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下雨的声音》的情感表现探析

2018-11-14 21:07刘靓靓
电影文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方文山阿伦肉体

刘靓靓

(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故事片的核心是人物与剧情,而支撑起人物和剧情的往往是人物内心的情感。著名词作者方文山擅长用歌词来表现人原初、纯洁的情感,并在其“中国风”歌词的创作中将人物情感以及他所痴迷的乡情和古典文化注入笔端,渗入文字。而在他执导的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2013)中,方文山则以影像的方式诠释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展现了自己多元化的情感表现能力。

一、情感表现生成

电影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与主创的情感积累密不可分。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论创作》中指出,导演与编剧等主创必须内心有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体验,并在创作过程中对这种情感进行重新唤起,才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最终实现以情感人的这一目的。

从《东风破》《千年之恋》等词作中不难看出,情感本身就是方文山所擅长深入剖析的内容,并且在以情感人这一点上,方文山曾经提出“情感最大公约数”这一概念。即一定要表现普适的情感,尽可能地引发大部分接受者的共鸣、细品与回味。这一点是与电影的类型化创作不谋而合的。此外,方文山出身书香门第,尽管他只有中学学历,但长期以来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等的熏陶,曾大量背诵李煜、李清照的作品,认为古典文学中的韵文能够以寥寥数字表达深厚的情感。在后来从事下层工作期间,方文山就曾大量作词,直到1997年正式成为专职作词人,并在与歌手周杰伦等人合作之后,开辟了“中国风”的歌词风格。在中国风歌词的创作中,方文山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文化的深沉爱恋以及浓郁的乡思乡情。方文山本人也曾表示,他对于武术、书法、中医等有着高度的“中华文化辨识度”的东西有着浓郁的兴趣,在歌词创作中,他乐于将这些元素作为歌词的主体,而在电影创作中,他也用这些元素对电影主题加以点缀。

二、情感表现层次

《听见下雨的声音》中的情感表现层次是丰富的。这其中包括两性情感、人对肉体的情感、人对事业与兴趣的情感,在这些情感中,方文山表达的是他对理想的人和人之间关系,人对自身的正视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一)两性情感

作为一部以爱情为内核的青春片,两性情感无疑是《听见下雨的声音》中最为重要的情感,而两性情感在电影中又存在多种层次。雨婕和小四在高中时发生的一段纯洁无瑕的感情代表了人对过去的恋情的缅怀。雨婕在雨中等待小四,并坐着小四的单车离开的场景也构成了当时周以乐心中最美好的画面,而这段初恋也因为天降横祸而没有能走到最后;与之类似的还有如阿伦和莎伦的感情,在雨婕和小四相恋,雨婕前去为小四购买周杰伦的唱片时,在唱片店工作的莎伦便正在和阿伦相爱。此时雨婕和阿伦是注定错过的。而雨婕和阿伦的感情则代表了人在步入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之后新的真挚情感的萌发,而这一段感情也注定会随着种种意外的出现而饱受考验。如莎伦和阿伦之间的旧情复燃,阿伦事业受挫以及雨婕对自己听力残障的自卑,以及二人的交流不畅等。而周以乐对雨婕的情感则代表了一种在友谊之名掩护下对爱人的默默关怀。周以乐在雨婕残障后数年不断以笔友身份和雨婕沟通,并倾尽所有地陪伴雨婕做手术,是雨婕最忠实的倾听者。除此之外,电影还表现了如大头对卖面膜的小女孩之间的纯真、顺利的感情。在感情的选择上,他们都听从心灵的深沉呼唤,在不偏离本心的基础上又遵从社会道德。电影中的人物在两性情感中表现出各自的真善美,两性情感也使得整部电影感性且富有活力。

(二)人对自身肉体的情感

马克思曾经指出,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得以存在的前提,而我们最先要确定的具体事实便是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这些肉体组织延展出的各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明确了人首先是由肉体组织组成时,才可以探讨人的社会关系问题。在电影中,方文山所重点探讨的人与自身肉体之间关系的人物是雨婕。雨婕在高中时因为一次意外的车祸而丧失了听力,从此不得不依赖助听器生活,她的肉体受到了损害,而当时用自行车载她的男朋友小四则失去了生命,肉体彻底消亡。这对雨婕后来的人生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尽管雨婕保持着较为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和妹妹离开父母的照料搬出去一起居住,还积极参加汉服社的活动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失聪和男朋友的去世阻碍了雨婕与异性进行更深一步的接触,雨婕也因为这一点而放弃了自己的古筝爱好。阿伦的出现则在爱情和音乐上对雨婕进行了再一次的刺激。为了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在和阿伦的感情出现裂痕后,雨婕在周以乐的陪伴下前往新加坡进行听力手术。而手术意味着雨婕或许能恢复听力,或许会彻底变成聋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雨婕陷入犹豫,甚至一度退缩,但最终在周以乐的鼓励下,接受手术,并且最终通过在文化节上表演古筝弹奏的方式宣布了自己肉体重建的成功。方文山给雨婕设定的听力受损的障碍并不仅仅是为她和身为音乐人的阿伦之间的恋情制造阻碍,更是展现身障者的深层情感。而雨婕最终从听障中恢复,也在手术后收获了她和周以乐、阿伦的成熟关系,以及面对人生挑战的勇气,这表示一种更具活力的新生的开始,对自身肉体的维护和修复带来的是雨婕在精神上的强盛。

