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补正

2018-11-13 10:24张福清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欧阳修

张福清

(韩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潮州 521041)

朱东润先生《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在夏敬观先生校注手稿的基础上做了全面的编年和系统的校注工作,为梅尧臣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不免囿于时代和文献之局限。近年来,寿涌、徐涛、顾大朋、涂序南等对朱先生《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做了再注或补正。但诸学人对朱先生在梅诗中有很多未注或有注存疑的现象一直未予关注,现再补正考索,求诸方家。

1.梅尧臣《张太素之邠幕》诗,朱东润编年校注:“张太素无考,惟《宋史艺文志》有张太素《后魏书天文志》二卷。注:‘三百卷,惟存此。’未知即其人否。欧阳修《七交》诗《赠张判官》云:‘壮矣张太素,拂羽择其集。’”

按:朱东润先生所云著《后魏书天文志》之张太素为唐人,非宋人。欧阳修《七交》诗之《赠张判官》,刘德清等《欧阳修诗编年笺注》云:“张判官,字太素。不详其名,时任河南府判官。”

宋人张太素,现今所有欧阳修、梅尧臣诗文集笺注均未言其名。2004年5月洛阳市孟津县朝阳乡杨凹村出土了一块正史无载的墓志《宋故尚书屯田员外郎张君墓志铭(并序)》,此墓志志主张庚,字太素。墓志为临川王安国撰,河南王尚恭书写。王安国即王安石之弟,王尚恭即王安之,两人都是志主生前好友,与志主往来密切。其志云:“君讳庚,字太素。少自砥砺读书,究治乱安危之意,故举以文学称,而选以政事显。中天圣五年进士,得安利军判官,丁考妣忧,不赴。服除,李文定公(按,李迪)守孟州,钱文僖公(按,钱惟演)留守西京,辟为其佐,不听。权邠州观察推官。转运使举监河中府白家盐场,以最,改大理寺丞。”墓志记载与梅尧臣、欧阳修的诗文所记完全吻合,早期曾做安利军判官,未赴。欧阳修《七交》诗之《赠张判官》即是;后权邠州观察推官,梅尧臣《张太素之邠幕》即写此事。

《全宋文》卷三九四收张庚三文:《乞寝停纳粟授官奏》《陈秦国公善政录》《重修馆驿记》。其小传云:“张庚,天圣九年为校书郎,见乾隆《济源县志》卷一三。又,庆历四年二月,开封府推官、殿中丞张庚坐降知虢州,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五之三五,与前者是否一人待考,今姑作一人。”按:《全宋文》小传中前后出现的两“张庚”就是同一人。其云“天圣九年为校书郎”,墓志未言,但考天圣五年进士,丁忧过后至“改大理寺丞”期间极有可能任过校书郎。文称“开封府推官、殿中丞张庚坐降知虢州”,这与《墓志》记载“召为开封府推官。以湖南蛮扰边,选君体量安抚兼提举捉杀蛮事,坐与中书议不合罢,知虢州”相吻合。其文《重修馆驿记》云:“以今知府密学公名闻,乃辍开封内史,来镇三蜀。”“己卯夏秋不雨,旧梁益间遇旱灾,虽民饥死,而为牧者率不敢闻上,求减抑常赋。独公曰:‘属土若穿,民平日犹艰食,今千里烛烛,稼已死矣。苟坐观其弊,人谓我何?’……告于朝,不越月,竟得诏蠲被旱之租半。”与《墓志》所云“枢密、直学士张逸守成都,乞君以助,除签书节度判官。岁无雨,君请堰皂江,为督其役,灌田数千顷,而人不苦旱,守以闻”等事相合。《重修馆驿记》之“密学公”便是“枢密、直学士张逸”。此《墓志》也可补《全宋文》张庚小传。

李之亮注析《欧阳修词选》之《夜行船》(忆昔西都欢纵)时引用《渑水燕谈录》卷四云:“天圣末,欧阳文忠公……为西京留守推官,府尹钱思公(惟演)、通判谢希深(绛)皆当世伟人,待公优异。公与尹师鲁、梅圣俞、杨子聪(愈)、张太素(谷)、张尧夫(汝士)、王几道(复)为七友,‘其文章道义相切劘。率尝赋诗饮酒,间以谈戏,相得尤乐。凡洛中山水园庭、塔庙佳处,莫不游览。”在“张太素”之后用括号的形式误注为“谷”,即张谷。谷,原字“仲容”,后欧阳修改其字为“应之”。欧阳修曾作《张应之字序》《尚书屯田员外郎张君墓表》等文可参考。

