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憨斋定本传奇》中的时调小曲

2018-11-13 10:24陈新雄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冯梦龙小曲山歌

尹 蓉,陈新雄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时调小曲是指明清时期流行的民歌小调,它们习用口语,语言浅近通俗,形制活泼自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时调小曲“承宋、元戏曲之余绪”而来,在“明中下叶发达极速,且达于最盛时期”,也引起了不少明代文人的关注。明末陈弘绪在《寒夜录》中说:“友人卓人月曰:‘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此言大有识见……明人独创之艺,为前人所无者,只此小曲。”

晚明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对时调小曲非常推崇,不仅模仿时调小曲进行创作,著有《夹竹桃》曲集,还对时调小曲进行整理、辑录,编为《挂枝儿》和《山歌》两部集子。他在《山歌·叙》中说:

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

桑间濮上,是指男女幽会的地方。独具慧眼的冯梦龙看到了俚俗的山歌与十五《国风》,特别是《郑风》《卫风》的内在继承性,具有“情真”的特点。这种无意作伪的民歌与名教是对立的,“借男女之情,发名教之伪药”,这也是冯梦龙辑录《挂枝儿》《山歌》的缘由。

冯梦龙亦是著名的戏曲作家,其戏曲集为《墨憨斋定本传奇》,含创作作品两部(《双雄记》《万事足》)与改编作品十二部(《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忠旗》《梦磊记》《洒雪堂》《楚江情》《风流梦》《邯郸梦》《人兽关》《永团圆》),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的时调小曲。吴梅曾高度评价冯的剧作:“曲白工妙,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直在同时陆无从、袁捧庵之上,惜世之见之少矣。”卢前亦称赞他:“汤文沈律,相峙艺坛,此一时也。梦龙改笔,香令全才何意天崇,复兴称盛。”

在冯梦龙的《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只有《梦磊记》《永团圆》《万事足》三本传奇没有穿插时调小曲,而在其他的剧目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时调小曲的影子:

《新灌园》十八折【山歌】;

《酒家佣》二十一折【吴歌】,二十四折【寄生草】;

《女丈夫》十一折【随心歌】;

《量江记》十折【山歌】,三十折【银纽丝】;

《精忠旗》十折【吴歌】,三十二折【吴歌】;

《双雄记》六折【山歌】,二十五折两首【挂真儿】;

《洒学堂》五折【襄阳歌】;

《楚江情》十四折【山歌】,三十折【佛赚】,【呪】;

《风流梦》二十六折【吴歌】;

《邯郸梦》十四折【吴歌】,二十九折【银纽丝】,三十三折【道情曲】;

《人兽关》十六折【吴歌】,二十五折【时调耍孩儿】。

其中【吴歌】和【山歌】最多,各出现了六次、四次,【挂真儿】、【银纽丝】、【寄生草】其次,各出现两次,【吴歌】【山歌】【挂真儿】等都是明代最盛行的时调小曲。

【吴歌】和【山歌】都是指吴地民歌。刘大巍曾指出:“【吴歌】是用吴方言传唱的民间歌曲,吴地最古老的徒唱歌谣是乡野【山歌】。”明王世贞在《艺苑巵言》曾记载一首【吴歌】云:“吴中人棹歌……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而这首“月子弯弯照九州”起头的【吴歌】被收录在冯的《山歌》集中。冯整理的《山歌》都是用吴语来唱,在【山歌】《熬》中有句“生炭上薰金熬坏了银”后评注:“【吴歌】人、银同音。”吴地民歌一般都是七字句开头,其后句型长短不一,各有衬字。短篇型一般四句,在第一、二、四句押韵;长篇型句数不等,有两句一韵、三句一韵、四句一韵等,换韵随意而频繁。

