放活农地经营权,是应对“农民—农地”关系新变化较为现实的选择,也是对邓小平第二个“飞跃”思想的继承和实践,是充满智慧的制度安排、内涵丰富的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改革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制度变革是其所处环境以及内部结构自我发展和演化的结果,我国农业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路径依赖性,决定了推动农业的 “第二个飞跃”、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很长的过程”。由农业“第一个飞跃”到“第二个飞跃”的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推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实践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在尊重农民意愿与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引导。总之,改革要做到稳中求进,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5.

③⑤《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人民日报》,2015年05月27日.

④邓小平文选: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猜你喜欢
邓小平启示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