《欧阳修传》述及天圣、明道年间洛阳文人集团时说:“除了钱、谢、梅、欧,当时任职西京的还有著名古文家尹洙和他的兄长尹源;此后成为宋朝一代名相的富弼;儒雅温粹、工书能诗的张汝士;文思敏捷、不修边幅的杨愈;嗜书如命、豁达豪爽的张谷;外表随和而内心正直、临事果决的张先;长于政事的孙长卿;不同流俗的张太素;学贯流略的孙祖德;以及王顾、张亢、张至等。此外,钱惟演的儿子钱暄、杨愈的弟弟杨辟,西京国子学秀才王复、王尚恭、王尚喆等也常和他们一起游玩,共同构成了一个品位高雅、欢快悠闲的文人群体。”《宋词通史》亦云:“西京幕僚群成员包括通判谢绛、主簿梅尧臣、梅尧臣的继任者张谷、掌书记尹洙、司录张汝士、参军杨愈、判官张太素、法曹参军博野人张先,以及洛阳幕僚之外的一些士大夫官员,如尹源、富弼,以及钱惟演的继任者王曙等。”王水照先生等均未言明张太素其名,现经洛阳出土墓志《宋故尚书屯田员外郎张君墓志铭(并序)》,终于弄清张太素的生平经历等,为考察欧阳修、梅尧臣等早期洛阳文人集团或洛社成员提供了新的材料。

通过《墓志》我们还进一步了解到张庚有二子云卿、云逵与二女,云逵与二女早卒。《邵氏闻见录》叙其子云卿之德行学问云:“司马温公初居洛,问士于康节,对曰:‘有尹材字处初、张云卿字伯纯、田述古字明之,三人皆贤俊。’处初、明之得进于温公门下,独伯纯未见。康节以问公,公曰:‘处初、明之之贤如先生言。张君者或闻旅殡其父于和州,久不省,未敢与见。’康节曰:‘张云卿可谓孝矣。云卿之父谪官死和州,贫不能归,因寓其丧。云卿奉其母归洛,贫甚。府尹哀之,俾为国子监说书。得月俸七千以养。若为和州一行,则罢俸数月,将饥其母矣。其故如此。’温公怅然曰:‘某之听误矣。’伯纯自此亦从温公游。未几,伯纯之母死,徒步至和州迎父柩合葬。三君子既受知温公,公入相元祐,处初、明之以遗逸命,伯纯以累举特恩,同除学官。温公好贤下士,尊用康节之言如此。伯纯学问该洽,文潞公于经史注疏或有遗忘,多从伯纯质之。”司马光对云卿的道德学问大加赞赏。文彦博《举张云卿札子》云其“素有学行,清介自守,安贫乐道,未尝苟求。应进士举,晚沾一命,士人惜之。兼云卿通经博古,欲望特除西京学官,必能表帅诸生,亦可敦劝薄俗”,与《邵氏闻见录》记载相同。

2.《醉中留别永叔子履》注云:“诗称陈子,则此子履为陈姓,非陆经也。欧阳修有《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园》诗,题下小注云:‘子履姓陈。’又有《送陈子履赴绛州翼城序》。”又补注云:“陆经字子履,时以大理评事为馆阁校勘。欧阳修亦为馆阁校勘,与陆经同事”云云。

按:一“陈经”一“陆经”,让读者难以明白。欧阳修集中有两篇序文送陈经:《送陈子履赴绛州翼城序》《送陈经秀才序》。陈经,字子履,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为校书郎。景祐二年春赴翼城任,欧阳修作前序。陈经在游学经洛阳时,结识欧阳修,并与之共游龙门、伊水,作后赠别之序。陈经,即陆经,字子履。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四附注,陈经本姓陆,其母再嫁陈见素,随后父改姓,后父死后,还归本姓。

3.《薛九宅观雕狐图》注云:“《宛陵文集》二十五卷(本书十五卷)有《薛九公期请赋山水字》诗,五十六卷(本书二十八卷)有《送薛公期比部归绛州展墓》诗。欧阳修亦有《送薛公期归绛州》诗,《六一题跋》有《题薛公期画》一则。又《与薛公期》书柬十数通,当是薛简肃公子侄。”

按:薛简肃公,即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官至参知政事,卒谥简肃,是欧阳修之岳父。薛公期,名仲孺,薛奎嗣子,欧阳修内兄。朱东润先生所云“当是薛简肃公子侄”之疑可以肯定“为薛简肃公嗣子”。