【挂真儿】是【挂枝儿】的异名,“‘枝’和 ‘真’ 在儿化的条件下, 构成一对同音字, 从而产生音同字不同的异文。”于是在明代出现了【挂真儿】与【挂枝儿】的混称现象。明传奇《杀狗记》《荆钗记》《浣纱记》《还魂记》《邯郸记》等等都曾交混使用【挂枝儿】或【挂真儿】。【挂枝儿】本为南曲旧调, 流传时代较早,明末清初刘廷玑曾概括【挂枝儿】的发展:“在南始为挂枝儿……一变为劈破玉,再变为陈垂调,再变为黄鹂调。”《墨憨斋定本传奇》的这两首【挂真儿】都分上下两片,上六下四,共十句,押韵都在第二、四、六、八、十句。第一首的句式是:3,6;3,8;3,7。5,5,6,6。第二首是:3,6;3,7;3,6。7,6。6,5。除了一些衬字的不同以外,它们的结构是一样的,如最后一句:“愁得到成就也,又恐怕不长久”(《挂真儿》第一首)与“果是个真情也,不要财和宝”(《挂真儿》第二首),只差了一个“又”字。

【银纽丝】又名【银绞丝】,曲调的特点是中间都有两个五字句,如 “老酒不嫌甜,嫩酒不嫌薄”(《量江记》)和“风吹绿帽纱,斜簪一朵花”(《邯郸梦》);倒数第三句都会出现 “我的天(夫、郎)哟”这种固定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式,如《量江记》中的“哎呦我的天”,《邯郸梦》中的“我的外郎”。赵南星(1550—1627)的《芳茹园乐府》有五支【银纽丝】曲子,是目前最早记载【银纽丝】唱词的,其一云:

到春来,难捱受用也慌,百花开遍满林芳。具壶觞,知心一颗赛疏狂。莺舌巧似簧,何须黄四娘。呀,大家齐把襟怀放。欢天喜地度韶光,也是俺前生烧了好香,我的天唠,唱齐声,齐声唱。

清代蒲松龄(1640—1715)《聊斋俚曲集》中使用了大量【银纽丝】曲调,如《蓬莱宴》第二回中的【银纽丝】云:

华山的景致尽堪也么夸,左是玉女右莲花,高槎枒,头隔着星辰勾一楂。摸着南天门,邻着玉皇家。在山顶越发觉天大。斧劈皴来石头佳,山根又像大批麻。我的天,描画难,真正难描画。

这两首【银纽丝】也是两句五字句,以及倒数第三句“我的天”句式。这是【银纽丝】曲调的固定格式。

【寄生草】是一支古老的曲牌,“其名起源于一种草药。首流行于元,为北曲仙吕宫所用。”到明代时开始盛兴,沈德符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寄生草】一般有七句,每一句中加入了诸多衬字。首两句为一联对句,韵在第三、四、五、七句押。我们看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月下佳期一折中的【寄生草】:

多丰韵,忒稔色,乍时相见教人害。霎时不见教人怪。些儿得见教人爱。今宵同会碧纱厨,何时重解香罗带。

除了衬字的不同,句式上明代【寄生草】的形式是一样的。

另外,《女丈夫》中的【随心歌】,句式上以“君不见”开头,这种句式首见于鲍照的乐府诗《拟行路难》,如:君不见柏梁台, 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 寒云泽雉栖其中。“赚”是宋以来颇受欢迎的市井文艺,特点是叙事性强、曲调优美,据《都城红胜》记载,“唱赚”的创始人是民间艺人张五牛。【佛赚】便是指僧侣用这种文艺形式来演唱的曲子。【呪】同咒,道家的咒语起源于巫师祭神时的祝词,而戏曲与宗教关系密切。【呪】词当中的助声词“丁零当郎,哩嗹啰嗹”在明清戏曲中多有出现,如《八义记》第十四折,《四喜记》第四十一折,《读离骚》第四折等。【道情曲】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教坊记序》记载:“我国家玄元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曲、道调。”【耍孩儿】来源于梵文“魔合罗”,朱权《太和正音谱》中般涉调“曾褐夫散套”一节里,收有【耍孩儿】一首,并明确标注【耍孩儿】即【魔合罗】。《辞源》“摩睺罗”条解释:“摩睺罗,宋元习俗,七夕供一土偶,名摩睺罗,也做摩侯罗、磨喝乐、魔合罗。”可知唱【耍孩儿】原是七夕乞巧的一种习俗。

