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视阈下文化遗产地旅游绿色审计问题研究

2018-11-12 03:54李艳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

摘要: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业中备受广大游客青睐的一类旅游。伴随旅游生态业的迅猛发展,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项目建设以及旅游地经营等不断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关于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保护的讨论在此引发各界关注。在新时代下,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绿色审计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文化遗产地旅游业的审计,不断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旅游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地旅游;绿色审计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伴随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大批量旅客的融入等现象,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的威胁,例如景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破坏等。对宝贵的文化遗产地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必须给予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地文化遗产保护以高度重视。本文在生态环境视域下结合现阶段的文化遗产地绿色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地旅游绿色审计的具体建议。

一、绿色审计的基本内涵

绿色审计是审计人员作为独立角色,依据国家审计法律、环保法律和章程,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的各类运营活动进行评定、检查,进而提出一定的审计建议,以便使其行为可以与环保要求相一致。一般而言,被审计对象包括各个级别的政府、经济组织等。开展绿色审计的主体主要有三类,即国家审计机关、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社会审计组织等。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绿色审计作为一项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对特定的旅游主体、建筑物、设施、产品及其运行过程的环境业绩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估,日渐成为監督政府、企业履行其应有的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环境视阈下文化遗产地旅游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旅游生态业的迅猛发展,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项目建设以及旅游地经营等不断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关于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保护的讨论在此引发各界关注。以文化遗产地旅游绿色审计为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遗产地旅游环境保护立法不完善

自21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与环境审计相关的内容却寥寥无几,没有对具体审计流程进行规范,缺乏科学合理的审计标准。基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审计的作用日益凸现,就是对审计对象的经营行为进行剖析,判断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旅游环境审计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调节行为,离不开立法层面的支持,立法上的空白得不到及时填补,严重削弱了旅游环境审计功能与价值。许多旅游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将经济利益置于最突出位置,再加上外部监督与管理的缺失,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保护,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文化遗产地旅游绿色审计主体单一

在我国,公共审计部门承担着旅游环境审计的重要责任,具有浓郁的政府监管色彩。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威胁,旅游企业错误地认为,旅游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不会为保护环境投入任何成本。因此,要想找到经济收益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制衡点,旅游企业成为最关键的因素,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勇敢承担起环境审计的主要任务,也要努力发挥出社会审计组织的监督功能,打破审计主体单一化格局,从旅游企业、旅游产品、从业人员、消费者等不同视角出发,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揭示出现行立法、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要对发达国家的旅游环境审计工作进行剖析,提炼出与我国现状相符的内容,有甄别地进行借鉴,拓宽旅游环境审计的内容。

(三)绿色审计理论深度不足

旅游环境审计的归宿,就是要使所有旅游企业的生产行为得到规范,不能对生态平衡构成任何威胁,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旅游审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任务,要想构建起完善的理论框架,需要得到多学科的支持与保障,生态旅游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委托责任理论等,从不同角度挖掘出潜藏的问题。实际上,上述理论并非孤立存在,构建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共性就是促进旅游业的健康、绿色发展。从现阶段我国旅游环境审计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未能与其他理论融合为一体。在学术界,专家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旅游环境审计的概念加以办公室,充分体现出旅游业的特征与发展规律,却没有及时厘清旅游环境审计与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的关系。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同一个问题,即旅游环境审计只是停留在表层,理论深度不足。

(四)缺乏高素质、能力强的旅游环境审计人才

旅游环境审计与多个学科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较高的审计难度向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发起了严峻挑战。现阶段,多数旅游环境审计人员都是会计或审计专业毕业,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所以,要适时打造一支专业知识扎实、责任心强的旅游环境审计队伍,增强旅游环境审计的权威性。

三、生态环境视阈下文化遗产地旅游绿色审计完善建议

生态环境视域下审计主体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最终追求目标,应以督促政府、企业履行其应有的环境保护责任为主要目标,不断地对文化遗产地旅游环境绿色审计予以完善。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切实可行的绿色审计法律法规

旅游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得到立法层面的引导与保护,立法部门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以前瞻性目光审视现有立法,对立法中的空白进行填补,完善相关立法,扩大审计权限,最大化地发挥出审计机关的管理与监督作用,提高旅游环境审计的实效性;二是完善旅游环境管理,立足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将此项工作纳入生态区域建设规划当中;三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旅游环境审计实施细则,要涉及审计活动的方方面面,如,审计重点、任务、方式方法、责任义务等,可以先在某一地区进行试点,待实践成熟之后,再制定全国性立法,大范围进行推广。

(二)延伸和拓宽旅游绿色审计的内容范围

为了促进旅游环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要努力扩大旅游环境审计的范围,对旅游业的业绩给出客观而系统的评判,发挥出重要的协调、监督作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审计旅游环境管理体系。通常情况下,对旅游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计时,要从三方面入手:1.从整体上对旅游管理体系的引导性、规范性做出评价;2.检查旅游企业的环境体系是否存在着纰漏;3.评价管理体系能否促进企业提升工作效率,审计其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以报告的形式呈现评估结果与建议。

二是审计环保专项资金的来源、管理、使用情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也成为热点话题,引起了政府层面的足够重视,出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资金的筹措、管理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能否对整个流程的合法性、效益性做出评价,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三是审计旅游环境负债情况。“环境负债”是指在开发、利用、管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与破坏,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是政府部门的指导活动,都可能会引发环境负债。所以,要从方针政策、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出发,以科学的方法找出风险源。

(三)加强高素质旅游环境审计人才培养

我国旅游环境审计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主要是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当旅游环境审计研究的纵深发展,多种形式融合的审计模式将会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这就向旅游环境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知识面要宽泛,掌握审计、财务、环境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发挥出旅游环境审计的约束与引导作用。为此,要立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针对旅游环境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调整从业人员的知识与年龄结构,提高环境旅游审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要努力向着联合审计的方向发展,与环保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集合多项技术优势,提高旅游环境审计效率。

(四)加强旅游环境审计执法力度

当旅游产业逐渐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景区内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有些景区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将自然美弃之不顾,导致了植被与生物群落的毁灭。旅游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旅游业又牵涉到基层政府的利益,涉及多个行政区域,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各个利益方推诿扯皮,监管部门提出的整改建議得不到落实,再加上违法成本较低,削弱了旅游环境审计的威慑性。因此,要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更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自觉实施旅游环境审计,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倾斜向此项工作中,协调好生态环境与发展旅游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语

总之,文化遗产地旅游是当下热门的一种旅游类别。各地政府也加大开发力度,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与此同时一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应着力于运用绿色审计实现对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监控,并从完善法律法规,拓宽绿色审计内容范围、加强旅游环境审计人才培养以及加强旅游环境审计只发力度等层面对文化遗产地旅游绿色审计予以完善,促进文化遗产地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

参考文献:

[1]赵威.浅析我国旅游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17(13):65-66.

[2]王海莉.旅游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02):20-22.

[3]高艳,谢芳.我国实施旅游环境审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91-92+132.

作者简介:

李艳(1981- ),女,陕西铜川,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体验和遗产旅游。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