4.《李舍人淮南提刑》、《李舍人见过》、《汴之水三章送淮南提刑李舍人》“李舍人”注云:“夏敬观云:此李舍人当是李定,即不得与苏子美奏邸宴会者也。”

按:疑李舍人不是李定,而是李康伯。因两人刚好在庆历四年和五年提点淮南路刑狱。《宋代路分长官通考》认为庆历四年甲申(1044)提点淮南路刑狱是“李康伯”,引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一“(庆历四年七月)戊子,徙知泸州、左侍禁、阁门祗侯李康伯同提点淮南路刑狱”加以证明。而接下来的庆历五年乙酉(1045)、丙戌(1046)、丁亥(1047)三年却根据《梅尧臣集》卷一五《汴之水三章送淮南提刑李舍人》诗“编年在庆历五年”,而推定此期长官为“李定”。其实,应该为“李康伯”,李之亮先生反而根据《校注》误为“李定”。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夏,西夏进攻延州,宋军战败。范雍等受到降职处分,安抚都监李康伯为均州都监。梅尧臣有《送李康伯赴武当都监》:“城下汉江流,沧波照鬓秋。山川包楚塞,风物似荆州。试听清砧发,何如画角愁。遥知绝戎事,水味有槎头。”诗歌编年亦在此年。尹洙亦有《答光化军致仕李康伯率府书》,李舍人为李康伯无疑。作品系年应放到庆历四年。

5.《韩宗彦寺丞通判邓州》注云:“韩纲子宗彦,字钦圣,附《韩亿传》后。韩综尝通判邓州,宗彦未尝通判邓州也。疑此诗系与综者。”补注云:“《宋史·韩综传》言综通判邓州,天雄军,吕夷简自北京入相,荐为集贤校理。案《宋史·吕夷简传》言夷简以镇安军节度、同平章事判许州,徙天雄军,未几以右仆射复入相。夷简自北京入相,事在康定元年,夷简判天雄军时,韩综为通判,故复相后,荐综为集贤校理也,事在庆历五年之前六年。综为邓州通判,当更在前,疑此诗与综无涉。宗彦事,《宋史》附《韩综传》后,极简略,不得以此遂谓宗彦不尝通判邓州也。宗彦家居许州,故有‘我今入幕君有待’二句。”

按:补注有道理,但未言明,只是怀疑。与欧梅交好之尹洙有《答邓州通判韩宗彦寺丞书》二则,说明韩宗彦确实通判过邓州,只是《宋史》未载。通过梅诗与尹文可补韩宗彦之传。

6.《李廷老自蔡州见访云明日便归郑》注云:“廷老:诸本皆作‘廷’。字当作‘延’。李寿朋字延老。”他处皆注:廷老,“廷”为“延”之讹。

按:“李廷老”之名当不误。夏、朱先生反将兄弟二人弄混。李廷老即李淑之次子李复圭李二,字审言,与李寿朋李大为弟兄。李寿朋,字延老。根据当时文人诗歌记载知李复圭,但又字“廷老”无相关文献记载,只有通过诗歌内容来考证其为“李复圭”。

邓子勉先生将李大和李廷老误为一人,《宋人行第考录》“李大”条云:“李大:李廷老。韩维《南阳集》卷五诗《和李大〈邻几、圣俞及予见过小饮〉》云:‘朝朝骑马出,请道所从何。所从亲且旧,恩义固匪它。……不如过亲旧,虽数无嫌诃。君家庭馆闲,远在城北河。惟吾二三友,暇日一来过。解便不肯去,得酒亦已歌。’按卷四有诗《和圣俞饮廷老家,晚又饮原甫家》云:‘况吾二三友,襟抱达者徒。所营即同方,所处又比闾。惟吾廷老生,宛在城北隅。北隅虽云远,跨马亦须臾……’又卷一有诗《送李廷老归河阳》,则李大即李廷老。事迹不详。”此条目将李大与廷老误作同一人。其实此李大是廷老之兄李延老,即李寿朋。而李廷老是李二,即李复圭,字审言。刘敞《公是集》卷十诗有《月夜期江、梅两君不至,闻在李二审言家饮》。《宋史》卷二九一有传。梅尧臣集中亦多次出现李廷老,如《李廷老祠部寄荆柑子》《山茶花树子赠李廷老》《和李廷老三月十四日》《二十一日同韩持国陈和叔骐骥院遇雪往李廷老家饮予暮又赴刘原父招与江邻几谢公仪饮》《李廷老席上送韩持国归许昌(得早字)》等。刘攽《将之官清水李廷老来会探韵得光字》云:“李廷老家有李揆《与饶州刺史封渐仲容叔霁联句》。揆笔力遒劲,诗亦大佳。”疑李廷老当为李揆之后。李揆(771—784),字端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开元末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

