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爱情电影中的都市文化呈现

2018-11-14 21:34房晓静
电影文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巴塞罗那汤姆都市

房晓静

(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美国爱情电影中的故事多数都发生于繁华、时尚的现代都市,或至少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都市标志或符号,繁华的都市代表了某种前卫、时尚、独立的都市文化,对于主人公的个性和其情感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低估的铺垫、衬托作用。

一、爱情电影与都市文化

正如斯宾格勒所指出的:“逐渐自乡村的最终破产之中脱颖而出的城市,实在是高级历史所普遍遵循的历程和意义。”都市文化的出现与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文学、电影等艺术在展开叙事时,出于对受众大多为都市居民的考虑,在叙事中呈现出都市特有的某种文化代码以及都市景观,以赢得受众更广泛的认可。其中都市文化代码包括了都市人的价值取向,对具体事物的感觉方式以及语言形式。在部分艺术作品中,主创对某一城市的具体生活状态、生活节奏、生活情调以及城市整体文化风格等的较好把握,能使得都市极大地服务于叙事,如是人们特有的思考、行为方式的注脚,都市此时已成为一个丰富、多元的表现对象而不仅仅是某地域指称。

而与《远大前程》(2012)、《悲惨世界》(2012)等剧情片中,都市文化意味着工业污染、道德腐坏以及管理制度的混乱等不同,在情绪基调较为乐观、积极的爱情电影中,都市文化是先进的,浓郁的都市气息往往意味着更适宜个体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消费文化下的生活状态。早在20世纪中叶诞生的《罗马假日》(1953)、《蒂凡尼的早餐》(1961)便是范例。即使是在表现负面情绪时,都市文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在《和莎莫的500天》(2009)中,导演马克·韦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力争创新,避免落俗,这其中也包括了对都市元素的利用。在电影中,汤姆和莎莫并没有如一般爱情电影一样终成眷属,而两人的鸳盟难谐也并非来自诸多戏剧性的意外,而仅仅是因为对于莎莫来说,汤姆并不是令自己最心动的那一个。在汤姆去参加莎莫举办的派对,期望能借此挽救两人的爱情时,韦布选择了使用左右两分画面,电影画幅的左边是汤姆想象出来的能和莎莫重归于好的浪漫之夜,而右边则是惨淡的现实,汤姆不仅在派对上整晚孤独,莎莫还宣布已经订婚。在汤姆绝望地离开派对时,韦布表现了汤姆孤身一人走在大街上,在夜色的包围中,汤姆身边的街景变为了灰暗、单一的线条型,并最终模糊为白茫茫的一片,城市景象特有的规矩、冰冷和了无生趣被放大,直观地体现了汤姆此刻为阴冷心情困扰,逐渐迷失自我的状态。在汤姆看来,他和莎莫爱情的失败并不是自己的错误,而是莎莫本人的人情冷漠造成的,此刻汤姆的悲观、厌恶心情使得城市在工业化之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出现了形变。

美国爱情电影中,作为背景存在的都市可以分为美国城市与非美国城市。必须承认的是,还存在一部分虚拟出来的未来城市,如《饥饿游戏》(2012)中的首都凯皮特,尽管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凯皮特位于现在的美国,但是就都市文化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全新的,被赋予新意义的,迥异于任何现有美国都市的城市。它同样也体现了都市文化。在刘易斯·芒福德对于城市发展的“五阶段论”中,第五阶段的都市便是“暴君城”(Tyrannopolis),在这种都市形态中,人已经被高度扭曲与异化,城市空间对于人类来说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生存,城市在达到这一阶段后最终将走向衰竭。《饥饿游戏》中,观众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凯皮特居民在对被从其他区选来的少年少女的态度上显示出了相当冷漠无情的道德观,凯特尼斯等人的人格是被贬低的。这些都是“暴君城”文化的标志。只是相对于爱情主题而言,《饥饿游戏》中的科幻类型片意味更浓,因此对电影中的“暴君城”都市文化本文不再赘述。

在美国电影所选取的非本国城市中,主要以欧洲城市为主,在对城市与爱情关系的构建上,美国电影人的思维定势,或曰在创作上因袭是较为明显的,这也就使得在美国爱情电影中,美国之内的城市和美国之外的城市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这些地域被贴上的“标签”也在不止一部作品中被反复强化。

二、美国城市的都市文化呈现

美国城市在美国爱情电影中呈现出一种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都市文化模式,在这种高度成熟、发达的空间组织形式中,男女之间的爱情往往是伴随着对事业的打拼而出现的。爱情和主人公其他人生计划的交织催生了电影所需的戏剧冲突。

拥有好莱坞的洛杉矶成为追求梦想、超越自我的都市文化的代名词。例如在《爱乐之城》(2016)中,爱情是作为梦想的对立面出现的。米娅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演员,为此她不断在服务员工作的间隙中参加试镜,而塞巴斯丁的理想则是开办一家传统的爵士乐酒吧,为自己和其他喜爱传统爵士乐的人们提供一个乐园。两人在洛杉矶的打拼并不顺利,屡屡受挫的两人为对方的际遇和才华所吸引走到了一起。然而当两人的事业渐渐有了起色之后,他们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米娅和塞巴斯丁都无法为对方而放弃自己的事业,于是在米娅选择去巴黎让自己的演艺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后,一段属于洛杉矶的感情终于宣告结束。在电影中,“La La Land”一方面是洛杉矶的别称;另一方面又在英语中与精神状态的恍惚有关,被认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白日梦的状态。《爱乐之城》以这一个双关重新对洛杉矶的都市文化进行了强调,人们在洛杉矶寻找立足之地的过程势必是现实的、充满痛苦的,而另一方面洛杉矶又因为是好莱坞的坐落之地,每天都上映着戏里戏外的各种悲欢起伏而又是一座充满主观感受、幻想与希望的城市。电影为了突出这一点而穿插使用了大量歌舞场面来表现虚幻的场景,以反衬出男女主人公在现实中的落寞。