《墨憨斋定本传奇》中穿插时调小曲有一定的规律,都是由丑角或净角来演唱,像船夫、牧童、僧道、歌妓的出场,十有八九会唱时调小曲,如《荆钗记》中的船夫、《洒学堂》中的船夫、《四喜记》中的牧童、《新灌园》中的牧童、《西楼记》中的僧道、《酒家佣》中的僧道、《东郭记》中的歌妓、《双雄记》中的歌妓等等,这仿佛成了当时戏曲创作与演唱的一种程式。

时调小曲的歌词有很多即兴成分。“不论是乡野间的农民,舟楫中的船夫,行商叫卖的小贩,行乞卖唱的艺人,其歌唱都有大量的即兴成分。”如《邯郸梦》十四折“行宫望幸”中,驿丞对两位囚妇说:“……劳你打个歌儿,将月儿起兴,歌出船上事,每句要‘弯弯’二字,中两句要打入‘帝王’二字,要个尾声儿有趣。”于是两位囚妇即兴唱了两首小曲:

月儿弯弯贴子天。新河儿弯弯住子眠。手儿弯弯抱子帝王颈。脚头弯弯搭子帝王肩。帝王肩。笑子言。这样的金莲大似船。

月儿尖尖照见子矛。铁钉儿尖尖纂子篙,嘴儿尖尖好贯子帝王耳。手儿尖尖摸子个帝王腰。帝王腰。着甚么乔。天上船儿也要俺地下摇。

“行宫望幸”生动地描绘了明代民间百姓即兴演唱时调小曲的场景。此外,时调小曲的歌词还有出自前人的诗歌,如《精忠旗》第十折中的【吴歌】来自宋代林升的诗歌《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错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在明朝的戏曲和小说中出现的频率颇高,如《鸣凤记》第八折中船夫泛江时唱的【山歌】、《喻世明言》第十七卷的开篇证诗、《醒世恒言》第十六卷中的篇中证诗等都使用了这首诗。

《墨憨斋定本传奇》中所用的这些时调小曲可以调节、活跃舞台气氛,同时还有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照应剧本主题的作用。

1.《酒家佣》二十六折“酒馆哭奠”,写清明时节,李生在酒馆“私祭”去世的父亲和兄长,本来这出戏会比较冷清,且气氛悲凄。为调节气氛,作者在这一出戏中,安排了一僧一道来酒店饮酒、唱时调小曲【寄生草】的情节:

(小净道)仙自有真仙侣,道岂无真道妻。这是抽添水火阴阳理,采真阳拥抱香童背,炼真阴勾引的尼姑睡,哪怕是王灵官霹雳半空来,弃得道冠儿合着头皮碎。

(小净僧)幺,俺单受个邪淫戒,怎禁他色鬼迷。师徒每常做聊床会,姑婆等尽结做兄和妹,娼优家都是俺的私游地,若是释迦老祖发慈悲。大姐呵,和你一双儿世世生忉利。

《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冯梦龙评论这一折说:“大关节,借僧道为热闹耳。”利用僧道来插科打诨,元杂剧里已经出现,如《鸳鸯被》里小道姑一见小姐就说:“我与你将鸳鸯被儿都铺停当了,则等你来成就亲呵……我今日成就了你两个,久后你也与我寻一个好老公。”《昊天塔》里和尚自我坦白道:“我做和尚无尘垢,一生不会念经咒。听的看经便头疼,常在山下吃狗肉。”明传奇《西楼记》中僧侣唱佛赚:“和尚耍钱都念佛,面筋豆腐口中啜,谁知背地啖荤腥,后园煨狗松柴罯,味淡又将葱酒泼。张口横吞风卷雪,原来此物最兴阳。好从床上传衣钵。”