为什么断定李廷老便是李审言呢?一是通过职官来判断。《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一《送李祠部知滑州》诗,编年在皇祐三年。朱东润先生注云:“《青箱杂记》:李复圭三世知滑州。天圣中,康靖公若谷知;庆历中,其父邯郸公淑又知;后八年,复圭又知。前此邯郸公尝侍康靖题诗于州廨云:‘滑守如今是世官,何戎出守自金鉴,郡人莫讶留题别,孙息期同住此看。’后复圭刻石纪其事曰:‘仰承遗训,允契冥兆。’兹亦异也。”梅集中还有《李审言归郑州》《李审言遗酒》《李廷老祠部寄荆柑子》等诗,司马光亦有《送李祠部知滑州》诗,正好证明李祠部便是李廷老。二是通过为官经历来断定。《宋史》卷二九一本传:“复圭字审言。通判澶州。北使道澶,民主驿率困惫。豪杜氏十八家,诡言唐相如晦后,每赇吏脱免,复圭按籍役之。知滑州。兵匠相忿阋,挥所执铁椎,椎杀争者于厅事,立斩之。徙知相州。熙宁初,迸直龙图阁、知庆州。召判吏部流内铨,知曹、蔡、沧州,还为盐铁副使,以集贤殿修撰知荆南,卒。复圭临事敏决,称健吏,与人交不以利害避。然轻率躁急,无威重,喜以语侵人,独为王安石所知,故既废即起。”滑州,北宋州名,属京西北路,治所在今河南滑县。《元丰九域志》卷一:“滑州,辅,灵河郡,武成军节度。唐义成军节度,皇朝太平兴国元年改武成军。治白马县。”《宋代人物辞典》“李复圭”条云:“李复圭……康定二年(1041),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历任通判澶州、知相州、知泾州及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两、成都府路转运使。”以上史料表明,李廷老主要在河南、河北、两浙、淮南、荆南等地为官,而梅诗《李廷老自蔡州见访云明日便归郑》《李廷老祠部寄荆柑子》,韩维《送李廷老归河阳》均言河南、河北、荆南事。以上两点,均可证“李廷老”即“李审言”。

7.《金陵张十二传师赏心亭饮》,张十二无注。

按:张诲(1024—1077),字传师。《宋史翼》卷一有传,又《宋元学案补遗》卷六有载。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苏州(今属江苏)。张沔第三子。以荫补为太庙斋郎。张沔之姐夫便是西昆体著名诗人杨亿。《云巢编》卷十《宋太子中舍张传师墓志铭》,云张沔从浦城(在福建)迁至吴县(苏州),并补充说其为吴县人。张诲死后葬于吴县其父墓地。据张沔妻子的墓志铭(《西溪集》卷十《长寿县太君魏氏墓志铭》)记载,张沔的孙女嫁给名士沈括的侄子、正三品官沈遘之弟沈辽。另一个孙女嫁给苏液,即著名文学家苏舜钦之子。参知政事苏易简之孙。

8.《送张著作器宰蕲州》《送张著作孟侯宰上元》前诗注云:“欧阳修有《酬张器判官泛溪》,刘敞、刘攽均有与张器诗”。

按:张器,即欧阳修书简《送道州张职方》中的“张职方”,家居颍州,皇祐元年任颍州判官,三年以著作郎为蕲春县令,此诗正作于此时。治平四年以职方郎中知道州。《宋人行第考录》“张七”条:张器,字孟侯。刘攽《彭城集》卷五诗《送张七和州判官》云:“与子昔献赋,共登东堂籍。留滞向十年,尚为诸侯客。我愚数亦奇,连蹇不自惜。念君复何为,无乃玄尚白。时平弃奇节,幕府鲜筹画。譬如埘搩(左边土字)间,安用鸾鹄翼。高秋江湖深,莽莽烟水碧。轻舟犯蛟鼍,勉子慎行役。”按卷十三诗《送张器判官》云:“平吴旧族仕中朝,汤乐徐冯已寂寥。吾子白头趣幕府,同年黄绶亦云霄。着鞭跨马须争道,奋臂呼卢更叱枭。颜驷冯唐俱晚遇,不妨青紫老垂腰。”张七判官即张器。按刘敞《公是集》卷二十有诗《送张器判官》,又卷二十二诗《送张器著作》。又卷七有诗《送上元张孟侯著作》云:“避世金马门,歇直承明庐。月赢一囊粟,调笑驺侏儒。忽忆东南行,秋风熟鲈鱼。闻君已先我,扁舟向江湖。铜章垂腰间,赐履双飞凫。千室岂不忧,弦歌自为娱。古称有人民,无事专读书。自顾都城游,刺促辕间驹。”则张器著作即张孟侯著作,孟侯为其字。

