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语境与文论研究的未来”专题编者按Editor’s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 in Focus

2018-11-12 18:42
文艺理论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结构主义文论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媒介技术、神经科学和生物科学等的发展,使得人类无论从身体还是思维上,都可以前所未有地被科技所改造和拓展。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则要么使得机器人等人造物越来越趋近于一种准人类的高智能存在,要么在虚拟空间重新塑造着人类主体。人类的定义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刷新和拓宽,“后人类”思潮开始席卷西方知识界。“后人类主义”则在充分吸收控制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行动者-网络理论等理论资源之后,结合对当代科技发展动态的观察,开始越来越强势地涉入当代西方思想版图,并对人文主义及人文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一后人类状况也极大地影响了当代文学和艺术景观,并对文论研究形成了重大影响。2017年9月23—24日《文艺理论研究》在上海召开的“后人类语境与文论研究的未来”研讨会,吸引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相关专家,其中包括“后人类”思想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N.Katherine Hayles,与国内的诸多专家共同探讨了“后人文主义”“人工智能与文论研究”“动物伦理”“科幻小说中的‘后人类’思想”等诸多论题,本专题均来自其时的会议论文。“后人类状况”并非某种追赶时髦的惊人之语,它深刻涉及我们今日生活的诸多面向,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它也有力地刺激我们反思现有的人文学科研究范式。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结构主义文论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民族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