(三)人对事业和兴趣的情感

在电影中,主要角色都有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或兴趣。如果说人物的情感是经线,那么他们所投身的事业和兴趣便是电影叙事的纬线。阿伦和他的“给一个说法吧”以及莎伦都是音乐爱好者和工作者,和唱片公司签约,获得在乐坛上更好的发展是他们的理想;雨婕姐妹和汉服社成员都积极从事对汉服的推广,希望汉服能够在中国获得像韩服在韩国、和服在日本一样受人重视的位置。雨婕由于听障的缘故,主要从事汉服的缝制,多才多艺的她使得阿伦夸赞:“和你在一起,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好有气质噢!”而周以乐则是画家,已经成功地在北京开办画展,能够用画笔来表达他对雨婕的感情。除了画画和制作汉服这样的主业之外,周以乐和雨婕还醉心于对韵脚诗的创作。除此之外,电影还通过泛亚文化节表现了其他人对于太极拳、书法的喜爱。主人公们无不对各自的事业兴趣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如阿伦和莎伦决裂,和乐团队友吵架,主要都是因为对音乐事业的意见不一致。在爱上雨婕后,阿伦所想到的也是用给她写歌,即《听见下雨的声音》来表达心声。主人公对事业和兴趣忠诚、执着的情感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人与社会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雨婕、阿伦甚至包括同样喜欢音乐的雨婕前男友小四等人在各自事业之中爆发出来的激情是他们彼此之间能够惺惺相惜的原因,也是其人格的可贵之处,兴趣爱好与事业心最终成就的是他们在生命上的完整和统一。在片尾,阿伦和雨婕的冰释前嫌就主要表现在阿伦带领乐团为台北汉服社的表演助阵,而姗姗来迟的雨婕也登台用古筝来对他们表示支持。他们各自的特长和爱好共同构建出一个美好的环境,而人物则得以在其中建立纯洁、互助的关系。

三、情感表现手段与特点

美国著名文伦家M.H.艾布拉姆斯曾经指出:“一个人想把内心体验过的情感传递给别人,并引起对方相同的情感体验,他就必须设法重新再现他体验那一情感时的具体情境或者把感情转化为对应的感性形象。因为人们不能直接地接受别人内心的情感信息,而只能通过感官接受表象的信息,并把表象转换成自己生命主题性内涵的表现形式之后,才能引起相应的情感活动。”在艾布拉姆斯看来,艺术的感染力必须通过具有象征作用的表象来间接产生的,艺术作品本身蕴含的情感内容是不能直接感染和打动欣赏者的。在电影的情感表现中亦不例外,导演在进行情感表达时,势必将它置于某种具体的对象之中,将“物象”转化为“形象”,实现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合二为一,这也就是苏珊·朗格所说的“符号化”的过程。在《听见下雨的声音》中,方文山使用了MV式的优美淡雅的画面,并多次运用雨来营造情意缠绵、清新可人的感情氛围,加上配乐,用来含蓄而婉转地表现人物情感的纯洁。如周以乐注视在屋檐下躲雨的雨婕的画面等,观众可以很明晰地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除此之外,电影还有属于自己的创新,即对韵脚诗的幻灯片式展示,这实现了一个叙事上的延宕,同时又进一步将蕴含了人物心境的诗意传达给观众。如“用铅笔仔细描绘出/纸上的我们/框框里/好多等待填空的人生/却又怕说好的未来/失了真/于是盖上书本/但总还是溢出了几行/横着走的/青春”,其中就隐喻了主人公在青春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逢爱、恨、矛盾,这便是失真的未来,但这些矛盾和痛苦最终都会实现化解,无论是阿伦表达得十分彻底的爱,抑或是周以乐对雨婕的默默呵护和守望,都是他们无悔的付出,是值得珍惜的“横着走的青春”。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春电影的影像营造和情节编织上,中国台湾的“小清新”电影与日本青春片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现上,日本电影拥有一种来源于民族危机意识的沉重感,这使得日本青春片有着较多的关于人生、黑暗、残酷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即使是在如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2004)、松本华奈的《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2013)等偏向甜美恬淡的电影中,也有着大量主创关于孤独或欲望的思索。相比之下,台湾青春片如陈怀恩的《练习曲》(2005)、魏德圣《海角七号》(2008)、陈俊霖的《一页台北》(2010)等,在进行青春故事的叙述时便显得更为质朴可爱,在深意和唯美度上稍较日本青春片为欠,在需要凸显影片深度时,往往借助于台湾特有的历史或地理特点。而《听见下雨的声音》则有所不同,电影彻底抛弃了如《海角七号》和《艋舺》(2010)等电影中的历史话语,而完全将叙事建立在当代,并且有意识地强调了大陆和台湾之间在文化交流上的联系,既没有借陈旧而狭窄的两岸问题来制造哀情,没有浮躁如个别电影以年代感来迎合有怀旧情结的观众。反之,方文山作为一位中国古典文化的爱好者甚至是推行者,其电影一再强调的便是“融合”。如周以乐绘画上古典与现代风格的融合,多种艺术的融合,甚至大陆台湾、中日韩之间情感的融合等(泛亚文化节台北队最终输给了北京队,但队员们都为对手而感到高兴)。融合既是电影情感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方文山在表现手段上对历史话语来装点男女爱恨离合的放弃,也是电影情感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歌词的创作中,方文山重视人的本能情感,并且利用种种具有中华文化高辨识度的元素来着力描写人的情感状态。在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听见下雨的声音》中,方文山也将他在歌词创作上的艺术偏好和审美品位移植到了大银幕上。在电影中,人物形象因多层次、多类型的情感而生动鲜活,人物情感也在各种视听手段的运用下如歌如泣。尽管《听见下雨的声音》在主题的统摄以及个别细节上还存在可提升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情感表现上已经具有感染观众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方文山阿伦肉体
我的诗
生 活
阿伦Limes博物馆
把镜头对准自己
《肉体的记忆》中“桥”的解读
金匮肾气丸联合阿伦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45例
马未都与方文山的“青花瓷”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