9.《送张正臣赴泰州幕》,朱、夏无注。

按:张正臣,《宋登科记考》登第名录中未载。强至《送同年张正臣赴海陵幕》:“早年登甲选,从事又东藩。地与淮流绝,城连海气昏。好山供健笔,暇日乐清樽。多著太平策,归来奏帝阍。”强至与张正臣是庆历六年(1046)的登第同年。梅尧臣和强至同时都有诗送张正臣,足见当时确有此人。宋廖行之(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省斋集》卷二有《和张正臣郊游韵三首》之三:“秀句清圆掩百家,锦心幽思定餐霞。风骚谁敢闚严律,诵数惟应满洛叉。已有文名肩杜曲,却怜羁旅赋彭衙。自嗟下里陪高唱,差说花时鼓子花。”知南宋亦有同名之人,但不是与梅尧臣交往的“张正臣”。

张正臣撰有《重修建长春观碑铭》(银川府张正臣撰、江南府儒冯舜卿谨书)。全文如下:

伏以大道无名指虚极妙本而为源,德之有相,假生化品类而成,字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也。杨公真人法名志道,道号广德,道德两兼,其斯之谓欤。真人者祖宗此地,幼而慕道,长而娱真,指其山曰玉泉,立其观曰长春。川下及本州龙泉观、长生庵四处,外则修造用功,内则降心炼性,后蒙长教太宗师赐公道号广德子。真人者寿七十九岁,于壬午年十二月三日设斋聚众,嘱门徒曰:“吾年迈矣,处世久矣,于此月二十五日是吾殂矣。”门人乡者环而冰哂,无有信者。至所言日,洗漱整衣,殿前四方礼毕,索纸笔挥而书云:“八十尘中欠一年,平生弃俗学神仙,九转大丹功行满,青霄有路独升天。”书终向净室曲肱枕之而化。呜呼!若非有道,预前二十三日能知化乎?信不虚矣,非得道而何?据立观建有功于先,碑铭而注之其后。真人门下宜童父刘海、母李氏,此邑祖居,长年七岁,语言出俗,不与群戏,颜面异常,舍施出家,礼真人为师,授持道典,举一隅而三隅自反,闻一法而万法皆通,行无辙迹,言无瑕谪,重义轻财,利人损已,公见奇之,赐法名曰道柔。又蒙长教太宗师赐公道号逍遥子清虚大师,上下庵观四处,聚众六十余名,用礼让温存,俱无去意。又至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遍遭地震,将所修新故殿宇尽数颓摧,并无全者。道柔率众重修三清殿三间四椽,山门三间四椽,左右云堂八间七椽,并系转角斗(左边加木字)拱,九真灵官二堂四间四椽,及厨房客位五间四椽。殿堂琉璃内塑像桩銮壁画然矣。虽费用浩大,未曾有阙,皆道柔泊众之功,专心修建之理,意者朔望焚香,祝延圣寿皇帝万岁,诸王诸子千秋辅宰,百僚求居禄位。一日开门,蒲道滋议曰:虽吾师创建,先生重修,凡事完全。外有堂下地土,恐久人相侵赖,可将四至书于琰石,以为后便;外,道柔门徒许可道创栽柏树二十余株,俱各生成。一日予经此观,众道友邀而命之曰:“有斯胜事,与吾作铭。”因此思正更名,正臣故喜而撰之云尔。

考张正臣与冯舜卿为同时人。《续资治通鉴》第五十二卷: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乙巳,冯道曾孙舜卿上道官诰二十通,乞录用。帝谓辅臣曰:“(冯)道相四朝,两偷生苟禄,无可旌之节;所上官诰,其给还之。”就在同年“庚申,赐国子博士梅尧臣同进士出身,仍改太常博士”可证。上《重修建长春观碑铭》一文《全宋文》漏收。