时调小曲是冯梦龙反对“名教”虚伪的武器,即所谓的“发名教之伪药”,这些僧道形象反映了一种光怪陆离之态,意味着当时民间对神佛的崇拜有所淡化,而假禁欲、假道行、假慈悲等种种名与实的悖反,都是民间嘲弄的对象。

2.冯梦龙在编纂民歌小曲时颇得妓人相助,他在整理时亦毫不讳言某篇采自某某妓人。如《挂枝儿·想部·帐》冯评云:“琵琶妇阿圆,能为新声,兼善清讴,余所极赏。闻余广《挂枝儿》刻,诣余请之,亦出此篇赠余,云传自娄江。”《挂枝儿·别部·送别》(之四)冯评云:“后一篇,名妓冯喜生所传也。”《挂枝儿·咏部·船》(之二)冯评云:“此篇闻之旧院董四。”因此,凡是传奇剧本中涉及妓院、歌妓的地方,冯梦龙一般都有穿插唱【挂真儿】的时调小曲。如《双雄记》第二十五折“村翁闹妓”,写丹三木与留帮兴到苏州妓院黄家取乐,席间众人行酒令,丑角留帮兴、净角丹三木唱【挂真儿】小曲:

(丑)有情的,一见了浑如旧;有情的,一见了缚住在心头;有情的,一见了终须成就。成就非容易,费了许多愁,愁得到成就也,又恐怕不长久。

(净)有情哥,你须是须频到;有情哥,你多请些酒共肴;有情哥,我把你终身靠;有情哥在口里叫,无情在肚里包。果是个真情也,不要财和宝。

这两首【挂真儿】穿插在员外丹三木和歌妓黄素娘的酒席之上,不仅活跃了气氛,同时也照应人物身份,推动情节的发展。特别是第二首【挂真儿】在戏曲剧情中是有深意的:歌妓黄素娘与刘双早已私定终身,后刘双追随丹信去东南边境除寇平贼,便与素娘分离。黄素娘对丹三木仅仅是迫于无奈的逢场作戏,所以她是“有情哥在口里叫,无情在肚里包”,但素娘对刘双的真情是“不要财和宝”的,这也为后来素娘逃跑去寻找刘双的情节设下铺垫。

3.《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只要有乘船出行关目的,一般的舟子都会唱【吴歌】或者【山歌】。吴地向来以水乡著称,水上交通发达,乘船行舟是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行船乘舟过程中,由此而生出著名的【吴歌】【山歌】。顾颉刚在《吴歌小史》中说:“山歌,榜人(即舟子)所歌,吴(江苏)人多能之,即所谓水调也。其实山歌,何地没有?不过苏州声调受人喜爱罢了。”我们看《人兽关》第十六折“移家往浙”中的【吴歌】:

(小净)做人没要做个薄情人。为歌冷暖高低变子个心。便是万贯钱财容易有,须知仁义值千金。

这一折在《人兽关》中属过场戏,写忘恩负义的桂薪举家坐船潜往杭州。船夫唱的【吴歌】是这折过场戏的焦点,又呼应着戏曲主题“仁义值千金”几个字,听得桂薪羞愧掩面,女儿桂贞奴点头嗟叹,这也为之后桂薪的悔过设下铺垫。

由于《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大部分剧目是改编自明人的传奇,我们通过和《六十种曲》中相关作品的对比,可知《墨憨斋定本传奇》中传奇的时调小曲有很大的变化。其增减情况如下所列:

1.增加的情况:《新灌园》“灌园邂逅”中增一只【山歌】;《女丈夫》“公门纵妓”中增一只【随心歌】;《楚江情》“锦帆空泊”增一只【吴歌】;《风流梦》“夫妻合缘”增一只【吴歌】。

2.减少的情况:《灌园记》“迎立世子”一只【山歌】;《西楼记》“空泊”一只【山歌】;《还魂记》“婚走”一只舟子歌。

除了《邯郸记》曲子和汤显祖原本基本没变外,其它剧目中时调小曲则都有变化。其中冯梦龙在《新灌园》“灌园邂逅”中增加的牧童演唱的长篇【山歌】为:

一年中,红个是花,绿个是柳,吃我赏鉴子多多少少。路傍边,甜个是桃,苦个是李,吃我偷尝子万万千千。撞子三兄四弟,弗拘庄后庄前,有时节斗斗百草,有时节种种杨芋,有时节丁丁碗碟,有时节博博铜钱,有时节猜谜白话,有时节使腿牵拳,燥个寡皮胄,无羌笛吹介两声,自道有趣。用起村学问,乱嚼咀赵介两句,也连牵。健时节,跟子牛奔介奔走介走,倦时节,就在牛背上坐介坐眠介眠。雨落时戴子笠帽,晴干时鞋子也怕穿。夏天边浸子牛来水里,呷介口井水泉窨;冬天边揽子牛来檐下,吃介碗白酒鲜柑,看子种园个呵,哥辛辛苦苦镇日锄地锄,弗了我牧童就是三十三天天上天好快活。

而《六十种曲》《灌园记》的长篇【山歌】则是这样的:

牧童路上撞娇娘。撞着子娇娘就无主张。便要替渠树阴底下党介一党。荒草地上横介一横。弗道渠全弗矁采。倒捉我来呪骂子介一顿。抢白子介一场。我满肚皮包尽子个恶气。又难替渠数黑论黄啰。羌天有知。幸问起我个簪子。惹动子我个火囤肚肠。我思量个只簪子。倒是渠个实犯真赃。若拿笪来换呷酒吃。不如在家主公面前去请子个风光。我只要燥子我个寡脾胃啰。管打得个丫头满身靑膀。我只要博子个笑脸也啰。管气得家主公肚膨。没道是我看牛囡儿像个羊棚里牯牛自觉大。权时且做一只搅棚羊。我前日拾了簪子。恰好遇着朝英来寻。我就晓得是他偷出来的了。他若在我面上有些好意思。我到也还了他。不道受了他的气。故此要俟候老相公回家。出他的丑。远远望见老相公回来了。

冯梦龙《新灌园》小曲中含有多个重叠句,如“红个是花”“绿个是柳”“甜个是桃”“苦个是李”“跟子牛奔介奔走介走”“在牛背上坐介坐眠介眠”,“个”和“介”这二字在吴方言中都可理解成为“的”,主要起连接前后词的作用。还有六个“有时”的排比句,其行文的条理性比《灌园记》的长篇【山歌】要清晰许多,也更通俗易懂,且富有生活气息。

冯梦龙对同乡袁于令的《西楼记》进行删改,定名《楚江情》。《楚江情》十四折“锦帆空泊”中使用了与《西楼记》十四折“空泊”不一样的时调小曲:

【山歌】(末扮梢水上)船家骨骼似仙胎,也曾载个刘晨阮肇到天台,你看船头船尾流来流去,都是今来古往流不尽个相思泪。就是百尺长篙也撑个情不开。(《楚江情》)

【山歌】〔末扮梢水上〕水面生涯最是难。不遇风来只好看。说甚么九日滩头坐。一日过九滩。(《西楼记》)

这十四折写的是鸨母把歌妓穆素徽嫁到杭州,素徽被迫离开,与刚刚私定终身的于叔夜分隔两地。【山歌】便是船家在岸边等候素徽准备启程时所唱的。《楚江情》中的【山歌】借船夫之口,用浩淼的江水比作相思泪,照应这一番凄楚的情景,《西楼记》中的【山歌】则与剧情关联不大,只是一般舟子唱的曲子。因此,就这一点来说,第一首【山歌】比第二首不仅和剧情结合紧密,而且更加巧妙。

《墨憨斋定本传奇》《女丈夫》的【随心歌】是《六十种曲》中《红拂记》里没有的:

(丑)君不见,君不见,东村有个李老娘,五十八岁养头生。又不见又不见,西村有个张阿妈,七十二岁不守寡。老娘今才六十四,年纪虽然有一把,风月场中走过来,能舞能歌能笑耍,昨宵走到越公前,被他抱住咱腰胯,扯开裆袴要求欢。(末)你那时便怎么?(丑)只好装聋并作哑,他说红拂丫头我胜他,隔年老酒他乡鲊 ,一时高兴奉承咱,未必此言真共假。

唱词比较露骨,但对舞台的热闹效果有极大的帮助,能引起观众的兴趣。黄天骥先生曾讲:“通过科诨哄笑以及采用其他方式使场面闹热起来,乃是使戏曲让人‘易知易见’并为世俗所接受的重要途径。”而这种露骨的唱词,体现了何海根先生所说的“荤戏”现象,它“主要是通过男女交媾、生育、祈子等鲜活形象的描绘来慰藉乡民渴望传宗接嗣的热切心理,并以此表达以重孝道为内蕴的敬祖敬宗的社会道德观念,强化乡民生殖子嗣的心理机制,增加生殖内驱力。”

《风流梦》“夫妻合缘”的剧情与《还魂记》的“婚走”类似,但二者使用的时调小曲却不同。《还魂记》“婚走”的舟子歌如下:

春娘爱上酒家子楼。不怕归迟总弗子愁。推道那家娘子睡。且留教住要梳子头。不论秋菊和那春子个花。个个能噇空肚子茶。无事莫教频入子库。一名闲物他也要些子些。

这首小曲“基本引用唐代李昌符的《婢仆诗》(春娘爱上酒家楼,不怕归迟总不忧。推道那家娘子卧,且留教住待梳头。不论秋菊与春花,个个能噇空腹茶。无事莫教频入库,一名闲物要些些),只是将每句的结尾字前加一个‘子’字。”《风流梦》则使用了语言更加平白的一首【吴歌】:

二八姐儿生得好秋波,下得船舱再捉家长睃。弗是后生家长会卖俏,世间女客鬼魂多。

类似“二八姐儿生得好秋波”句子开头的时调小曲,是明代坊间非常流行的,如有【协韵耍孩儿】如下:

荆州姐儿生得清,点头便识重和轻。一朝幸遇风流婿,软柔温款笑几声。一事精,百事精,这段姻缘不等闲。

冯梦龙的《墨憨斋定本传奇》是非常注重舞台演出效果的,高宇称它是“纯粹为了舞台演出而制定的导演脚本”,冯梦龙在《风流梦·小引》中也说“僭删改以便当场”,《万事足》二十八折眉批云:“此套关目甚好,字字精神。演之令人起舞,切不可删削一字。”可以看出,他对剧本的删改或保留,都是以舞台为中心的:嫌《还魂记》的老夫人祭奠、柳生投店等情节演出太繁琐,就都削去了;觉得《万事足》中的高科劝说高夫人同意高老爷纳妾一节,演出精彩绝伦,便提醒后人,不可删改一个字。因此,冯梦龙对时调小曲的改编亦是如此:《新灌园·总评》:“旧本臧儿、牧童,率皆备员,未足发笑。……请观新剧,冷热天悬矣。”《酒家佣》二十六折眉批:“祭奠乃大关节,借僧道为热闹耳。”让观众“发笑”和“热闹”的手段都是演唱时调小曲(牧童唱了【山歌】,僧道唱了【寄生草】)。

总而言之,《墨憨斋定本传奇》中的时调小曲,比《六十种曲》中的时调小曲,条理更加清晰,照应更加巧妙,语言更加平白,舞台演出效果更胜一筹。这表明冯梦龙重视戏曲中时调小曲的作用,也表明了他对时调小曲的热爱与推崇。

猜你喜欢
冯梦龙小曲山歌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东周列国志
我爱记歌词
用爱温暖那名需要陪读的孩子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冯梦龙的谜语
如梦令·烟雨痴缠
国画:唱支山歌
智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