与之类似的还有同样代表了“美国梦”都市文化的,也同样发展到了国际大都市形态的纽约。例如在《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2013)中,格雷塔和戴夫抛弃了一切来到纽约,就是为了能够在此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不料格雷塔不仅遭遇了事业上的不顺,戴夫也离开了她,以至人生地不熟的格雷塔不得不在纽约的底层苦苦挣扎,这种局面直到她在遇到丹之后才有所改观。在电影中,导演约翰·卡尼通过流行音乐这一切入点来展现了纽约的侧面,如配角中有学院出身的拉大小提琴的姐弟,喜欢嘻哈风格的黑人鼓手和贝斯手,他们组成了一支令人惊艳的乐队,在纽约的天台、桥洞和列车呼啸而过的地铁里表演,在街头巷尾给人们带来快乐。整个纽约都成为格雷塔等人的录音棚,包括苏河区的斑驳街道,帝国大厦上面的露天观光平台,中央公园碧波之上的浪漫小舟等,约翰镜头中的纽约充满可能性且清新自然。尽管格雷塔最终并没有成名成家,也没有和丹走到一起,但是她已经在纽约收获了一段自由、美好、分享的人生,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在上述两部电影中,美国城市都以其更为包容、发达的都市文化为主人公的事业或兴趣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还有一部分爱情电影中,都市文化的包容性则意味着在性向等问题上的更为舒适的生存空间。例如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改编而成的《卡罗尔》(2015)同样体现了纽约的包容、多元和现代。电影的时代背景为平权运动还没有开展的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人们对于同性恋问题依然是持苛刻态度的。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是心中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摄影师的特芮丝对前来购物的,成熟、优雅而神秘的卡罗尔一见钟情。尽管由于时代限制,两人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攻击,卡罗尔甚至一度决定牺牲和特芮丝的关系来保住对女儿的抚养权。但纽约为两人情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也使得特芮丝实现了坚强的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加坚韧成熟,使得卡罗尔最终做出了放弃女儿的决定。

一言以蔽之,在美国爱情电影选择表现美国城市时,无论主人公的爱情是否拥有美好的结局,这些城市大多都被与开放、进取、追逐梦想等与“美国梦”关联的都市文化联系起来,以美化美国的国家文明形象。

三、非美国城市的都市文化呈现

而在非美国城市中,美国爱情电影往往根据刻板印象而将其都市文化进行一种标签化的解读,如巴黎意味着文艺与浪漫,伦敦等英伦城市代表了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保守文化,拉丁裔国家的城市代表了热烈自由的风情等,这是与爱情电影的叙事重点在于对主人公情感历程的讲述,而非对城市居民语言、思维乃至感受意志等高级感性机能进行剖析有关的。如让维也纳的艺术感动男女主人公的《爱在黎明破晓前》(1995),以伦敦为背景的,讲述男女主人公含蓄、内敛情感的《诺丁山》(1999)等。在这一类电影中,电影对于都市的文化风俗以及精神价值的定位未必是准确的,却是与爱情故事水乳交融的。

以代表了浪漫、奔放文化,同样是美国人热衷选择的度假胜地巴塞罗那为例,巴塞罗那极容易被与加泰罗尼亚文化联系起来,成为美国电影用以释放暗涌情欲,宣扬性爱自由的一个突破口。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2008)是在谈及爱情电影与巴塞罗那时往往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作品,但电影也是一部被认为是具有“非巴塞罗那特色”的作品,尽管电影中出现了巴塞罗那最著名的圣玛利亚大教堂,米罗博物馆和奥林匹克港附近的地中海等地标性景观。艾伦所需要的巴塞罗那是一种经由美国人浪漫设想后的巴塞罗那:电影中来自美国的美丽少女维姬和克里斯蒂娜在巴塞罗那邂逅了艺术家胡安·安东尼奥,开始了一段混乱的三角关系。胡安和巴塞罗那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贪欲、诱惑力的具象化。与本身就热情开放的克里斯蒂娜不同,维姬即将结婚,对待情欲的态度也较为保守,然而在来到巴塞罗那后,她被转变了。可以说,胡安的魅力是无法脱离巴塞罗那的都市文化存在的。

与之形成较为明显对比的则是出身墨西哥的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的《美错》(2010)。在《美错》中,巴塞罗那呈现出来的肮脏混乱之处,被认为是“观光巴士永远不会带游客前往的地方”,而电影中人物的各种艰难生存以及犯罪更是触目惊心。然而《美错》和《午夜巴塞罗那》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一部剧情片而后者是一部爱情片。由此亦可见都市文化在爱情电影中被“折射”的必然性。电影导演便是观光巴士的司机,观众则犹如游客,被加以引导的观众所接受到的都市文化是伍迪·艾伦等导演以认可和拥抱的姿态进行书写的都市文化,这种对都市的浪漫观照是与电影的爱情主题密不可分的。

可以肯定的是,在美国爱情电影中,都市文化是一直存在的。大量导演在对都市的选择上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价值,表现了自己的创作态度。而这些出现在电影中的美国或美国之外的都市,它们所携带的精神暗示也成为其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从主创到观众对某一特定地域空间所持有的价值认知和情感态度,从某一实体,变为了一种想象图景。

猜你喜欢
巴塞罗那汤姆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贪吃的汤姆
巴塞罗那NATEXO办公室
骑行游走 巴塞罗那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从北京到巴塞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