10.《送李中舍袭之宰南郑》,李袭之无注。

按:李袭之乃李定。《校注》卷十四云:“系李仲求无疑”,亦失考。《长编》卷一百五十三注已称未足置信而“不取”。今考与梅尧臣交游者实乃字袭之的李定,曾官太子中舍,故梅诗称之为“李舍人”或“李中舍”。除上作之外,还见《校注》卷十五《李舍人淮南提刑》等。此人或即《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八所载之国子博士李定,因屡献文赋而于明道二年(1033)赐进士出身。又考字仲求之李定,乃李虚已(971—1059)次子。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记载了此李定,洪州人。即所谓求预苏舜钦等祠祭宴会而不得遂告密者。庆历中(1043—1045),知康州(治今广东德庆),后通判、知南康军,通判洪州,与兄宽侍养乃父十余年。事见余靖《武溪集》卷五《涌泉亭记》、卷六《康州重修文宣王庙记》、卷十九《李公(虚己)墓志铭》、《李公墓碑》,《广东通志》卷二百五李定《题名石刻》。

除上两李定外,北宋名李定者至少还有五人。一是发难置苏轼于狱事的李定(1028—1087),字资深,扬州人。少从学于王安石,登进士第。后与吕惠卿为王安石所重用。二是太常少卿知寿州者李定。熙宁四年(1071)十月,苏轼在赴杭州通判任时途经寿州,此李定曾宴请苏轼,轼有诗《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诗集》卷六)记其事。考此李定乃赵抃(1008—1084)之表弟,见《清献集》卷二《别后寄表弟李定》《外弟李定少卿挽诗三首》等。三是济南人李定。亦为王明清《挥麈录》记载。此李定曾屡官诸路转运使,元丰五年(1082)官制行,终官吏部侍郎。南宋初李如冈(字敦老)之祖。四是武臣之李定。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十《内藏库使李定可皇城使制》,《郧溪集》卷四《东上閤门使果州团练使李定可遥郡防御使制》、卷十二《论定武臣迁官条例状》等,其人皇祐(1049—1054)间曾为广西路兵马钤辖(《广西通志》卷五十一)。五是北宋末知南康军李定(?—1127),字信之,曾擒杀原河北提刑许亢(?—1127)者。事见洪迈《夷坚志》丁志卷六。

11.《依韵和张中乐寺丞见赠》,无注。

按:张中乐,宋仁宗时人,曾任礼直官、知永州。梅尧臣《观张中乐书大字》诗云:“芝、旭驰名世有孙,大书如晓过秋原。” 梅有《送河阳通判张寺丞从富公辟》“原注:子谅。”朱东润先生注:“欧阳修《翰林侍郎学士右谏议大夫赠工部侍郎张公墓志铭》:公讳锡,字贶之。子五人:子骏、子充、子云、子谅、子真。子谅,大理寺丞。”此子谅即张中乐。梅还有《送张中乐屯田知永州》。《宋代郡守通考·宋两湖大郡守臣易替考》云:嘉祐三年戊戌(1058)至嘉祐五年庚子(1060)张中乐任永州郡守。《金石萃编》卷一三三《澹山岩题名》:“知军州事张子谅率通判张德淳同游幕中。嘉祐已亥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永州还有其楷书书写“朝阳岩、朝阳洞题名碑”,署名张子谅中乐。

12.《重送杨明叔》夏敬观注:“杨忱,字明叔,刘敞有《寄杨忱明叔诗》。”

按:王安石《大理寺丞杨君墓志铭》云:“君讳忱,字明叔,华阴杨氏子。”“父讳偕,翰林侍读学士,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特赠尚书兵部侍郎。”《宋史·杨偕传》云:“子忱、慥,皆有俊才,蚤卒。”梅前有《送杨明叔通判越州》(P695)云:“昨逢令弟蕴,备述果不疑。”《校注》有《杨公蕴之华亭宰》中之“杨公蕴”,疑其弟。

13.《依韵和吴正仲屯田重台梅花诗》《将离宣城寄吴正仲》《读吴正仲重台梅花诗(此树在灵济王庙)》等二十余首,王安石亦有《吴正仲谪官得故人寄蟹以诗谢之余次其韵》《寄吴正仲蒙马行之梅圣俞和寄依韵酬之》,程倶《北山集》亦有《吴正仲提举至游堂》,均无注。

