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锣鼓的传承与意蕴

2018-11-14 08:02季亚平
戏剧之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身段声腔锣鼓

季亚平

(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 乐山 614000)

广泛继承一代又一代的川剧打击乐前辈所创造出来的宝贵艺术财富,并在当代艺术的演出过程中结合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而且,锣鼓的艺术意蕴重点在于其“味道”意蕴,其要求“下手”在乐器操作的过程中应达到一种丝丝入扣的境界,而且司鼓应在艺术修养上必须有较高的层次,并通过与“下手”之间的合作,实现其艺术的融和与统一,从而形成川剧锣鼓的演奏风格,体现其完整的艺术之美。

一、川剧锣鼓的传承

在我国近四百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川剧打击乐老一辈艺术家们在其智慧与勤劳的共同创造下,传承了我们珍贵且丰富的锣鼓艺术遗产。我们作为后一代,应全面不可有任何遗漏地去传承这些极为宝贵的财富,之所以要不可遗漏地传承,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艺术遗产是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之后而流传下来的,因此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如川剧锣鼓这种民间技艺,其中的锣鼓实际上并没有一定的思想性,没有精华或糟粕的划分,因此也无法界定说哪一种锣鼓或者哪一种技能方法更为先进或落后。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在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误区,一直认为这些传统艺术是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因此必须将其封为封建阶级的东西。在二十世纪初,我国的民间戏剧班社开始成立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很多我国传统艺术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个人在传统功底上非常深厚,因此在对待传统艺术时,其把握的更加准确,看得也更加透彻和深入。在民族艺术的传承路上,若缺乏传统的继承,那么一切改革可以说是“无源之水”。事实上,真正的传统并非一些人所说的“陈旧”“过时”,反而是一代代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时间与时代的打磨中而成就出来的宝贵艺术,它们的存在是动态的,而并非完全凝固状态,它们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对于川剧锣鼓这种民族艺术遗产,我们应以一种“敬畏”“虔诚”的心态和思想去传承,发扬这些老艺术家们的智慧与心血。

二、川剧锣鼓的意蕴

(一)川剧的韵律、风格。首先作为司鼓,一方面应在“帮、打、唱”的过程中对其所具有的内在节奏予以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有效把握好舞蹈中的“快、慢、松、紧”及韵律,这样才能真正呈现出川剧锣鼓所具有的“味道”。川剧的声腔形式主要包括五种,它们是“昆、高、胡、弹、灯”,这些声腔形式虽在风格特点上不一样,但与相同开势的锣鼓达到了完美融合。在不断适应这五种声腔的不同曲牌样式旋律结构的过程中,虽然在其配套中有着各自并不相同的“锣鼓经”,但需要在不同的声腔结构中呈现出其艺术特色的不同,其难度并不小。如,《打神》中,焦桂荚面对自己的冤屈,滔滔不绝地倾诉于海神,但是庙中的“神”却“装聋作哑”,在不断令她绝望的同时,使其开始产生极大的愤恨之情,在怒捣神像后,自己也昏迷而去。此时锣鼓从“打神”时的那种激烈、铿锵与不断更深入快速的节奏,就如同海浪一波波涌向高潮一般,一直到焦桂英绝望之后倒地的那一刻,锣鼓声突然停止,形成一种瞬间的静场!这时,木梆轻轻地敲击“课、课、课”三声,更锣弱弱地晌“当、当、当”三声,以及几声雁叫的似有似无。

(二)锣鼓与表演的配合感染。在通过锣鼓与演员的舞蹈身段进行配合的过程中,应使锣鼓与演员的表演动作包括手、眼、发以及步调等的协调配合,引领观众能通过这样整体化的艺术表演,感受到锣鼓所具有的意蕴。如《铁龙山》中,杜后“卖妖娆”的身段,是杜后在看到了大势已去,内心无比痛苦但表面上却依然十分凶悍,在利用其表情及色相对铁木耳进行羞辱的过程中,通过“妖娆”对内心所具有的愤懑进行发泄,极为激烈、复杂而矛盾性的身段表演,通过利用锣鼓的配合,其鲜明的节奏以及演奏上所展示的技巧相对来讲比较花哨,但同时又略带了一些调侃的意味在其中。其中,如“好笑”的气氛,事实上为杜后的悲愤、笑闹等极为复杂矛盾的舞蹈身段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

(三)锣鼓韵律的变化。在运用锣鼓时,应注重其锣鼓的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把握好韵律美,并从这种美中呈现出锣鼓所具有的意蕴与味道。如,《放裴》其舞蹈身段有着十分精湛的技艺,而且多种变化,其中飘逸轻柔的鬼狐身段过程中,其锣鼓的运用非常完美地处理了韵律,达到了极高的韵律美的效果。不管是在表达甜蜜的爱恋还是令人心惊动魄的月夜追杀,其锣鼓在节奏上的变化多端与文武场锣鼓的融合与交错,达到了动静、收放自如且恰到好处的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戏曲也在随着这种变化而不断变化与发展,川剧锣鼓的那种优美与悦耳,与戏的融合与配合更加和谐与统一,并运用锣鼓表现出剧情与人物的悲喜,渲染情感、思绪,呈现出十分浓厚而细腻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身段声腔锣鼓
邵伯锣鼓小牌子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审音鉴古录》身段谱管窥
从昆曲身段谱说到明清时期《牡丹亭·游园惊梦》演出
放下身段,才有快乐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天祀园的身段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