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眼动实验研究

2018-11-07 04:47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注视点眼动独创性

(苏州外国语学校附属理想幼儿园)

1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进行研究,但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而缺乏实证研究。

眼动仪是继脑电仪、生理多导仪之后,用于心理学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上世纪60年代,眼动分析法在学前儿童认知研究中曾掀起热浪。沃建中、林崇德等教授近年来将眼动记录法运用于创造能力不同的中学生,得到其分类加工过程差异的眼动特点。这是国内第一个将眼动实验法运用于创造力领域研究的例子。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实验拟通过眼动仪获得幼儿图片观测中的眼动指标,来探讨5~6岁幼儿创造性思维是否可以通过眼动实验来验证,高创造性力幼儿能否反应一定的眼动特征,又具怎样的眼动特征?依据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图画测验的标准,本实验将从创造性思维的4个维度——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精致性和抗过早封闭性(沉思性)出发,分别探索高、低创造力幼儿的眼动指标差异,致力于通过揭示高创造力幼儿的眼动特征,让幼儿创造心理学的生理学研究途径再向前迈进一步。

2眼动实验

2.1实验假设

创造性思维水平不同的幼儿其眼动特征也不同;高创造力幼儿的眼动特点奇异,且与低创造力幼儿的眼动指标差异显著。

(1)如果思维的流畅性水平越高,则高创造力幼儿的眼跳次数更多、注视的信息区范围更广。

(2)如果思维的独创性水平越高,则高创造力幼儿的关注点更奇异,对独特信息区关注点更多。

(3)如果思维的精致性水平越高,则高创造力幼儿关注的细节之处更多、对细节处注视更持久。

(4)如果思维的沉思性水平越高,则高创造力幼儿的眼动更灵活、注视点或注视区域更具开放性。

2.2实验方法与设计

2.2.1主试与被试

主试为2名事先经过培训的操作员,一名操作眼动仪和控制时间,一名指导被试测试。被试是60名5~6岁的儿童,其中5岁幼儿25名、6岁幼儿35名,女生30名、男生30名,其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

2.2.2实验仪器

采用瑞典Tobii公司的T120型号眼动仪对被试进行图画观测,记录得到被试的眼动轨迹、注视点、热点图分析,并且通过不同数据模式可得“第一注视点时间、注视点记录长度、观察时间长度、注视点次数、观察次数、之前注视点”此6种数据。

2.2.3实验材料及设计

依据托兰斯创造性思维图画测验的标准,实验材料一共设计7张图片:试测1幅“牛”图和正式测验的4张图。独创性图画测验是2幅有“平行竖线”增添几笔而构成的图形——“人脸”图和“帆船”图(分值分别是1分和2分);精致性图画测验为1幅小丑图,观察身上所有的细节(除基本反应之外)越多得分越高;沉思性图画测验是3幅图——“月亮”“帆船”“双鱼”图(分值分别是0、1、2分);流畅性图画测验是6幅图(6个工具),选择的工具越多分越高。图片颜色均为黑白色,由绘图软件Photo Shop绘制而成。

2.2.4实验过程

操作员在确保所有幼儿认识全部生字词后,开始对其进行眼动观测实验。

(1)引入被试。提前告知幼儿共进行4项测试,然后要求其坐到身体被固定的电脑桌前。

(2)定标与校准。按提示选择好被试后,进行定标。结束后,点击“Start”播放图片。

(3)试测与正式测验。试测是观察三幅复杂性不同的“牛”,让被试初步熟悉实验流程。在进入正式测验后,测验顺序依次是思维的独创性、沉思性、精致性和流畅性。

(4)创造力得分计算。将所有被试的答案对照“托兰斯图画测验评分标准”换算,得出创造性思维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

(5)眼动数据处理。先用眼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再用Spss17.0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创造力得分计算好后,设定高、低创造力对比组。依据托兰斯创造性思维图画测验的评分原则和实际频率分布结果,取这60名幼儿成绩由低到高排列的前15%和后15%,即排名前、后各9名,分别设定为“低创造力组”和“高创造力组”,将其作为以下所有眼动实验的组别,进而探析高创造力幼儿4个创造性思维维度的眼动特征。

3.1思维流畅性的眼动指标差异

由表1得,高、低创造力组的思维流畅性的各项眼动指标——第一注视点时间、注视点记录长度、注视点次数、观察时间长度、观察次数、之前注视点均无显著差异。

3.2思维独创性的眼动指标差异

由表2得,在观察“人脸”图时,高创造力组的“观察次数”和“之前注视点”都显著低于低创造力组(P<0.05);在观察“帆船”图时,高创造力组的“观察次数”显著低于低创造力组(P<0.05),“之前注视点”显著高于低创造力组(P<0.05);其他指标均无差异。表明:高创造力幼儿对于独创性水平越高的图片所需的观察准备时间越多,但是不管是何种独创性水平的图片,他们观察的时间都很短。