按:吴正仲,《四库提要订误·肯綮录》云:“考书中引欧阳修《归田录》、沈括《笔谈》、刘世延《孙公谈圃》、吴正仲《漫堂随笔》、山谷法帖。吴正仲名表臣(1084—1150),尝官礼部尚书,绍兴十一年(1141)罢,后起知婺州(今金华)(《宋史》卷三八一本传),叔问引其书,则当为南宋绍兴间人。”《福州十邑摩崖石刻》云:“吴正仲,名表臣,晚号湛然居士,永嘉人,宋大观二年(1109)进士,历监察御史,官至吏部尚书,因反对秦桧议和,以议大礼忤意罢去。起知婺州,提举太平兴国宫。”此《宋史》和福州石刻所载“吴正仲”与王安石、梅尧臣交游之“吴正仲”同名,因而李裕民先生误为同一人。本书《依韵和王介甫兄弟舟次芜江怀寄吴正仲》诗后夏注曰:“吴正仲名幵。”然考此吴正仲非是吴幵,吴幵是南宋人,与梅尧臣交往的吴正仲时代相隔太远。寿涌认为,吴正仲为梅尧臣在宣城时的好友,正仲是字,其名与官职则无考。梅氏《读吴正仲重台梅花诗》曰:“吴侯本吴人。”《送吴正仲婺倅归梅溪待阙》:“朋亲苕霅朝复朝。”《送回上人》自注曰:“因往湖州谒吴正仲”,诗中更明言“梅溪人可见”。是则吴正仲家乡必在湖州梅溪镇。从梅诗中可知吴仲做过屯田员外郎、婺州通判、睦州知州。吴正仲在宣城时,曾以诗赠尧臣,请以尧臣为师。尧臣赋诗答之,言:“我愚希六义,将使鬼神感。譬彼捕长鲸,区区出于罯。长天挂虹霓,踊跂不可揽。太华五千仞,妄学巨灵撼。”吴正仲名不见《宋史》,其人和其弟季野与王安石交往甚密。《临川集》中酬赠之诗甚多。宋熙宁辛亥年七月一日吴正仲有题“寒泉石刻”。

14.《寄许越州》,无注。

按:许越州:许元,字子春。《东都事略》卷七五本传云:“许元字子春,泰州海陵人也。范仲淹荐其能,擢江淮荆浙制置发运判官,既又为使。乃考故事,明约信,令发敛转徙,至于风波远近迟速,赏罚皆有法。凡江湖数千里外,谈笑治之,不扰不劳,而用以足。擢元天章阁待制。元在职十有三年,已而乞守郡,乃以知扬州、越州,又徙秦州,卒,年六十九。”元,《宋史》卷二九九亦有传。欧阳修亦与之有交游。《与刘侍读原父》其二云:“愚家所藏《集古录》,尝得故许子春为余言,集聚多且久,无不散亡,此物理也。不若举其要著为一书,谓可传久。余深以其言为然。昨在汝阴居闲,遂为《集古录目》,方得八九十篇,不徒如许之说,又因得与史传相参验,证见史家阙失甚多。其后来京师,遂不复作。”

15.《送王正卿寺丞赴睢阳幕》,注云:“刘攽有《伤王都官正卿》诗云:‘巍然积德门,识此贵公孙。’”

按:《宋人行第考录》“王十三”条云:“王正卿。刘敞《公是集》卷二十诗有《哀王十三都官》,按刘攽《彭城集》卷十一有诗《伤王都官正卿》,则王十三即王正卿。”

16.《送吉老学士两浙提刑》,补注云:“《欧集》卷五十七《送张吉老赴浙宪》,题嘉祐二年。吉老即张吉老。”

按:《司马温公集》卷九亦有《送张学士两浙提点刑狱》诗,自注:“师中,字吉老。”师中,《东都事略》《宋史》《宋史翼》均无传。《处州摩崖石刻研究》载“张师中等石门洞题记,清河张师中吉老、京兆翁日新君勉游。嘉祐戊戌(三年,1058)二月二十八日。”其案:张师中,字吉老,皇祐二年(1050)外郎充秘阁校理,旋改集贤校理。至和中知邵武军。嘉祐六年(1061)任泗州通判。考欧阳修有《送张吉老赴浙宪》诗、《举宋敏求同知太常礼院札子(嘉祐二年)》文(臣等勘会同知太常礼院张师中,近被朝命,差充两浙提点刑狱),韩维有《席上探得游字饯两浙提刑张吉老》诗,则此摩崖当为张师中在两浙提刑任上时所勒,并可推知其任浙宪在嘉祐二年至嘉祐六年。苏颂《苏魏公文集》有《即席分得秋字送张吉老学士移使京西》诗。

17.《寄题知仪州太保蒲中新斋》,注云:“司马温公集有《寄题李舍人伟蒲中新斋》诗。”

