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消费文化反思

2018-11-14 21:07魏彬彬段飞志
电影文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丽贝卡米兰达安迪

魏彬彬 段飞志

(1.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一、消费文化与美国社会

在当今社会,消费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视野下,消费是指人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消费的内涵早已越出了传统观念中的定义,而是指向了一个更为广泛、更值得深思的定义,即人与物的关系,对此,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浪潮中的西方学者多有研究。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认为,影响力快速提升、波及面不断扩展的消费已经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内在逻辑;英国社会学家卢瑞则认为消费所勾连起的人与物的关系不仅仅在于物对人的价值,还在于人如何评价物的价值,不同消费者的消费观影响着这种关系的变化,消费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和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深入已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生存、发展的消费文化。

19世纪末期,西方社会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次“革命”中,许多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以翻倍的方式发展,尤其是就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而言,其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铁路业等领域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淘金、开办企业的热潮也随之掀起。可以说,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彻底走出殖民历史的阴霾,物质极大丰富的北美大陆也为消费文化的滋生奠定了经济基础。众所周知,“美国梦”是美国社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美国梦”的构成基础就是被称为“资本主义神话”的平等,所谓的社会平等并不代表生活、教育、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平等,而是主要指向了商品消费过程中的人人平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中,只要拥有足够的金钱就能够获得更优越的生活、享受更丰富的资源,甚至由此跻身上流社会,而这种生存发展观一直延续到当代美国社会。在美国社会的主流论调中,消费所满足的不仅仅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更是许多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实际需求的满足和个人欲望的满足在美国这个消费社会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于是按“需”消费逐渐被按“欲”消费所取代,消费的符号价值被不断强化。事实上,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学界就曾一度掀起了对美国消费文化的批判,批判者们认为消费文化的虚伪性在于消费无法真正满足个体的人文需求,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然而这一批判却遭到了美国绝大部分学者的大规模反对,因而并未对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起到真正的反思作用。事实上,对消费文化的反思具有广泛而普遍的价值,无论是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而言,还是对于处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消费文化的过度蔓延都将改变人与物之间的应然关系,本文也将以美国新世纪以来的部分影片为视点,解读其中所暗含的消费文化,并借此对消费文化进行反思。

二、追逐与沦陷

美国的消费文化兴盛的首次高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淘金热的盛行,许多人都怀着金光闪闪的“美国梦”渴望在淘金浪潮中发家致富,从此一跃跻身美国的上流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消费文化一度偃旗息鼓,但作为“二战”的既得利益国,美国的战后经济再度迅猛发展,由此引发了第二轮消费热。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也成为美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就近30年间的美国消费文化的发展来说,大众传媒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商业广告的推动下,超前消费已成为大部分美国家庭的生活常态。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超前消费已逐渐变为攀比式消费和炫耀式消费,对于美国社会的普通民众来说,攀比和炫耀的主要对象就是自己的邻居和朋友,从居住的房子、开的车到穿衣品牌、生活用品都被上升到个人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高度用来攀比和炫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攀比和炫耀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人们眼前的邻居和朋友,而是进一步扩展为通过媒体能够看到的高收入群体,用中产阶级的收入去实现高收入群体所享受的生活诠释了许多美国人“我消费故我在”的消费理念。

上映于2008年的美国影片《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又名《潮拜购物狂》,由导演P.J.霍根执导,艾拉·菲舍尔等人主演,根据索菲·金塞拉的系列小说“购物狂”改编而成。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丽贝卡是一个天生丽质且朝气蓬勃的女孩,在学校上学期间便迷倒许多同校男生,生活在赞美与鲜花中的丽贝卡以自己的美貌为傲,并十分注重穿衣打扮,秉持着“只要喜欢,不买可惜”的理念投入到与自己的经济水平不相符的购物之中难以自拔,以至于攒下了厚厚的信用卡账单。大学毕业后,为了解决“账单”难题并继续维持着疯狂的购物习惯,丽贝卡立志寻找一份高薪职业,但高薪的时尚杂志社却将并无学识的丽贝卡拒之门外。在求职遇阻后,丽贝卡伪造了简历并成功进入一家财经杂志社,身为记者的她虽然收入并不丰厚,却一度缓解了自己的财政危机。一次偶然的机会,丽贝卡发表了一篇关于投资的文章,其中她用女性买鞋子的故事来解释投资,意外获得了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喜爱。凭借这篇独具特色的文章,丽贝卡也一跃成为美国财经界的知名记者,游走在许多社会名流之间。成名后的丽贝卡忘记了以前的“账单”烦恼,开始了更加疯狂的购物,购买名牌成为丽贝卡人生中最大的梦想和执着的追寻,而这疯狂的购物已然超过了丽贝卡的经济承受能力,债台高筑的她日夜担心着不日即将到来的“破产”。在《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主人公丽贝卡的“自白”,也是许多追逐着奢侈生活、沦陷于无尽消费中的美国人的“自白”,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生活和阐释的内涵指向了美国社会过度消费的自省。看似彰显自我价值的购物在超过应有限度后便会使消费者沦陷其中难以自拔,从而改变了人与物之间的应然关系,导致人的物化。

