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材有效解读

2018-11-14 13:21郭燕
考试周刊 2018年99期
关键词:教材小学语文

摘 要:现在有些课堂中存在着高耗低效现象,有的课件制作精美,但内容空洞;有的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则浮夸,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提升。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得从有效解读教材开始,把握、吃透教材,师生才能与教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准确理解编写者的意图,领悟教材的精髓,为开展高效课堂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有效解读

时代在飞速发展,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现在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手段上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过分的花哨使得教学流于形式,这就难免造成有些老师忽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对教材理解不够准确,对教材所要传递的精神把握不够精确,课堂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

一、 教学语言无的放矢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展开。有些老师对教材解读不透彻,所以没法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有些老师课堂语言没有切中要点,没有领会教材的意图,没有关注教材中关键的字词句,教学语言无的放矢,甚至天马行空,只能用机械的、缺乏导向性的、无目的地随意化语言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甚至为了完成教学时间,反复的提一些没有实效的课堂问题,重复盲目复述学生的回答,浪费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教材没有解读到位,课堂语言就失去生命的色彩,课堂也就失去生命的活力。

二、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课堂教学普遍借助多媒体,有的老师只关注课件的制作,课件制作的十分精美,忽视教材的深入解读。教材所包涵作者的思想情感,潜藏的一些信息没有解读出来,课堂空洞,内容单一。只能依赖多媒体教学,从导入,介绍作者,读词语,文本解读,练习无一不用。一节课学生只要看着大屏幕就可以。老师并没有真正解读教材,用好教材,教材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逐渐削弱,表达能力堪忧。

三、 课堂气氛浮夸

有的老师认为越热闹的课堂越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现在的课堂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都非常的热闹,老师挖空心思穿插了诸如表演、讨论、采访、朗诵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乍一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气氛热情高涨,但仔细一看,认真琢磨,一节课下来,只有浮夸的课堂,难见与教材展开阅读与对话。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

所以要摆脱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就要认真解读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担负着提高学生相应学段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责任,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凭借。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教师认识到有精彩教材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只有对课文进行有效的解读,我们的教学形式才会多样化,才会摆脱模仿,体现教学的本质,那么,如何解读小学语文教材呢?

四、 解读教材,以教材为主

教材凝聚着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智慧,文字优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所以解读教材,以教材为主,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编排体系,不能抛开课程标准随意解读,不能只关注一个板块而忽视其他板块,更不能只囿于一篇课文的解读,而应该对整册教材系统解读,老师要认真揣摩编者对教材编排用意,掌握教材的编排形式,在具体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本,整体设计,灵活处理。综观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教材所编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系统。每一册,每一个单元,每篇课文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它们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一篇文章中,字、词、句、段、篇有着紧密的联系。一册课本中,各单元都围绕单元主题选编文质兼美的文章做课文,内容涉及面宽,内涵丰富,语言规范,围绕单元主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整体把握教材的脉络结构及教材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要像鸟儿在空中俯瞰大地一样”,对教材的整体有一个把握,先看森林,后看树木。只有全局在胸,充分了解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调遣有度。

以教材为主,要求老师在解读教材忠于文本,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的理念,但我们不能脱离文本随意解读,追求标新立异而歪曲解读教材的现象更是要不得,解读教材要逐步走进文本,多一些文本理解,少一些空洞的分析,多一些語言的品位,少一些教师自由地发挥,真正做到以教材为主。

五、 解读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一) 把握整体结构,解读教材

师生在教与学中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也就是把教材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对教材获得全方位的认知与感悟。把每一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从整体结构入手,沉浸于课文中。教学中,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断章取义,寻章摘句,加强整体阅读,让学生多读多感受,从读中感悟文章的精髓。体会文章的意境,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 找准文本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启示每一篇精美文章都有一个或几个支点,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只要能把握支点就能纲举目张,避免支离破碎解读文本。文本的支点也就是常说的“文眼”,即文章的焦点,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教师应找准文眼,并从文眼入手,从一点突破,持一点而握全局。如教学《大自然的秘密》时,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引导学生直奔课文的重点,抓住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发掘,体会“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语文老师要从文本中寻找出独特精妙的语言——“文眼”,借着这“眼”去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由浅入深理解文章的内涵,避免了文章的精神被割裂。

(三) 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从这段论述中我们认识到:“整体把握教材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述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能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尤其是一些经典名篇,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无不匠心独到,解读教材是应该注意留心作者的语法有无出众的地方,善于抓住这些出彩的语句进行品读,例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从橘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一句中为什么用“飘”?通过解读,学生发现“飘”字把铜铃声由远及近,晨雾的缥缈空灵,树林的静谧,凸显得淋漓尽致。

(四) 解读教材,就要解读作者

文章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离不开他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我们借鉴孟子所提倡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方法查阅作者的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资料,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如同盛唐朝时期的诗人李白、杜甫,他们的创作风格就不一样,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李白的黄金创作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期,到处莺歌燕舞,所以他写的诗歌就特别浪漫,才会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杜甫他所创作的时间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八年的“安史之乱”,一年没差全让他给赶上了,所以杜甫特别忧国忧民,所以他才会写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同样是在盛唐时期文章的风格迥然,是他们的时代背景所造成,所以解读教材离不开对作者的解读,对作者背景的解读。

总之,教材是一切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只有对尊重教材,对教材有效的解读,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语文课堂才会变得生动精彩,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升。

作者简介:

郭燕,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立成小学。

猜你喜欢
教材小学语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