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关键词

2018-11-06 04:46
广州文艺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世纪虚构文体

主持人语:

众所周知,20世纪以来的散文是所有文类中最具现代中国性的一种了。说它现代,因为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型过程中,也伴随着“文学”观的现代,“散文观”的现代正内在于此。当我们的“文学”概念在古典向现代转变之途中变得愈来愈“纯化”的时候,散文也从古典中众取杂收、文史不分的大散文观逐渐转向20世纪以来这种审美化的艺术散文观。人们常会问,散文是什么?很难有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文学理论对文类特征的框定常常要被现实的写作经验溢出或涨破。不是因为文体学虚妄。所谓文体理论,事实不过是为写作分类打造一个基本合身的展架,从此各有去处,井井有条。可是,总有新的经验在召唤着新的表達,总有新的创造要给旧分类制造难题,并最终要求着文学理论做出新的总体性安排。在新安排尚未出现之时,我们相信以下的判断依然有效:如果说诗歌更看重和情感、语言订立契约的话,散文则更看重和现实之间的契约;如果说小说对现实景观的摹写背后总包含着一份“未来心”并借助于虚构的加持孜孜不倦地叩问“可能性”的话,散文虚构的武器始终是受限的,不管是潜身于烟波浩渺的史料,还是涉足于不曾被文字记载的乡野,散文始终是从此在的人出发,带着“这一个”人的气息、记忆去跟内心、环境、时代、历史博弈和周旋。因此,散文往往是最有“人味儿”的文体,也是现实感最强的文体。散文里的人和现实跟生活最具同构性。悖论在于,好散文又必须去超越这份与生俱来的“实”。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散文可谓四面出击,异彩纷呈。小女人散文和大历史散文、性灵冲淡的言志美文和智性谑趣的随笔杂文都曾引发广泛追捧和争议。新世纪以来,散文多样化的内在景观及其催生的理论追问更是如潮拍岸。新世纪散文在虚构与非虚构、历史与纪实、篇幅规制的小与大方面都有非常独特的探索,也引起了学术界持续的关注和争论。本期特邀两位长期关注当代散文的学者王兆胜先生和黄雪敏博士参与讨论。王兆胜的文章从1990年代的散文现场出发,反思当代散文存在的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提倡以前瞻性的发展向度和天地境界克服人本主义的局限。作者指出,“近现代以来,城乡关系确实存在某些对立,作家尤其是散文家亦可对此进行审视与批评。不过,忽略城乡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对二者缺乏互补与辩证的理解,这是一个世纪以来包括散文在内的新文学之局限”。“既有传统眼光,又不乏现代意识的散文,在当前可谓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是充斥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迷茫。”作者于是指出:“散文创作应走出私人、‘个我和小我的小天地,进入天地自然和天地大道之中。只有这样,散文才会获得高尚神圣的境界,也会给人带来智慧的启示。”立论可谓高屋建瓴。黄雪敏的文章对新世纪散文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在极为庞杂的写作现场中梳理并重点评述了祝勇为代表的“述史”散文,指出“这类充满了历史意识和文化情怀,以日常生活的细节触摸历史的暗门……在‘思与‘诗之间找到动态链接的历史文化散文,是新世纪以来散文领域最有分量的收获”。她也在非虚构的写作浪潮中评述了散文写作中“家族记忆”的苏醒和对话,指出此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将沉潜于家族记忆中的历史信息,个人生命的脆弱和坚韧融汇其间。文章也就新世纪散文中以独特职业身份参与写作的潮流作出评述,这些作品包括王小妮以教师身份写就的《上课记》,柴静以记者身份写就的《因为如果是我》,周亚鹰以城管局长身份写就的《我是城管》等等。作者指出:“重拾个人的立场,以鲜明的身份意识,进入生活深处,着力于某一个领域的发现……汇成一股‘非虚构的创作潮流,那么新世纪散文创作的领域,也有可能获得另一种性质的突破。”

当代散文写作的新变显然是时代、媒介和新经验等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作家们在探索散文文体特质的过程中也不断拓宽着散文的边界。在我们看来,不管是在历史中沉思,还是朝向被遮蔽的现实发言;不管是借助虚构手段敞开散文的丰富景观,还是诉诸“非虚构”强化散文与现实经验的贴身性;不管是在小散文方寸之间经营心灵境界的尺幅千里,还是把散文篇幅打造成堪与长篇小说媲美的鸿篇巨制。散文始终不能忘却辩证的伦理:探索非虚构者千万不要忘了经验之上还应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更高的超验;热衷将“虚构”引入散文者也且别忘了散文写实的初心,记住你要把散文带往怎样的精神天地;当我们的散文在历史和纪实的两端来回时,千万记住:中间是人,是一个渴望变得更加辽阔的人!

猜你喜欢
新世纪虚构文体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