三、从众与觉醒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许多美国人更加重视物的符号作用,豪宅、名车、品牌服饰及珠宝成为人人追求的“时尚”,在这种从众的追寻中,“时尚”本真的意义被逐渐忽略。在美国著名影片《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女主人公就曾一度陷入了“时尚”陷阱之中。影片《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上映于2006年,根据劳伦·魏丝伯格的同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由导演大卫·弗兰科尔执导,好莱坞著名演员安妮·海瑟薇、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讲述了一个“菜鸟”在“时尚王国”打拼并最终遇见更好的自己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安迪刚刚走出大学校园,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家美国顶级的时尚杂志社工作,质朴的安迪被这个殿堂级的“时尚王国”所震惊,穿着“老奶奶”衣裙的安迪在杂志社也成为同事们的笑料。在由美国时尚教母米兰达所打造的杂志社中,高端品牌的服装琳琅满目,每个员工都打扮得十分入时。事实上,在拍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时,制作方的确邀请到了美国真正的时尚教母派翠西亚·菲尔德来担任服装设计,影片拍摄过程中所用到的服装也均出自美国知名品牌的赞助,仅由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米兰达出镜服装就达六十余件,出色的服装设计不仅成为整部影片的重要吸睛点,还为影片打造了一个“时尚”的叙事环境。

对于刚刚入职杂志社的安迪来说,“土”的形象和“蠢”的表现成为她的标签,尤其是在担任米兰达第二助理的过程中,安迪更是在繁杂的工作和老板苛刻的要求中忙得晕头转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中,在男友的不断鼓励中,安迪重整旗鼓,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助理工作中去。逐渐熟悉公司业务和老板工作思路、生活习惯的同时,安迪也在同事的帮助下改变了“老奶奶”式的穿着,学会了衣服、皮包、鞋子的搭配,读懂了公司所引领的时尚潮流,一跃成为老板米兰达的第一助理,甚至获得了陪同米兰达出席巴黎时装周的宝贵机会。在工作中,安迪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成为时尚教母身边一颗冉冉升起的时尚新星。但在生活中,安迪却面临着情感危机,终日加班的她完全失去了与男友、与朋友相处的时间,更为不妙的是被“时尚”洗脑的安迪还沉浸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尚梦”之中。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安迪发现米兰达冷酷、干练、时尚的背后是家庭的破裂和情感的疏离,尽管米兰达拥有美国时尚界的顶尖地位和富有的生活,但她的内心却一片寂寥,尤其是米兰达在发现了安迪过人的能力,冷酷地抛弃了努力为自己工作的第一助理后,安迪真正“觉醒”了。觉醒后的安迪明白了时尚的真正含义,也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真正方向。安迪突然明白了所谓成功并不是丢掉爱人、朋友,放弃生活去赚取金钱、追逐地位和时尚。安迪丢掉了别人眼中象征着“时尚”的衣装和与米兰达专线联络的手机,拒绝了公司的挽留,回到了原本正常的生活中,找回了曾经遗失的真正幸福。在《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安迪一度通过光鲜的外表和时尚的工作跻身上流社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安迪的女性价值,但当时尚的光环覆盖了她的全部生活后,自我已然消失。这部影片通过安迪的故事探讨了何为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人们误读“时尚”及在其影响下的从众选择。但事实上,观众更多关注的是影片中华丽的衣装,并没有关注到影片对美国消费文化的反思,所谓“时尚”应该是独立之思所传递出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忘却初衷的随波逐流。

四、孤独与狂欢

在美国传统的基督教价值观中,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都是上帝的恩赐,努力工作、勤俭节约是信奉上帝的必然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加之国家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和大众传媒对消费的刺激,美国人的生存观念和生活理念开始发生变化,更多地将快乐生活构筑在消费之上,通过消费来获取具有符号价值的物品,并由此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在如此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许多美国人面临着“物化”的境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商品交易的影响而逐渐疏离,孤独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亚历山大·佩恩自编自导的影片《杯酒人生》上映于2004年,保罗·吉亚玛提、托马斯·哈登·丘奇等人担任主演,影片讲述了两个中年美国男人在孤独的生活中走向狂欢的故事。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学家巴赫金曾详细地阐释过“狂欢理论”,简而言之,他认为狂欢是一种脱离正轨的行为。《杯酒人生》中的两位男主人公迈克尔与杰克就在事业失意、情感失败中走向狂欢。离婚后的迈克尔与演艺事业失意的杰克来到了一个红酒基地,“品尝美酒”和“放纵一下”是二人旅行的目的。在旅途中,迈克尔与餐馆女招待暧昧不清,杰克则与一个有夫之妇厮混,然而他们的狂欢并不能愉悦心灵,而是将自己抛向了更加孤独的“深渊”。得知自己创作多年的小说不能出版的迈克尔和被捉奸在床的杰克失落地结束了旅行。事实上,迈克尔与杰克的狂欢背后是“物化”的处境和生活的孤独。

在《杯酒人生》中,导演着重凸显了“酒”这一元素,迈克尔、杰克等人对红酒基地中的酒各有偏好,但人们共同推崇的永远是名牌酒,因为消费名牌酒能够凸显所谓的身份。与影片中琳琅满目的酒即丰盛的“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的孤独和精神的贫瘠,迈克尔的呕心力作未能出版的原因也在于文学作品的商品化。出版社编辑告诉迈克尔:“你的书很棒,但并无卖点,所以不予出版。”影片所展现的是文学的失落,文学作品已从终极关怀的神坛落至大众消费的市场之中,而普遍的“物化”必将带来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美国电影中关于消费文化的反思体现在诸多层面,这不仅为美国消费社会敲响了警钟,也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社会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猜你喜欢
丽贝卡米兰达安迪
成为安迪·沃霍尔
米兰达规则: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垃圾堆小公主(短篇小说)
In Your Eyes 你眼中的世界 Track 2
换个方式守护你
换个方式守护你
机器人安迪
看电影
手机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