按:梅诗编年在嘉祐元年(1056)。而司马光诗编年在“皇祐元年(1049)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时”。相隔七年之久,其中必有一误。笺注:李舍人伟:当是武人。宋代舍人之名目甚多,其文职之高官有中书舍人、起居舍人、太子舍人等。此云“舍人”者,必是武职中所带之官。《宋史·职官志》八:“閤门宣赞舍人,旧閤门通事舍人,政和六年改。”蒲中:即蒲州,北宋河中府。属陕西路,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元丰九域志》卷三:“次府,河中府,河东郡,护国军节度。治河东县。”

18.《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无注。

按:孙隐之,即孙直言。《宋登科记考》失载。《全宋诗》卷三四一赵抃《会新都孙直言于成都》:“同志同年分若亲。”又,《全宋诗》卷三三九赵抃《次韵孙直言九日登龙门山》:“新都大夫孙隐之。”据此,《全宋文》卷一〇二八小传:“孙直言,字隐之,景祐元年进士及第。”是岁榜制云:“今岁殿试登科者逾八百人。”同年及第后又成为好友者有:程师孟,何若谷、孙隐之、杨子卿、董仪、吴评、王嘉锡、高赋、卢夏、许遵等。

19.《送吕寺丞希彦邠州签判》,无注。

按:吕希彦,字行甫。苏轼集杂记云:吕希彦行甫,相门子,行义有过人者,不幸短命。生平好藏墨。士大夫戏之为墨颠。按,吕申公公著二子希哲、希纯,行甫当是夷简诸孙,公著之侄。即吕公弼之子。苏轼有《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诗:“结交不在久,倾盖如平生。识子今几日,送别亦有情。子生公相家,髙义久峥嵘。天才既超诣,世故亦屡更。譬如追风骥,岂免羁与缨。念我山中人,久与麋鹿并。误出挂世网,举动俗所惊。归田虽未果,巳觉去就轻。河阳岂云远,出处恐异程。便当从此别,有酒无徒倾。”

20.《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注云:“《苏魏公集》有《送许当世职方通判泉州》诗。”

按:许当,字当世,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庆历三年(1043)以承奉郎知古田,后迁职方员外郎。《蔡襄全集》卷二有《送许寺丞知古田县》、卷五有《和许寺丞泊钓龙台》、卷六有《宋君辅许当世陈彦谦苏宣甫自远还乡》《九日许当世以诗见率登高》及补遗《与当世屯田书》等诗文可参看。

21.《送陈郎中知和州》,无注。

按:陈郎中,寿涌认为是陈求古,“或系尧佐弟尧咨子”,前对后误。其实,陈求古就是陈尧佐子,字师之,四川阆中人。宋至和间以驾部员外郎知温州军州事。其有题名飞霞洞口石碑,刻:“至和二年乙未夏六月下旬休,新酿报熟,佳果探成,清泉可漱,芳树堪倚。郡守陈求古率通判王希颜、邑令孙奕台会于岩石之上,醉书以记。”

22.《周仲章都官示卷因以赠之》,无注。

按:但《梅尧臣诗选》之《送周仲章太博之巨野》注云:“周仲章:名延隽,邹平人,以预进奏院宴会,自太常博士降为秘书丞。”周延隽,周起次子。进奏院事件后,被贬到山东巨野。治平三年(1066)四月,以职方郎中知台州,五月改温州(宋嘉定《赤城志》卷九),神宗熙宁元年(1068)九月以考核优等知虔州。后累官至太常少卿。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六:“周延隽,字仲章,通判湖州。王安石集有《送周都官判湖州》诗,又《送周仲章使君》云:‘看君东下雪溪船’,即都官也。梅尧臣亦有诗送之。”

23.《送朱司封知登州》,无注。朱司封,即朱处约(籍贯生卒不详)。据原《登州府志》职官志载,朱处约原为司封员外郎,嘉祐五年知登州,嘉祐七年离去,嘉祐六年首建蓬莱阁,并撰《蓬莱阁记》。梅送朱司封此诗已收入《蓬莱阁志》。司封,官名,主管封爵、袭阴、褒赠等事。寿涌据《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亦认为是“朱处约”。而此诗编年在嘉祐四年,误。应放在嘉祐五年。

24.《送襄陵李令彦辅》,原注:“李,宋丞相妹婿,永叔少居随州,常往其家。”襄陵,北宋县名,属河东路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西南。襄陵李令彦辅,亦作李尧辅,字公佐,为欧阳修童年之交。欧《李秀才东园亭记》有云:“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

猜你喜欢
欧阳修
修史就要长话短说
欧阳修拜师
快乐的“长工”
来自欧阳修的嘲讽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再见,小鸟
没有进过学堂的文豪
勤奋的欧阳修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欧阳修续诗“羞”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