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潺潺的以萨

2018-11-13 08:59散文鲁仕谭
赤水源 2018年4期
关键词:泉眼莫大沙河

散文 鲁仕谭

以萨沟位于镇雄县西南部,是场坝镇麻园村一个仅有两百来户人家的村庄。

从场坝集镇出发,往西南走一公里就到溜沙河,溯河而上五公里,有个二水交汇的地方就是以萨沟。“以萨”是彝语。即流水潺潺的地方。镇雄历史上的“以萨区”“以萨公社”之名也由此而来。

泉水出自村庄后山的出水洞。

出水洞背靠以莫大山,“以莫”亦为彝语,“以莫大山”,就是有大水的大山,因距山顶百十米的地方有一大水池,且山四周多发大水而得名。《镇雄县志》记作叶木大山,《镇雄地名志》为以莫大山。以莫大山高2255.4米,其四条向东北延伸的余脉到出水洞后戛然而止,形成四个山崖,山崖周边约三四十公顷的地方,分布着几十个泉眼,雨季,泉眼里都会冒出清澈的泉水,大者如柱,细者如笔杆,泉水姿态万千,十分壮美。其中一个山崖下有一个洞,洞高数米,深不见底,暴雨后,洞里所出之水翻着白浪,蜿蜒着咆哮而出,声如龙吟,叫龙穿洞。洞外有两孔泉眼,相距六十来米,偏东的泉水从沙地冒出,悄无声息,安安静静,如二八处子;偏西的泉水从一米多高的崖缝里涌出,砸进崖下一个小水潭里,哗哗作响,似追风少年。两泉一静一动,所出泉水甘甜清凉,四季不竭,流经八九十米后汇合,再流到以萨沟,流程不到两公里,落差近400米。流水在山谷的乱石间披荆斩棘,一路欢歌,沿途形成二十来个清幽碧绿的小水潭和十来个袖珍瀑布。龙穿洞所出之水气势如虹,声如龙吟;洞外两泉四季常流,从不干涸;四周几十孔泉眼出水之时形态万千,故称“出水洞”。出水洞之水在要流进溜沙河时,突然从两块几十米高的青石板上潺潺流下,造就了“以萨”的美不胜收。百度地图上把“出水洞”误写为“出水沟”,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其意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如同改“以萨”为“场坝”,前者充满诗情画意,后者则平淡无奇。这也许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眼底眉梢都是浓浓的乡愁的缘故吧!

以萨沟依山傍水,终年泉水汩汩,小河潺潺,鸭戏河中,河岸垂柳如黛,地头麦苗青青,鸟语枝头,犬吠鸡鸣,村里和两岸山上的人们在地里栽种了樱桃、李、杏和桃等果树。立春伊始,先是樱桃花千树绽放,接着桃花、李花、杏花争奇斗艳,最后满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从孟春到初夏,河水低吟,泉水浅唱,花儿含笑,花香沁人心脾,花间蜂飞蝶舞,枝头鸟语莺啼,令人流连忘返。仲夏开始,从第一颗晶莹剔透的樱桃成熟,到桃红李熟的秋收,收购水果的客商,闲适的游人相继赶来,或到溜沙河中游一个舒畅的泳,或去果园里摘一篮新鲜的水果、到山下喝一口甘甜的山泉;清凉碧绿的溜沙河边和穿村而过的柏油路上,到处欢声笑语,瓜果飘香。疾行的商人,漫步的游客,淳朴的村民,时而熙熙攘攘,时而稀稀疏疏,追寻着各自的理想;浅吟的河水,畅游的健儿,静默的钓者,有的破浪前进,有的鸦雀无声,享受着自己的快乐!

以前每逢干旱,十里八村的人们都要到泉边取水,有的用桶挑,有的用水缸背,有的用骡马驮,从早到晚川流不息。甘甜的泉水滋养着周围的乡亲,泉水从未干涸,终年都能流到以萨沟与溜沙河邂逅。那时的溜沙河,四季水盈河清,沙细浪柔,虾翔河底,鱼跃碧波,鸟戏涟漪,清澈碧绿的河水常年滋养着两岸生灵,浸润着沿途沃土。近年,因周边缺水的村庄争相用管道从泉眼处把水引走,剩余的泉水流到中途就干涸了,小水潭消失了,山谷里有半年裸露出干涸的石头。而溜沙河,由于流域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水量逐年减少,水质开始下降,垃圾时有出现,鱼虾踪影难觅,昔日的满眼碧波如今变成了“涓涓”细流。

假如泉水彻底干了,河水永久断了,两岸富饶的田野和美丽的村庄就会变成石漠和废墟。当初把“以萨”改为“场坝”的人们也许“无意”,但是让潺潺的流水濒临干涸却“有因”,那就是几十年来人们只顾向大自然攫取,不懂珍惜、不懂保护。好在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自省”的民族,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制定了严格的河长制,相信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推行能够唤醒涸泽而渔的人们,让潺潺流水的“以萨”重焕新姿,“以萨”的汩汩清泉和潺潺溪水长流不息,滋润万物!

猜你喜欢
泉眼莫大沙河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七)
大地的取水者
大地的取水者
知足
一起走过的日子
白沙河
小池
抢渡沙河
莫大的家宴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