3.3思维的抗过早封闭性(沉思性)的眼动指标差异

沉思性的眼动实验是指让幼儿观测3幅由“两条平行曲线”增添几笔构成的新图形,看幼儿能否选出更具开放性的图片。

由表3可得,高、低创造力组在观察“月亮”图、“帆船”图时沉思性的六大眼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但在观察“双鱼”图时,高创造力幼儿的注视点次数显著高于低创造力幼儿(P<0.05)。由于眼跳的功能是改变注视点,从生理学上讲,眼跳的时间越长则注视点的时间也越长。即注视点次数反应了眼跳的频率。所以,高创造力幼儿在观测最具开放性图片时的眼跳次数更多,眼动更灵活。

3.4思维精致性的眼动指标差异

此测验给幼儿展现的小丑图,其身上有许多细节之处。若幼儿观察到并描述的除基本反应之外的细节越多,则表明其思维的精致性水平越高。

由表4得,在精致性测验中,高创造力幼儿的“观察次数”“注视点次数”“注视点记录长度”显著高于低创造力幼儿(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高创造力幼儿对于细节之处的关注更多、注视更持久。

4讨论

实验表明,高创造力幼儿和低创造力幼儿思维流畅性的六大眼动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而独创性、精致性和抗过早封闭性均有显著的眼动指标差异。

4.1高创造力幼儿对于独创性图片认知更快,但是进入高独创性水平的观察准备越多

高创造力幼儿关注“人脸”和“帆船”的次数都较低创造力组少,而观察“帆船”前需要的时间更长。普通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幼儿观察图片是经过感知,然后进行信息加工形成表象最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过程。表明高创造力幼儿形成视觉表象的速度更快,即对于图片的认知速度更快,进而能够更具创造力。视知觉产生的速度快也与幼儿自身的知识经验有关。对于进入独创性水平越高的图片观察所需时间更长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前一个“人脸”形成表象后思维的时间更充分,然后停留在信息区外的时间也就越长。二是进入观察高独创性水平图片所需的视知觉准备时间较多。

4.2高创造力幼儿在观察最高开放性水平的图片时眼跳更多

“双鱼”图是抗过早封闭性水平最高的图片,高创造力幼儿在此图的注视点次数显著高于低创造力幼儿。研究表明:眼球运动客观地反映了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儿童在观察图片的第一次注视就能抓住其要义,其余对图片的注视来关注细节。因此,眼睛能很快地注意信息区,及时把眼睛移动到与周围不协调的物体上,关注重要的或有兴趣的物体比不重要的物体注视的时间要多要长。幼儿更关注开放性水平高的图片更多关注出于对图片本身的兴趣,注视点次数多反映了对该信息区处理地更细致。

4.3高创造力幼儿关注细节的频率更高、眼跳更多、注视更持久

高创造力幼儿的眼动特征,在精致性思维上表现得特别奇异。根据显示:高创造力幼儿在细节处的“观察次数”“注视点次数”较低创造力幼儿多,“注视点记录长度”更长。研究表明:年龄较大的婴幼儿对于越复杂的东西越感兴趣,越感兴趣的注视点就越多。Loftus等人认为,低水平的变量(如亮度和对比等)影响着学前儿童图画的注视时间:图画中不协调的物体比协调的物体注视时间要长;重要物体比不重要物体的注视时间要长。细节之处往往是与周围环境对比度更大,更不协调,在指导语的引导下被认为更重要的。可以证明此年龄段幼儿有较强的关注和辨别细节的能力,高创造力幼儿尤其如此,还表现出关注细节的次数多,眼跳多,注视更持久的特征。

5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1)5~6岁幼儿创造性思维中的独创性和精致性眼动指标差异最明显,沉思性眼动指标差异较小,流畅性思维的眼动指标无差异。

(2)高创造力幼儿反映出的眼动特点:对于图片的认知速度更快,对于有兴趣的、开放性的以及自身感觉重要的图片注视得更持久,眼动更灵活。

因此,在幼儿末期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眼动的灵活性是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另外提高幼儿的生活感悟、增加必要的社会经验、扩充其语词范围也是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手段。

猜你喜欢
注视点眼动独创性
论非独创性数据库的邻接权保护模式
眼动仪技术在里院建筑特色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基于ssVEP与眼动追踪的混合型并行脑机接口研究
基于超复数小波和图像空域的卷积网络融合注视点预测算法
基于眼动信号的便携式无线智能交互系统设计
试论我国作品独创性的司法认定标准
射击运动员的反向眼跳研究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之间的关系
文学作品的抄袭认定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