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低碳建筑认定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2018-11-15 04:00YEHaiXUJingLUOMiao
住宅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建筑评价绿色标准

■ 叶 海 YE Hai 徐 婧 XU Jing 罗 淼 LUO Miao

0 引言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必须要共同面对的最迫切挑战之一,由人类各项活动产生的CO2和其它温室气体排放则是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在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2014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发布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强调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挑战。2016年9月,我国加入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并承诺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发挥全球领导力的作用。该协定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将近两百个国家同意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工业化以前相比控制在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之内,以大幅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1]。

与此同时,我国实现了在2017年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承诺,提出“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t标准煤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比2015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为此,需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示范,制定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航空等8个工业行业中年能耗1万t标准煤以上企业的碳排放权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实施碳排放配额管控制度,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此背景下,低碳相关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迫切。

1 我国低碳建筑相关标准

自2006年我国发布第一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以来,绿色建筑的标准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地方也陆续发布了适应于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设计标准,且各类针对性更强的专业标准也依次发布[2],如绿色校园、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住区、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工业建筑、绿色超高层建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均形成了标准。然而,该标准并未涉及碳排放的标准及量化等问题[3]。

2012年5月,由重庆大学和重庆勘察设计协会编制的国内首个《低碳建筑评价标准》(DBJ 50/T—139—2012)正式实施。该标准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角度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对重庆地区低碳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提供了规范的具体指导。该评价体系对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进行分别评价,设置银、金、铂金三个等级,从碳源和碳汇两个方面综合考虑而没有量化标准。该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与绿色建筑评价相同的体系与方法,对低碳评价的差别体现不明显。

2014年12月,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CECS 374:2014)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建筑从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运行维护、拆解直至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碳排放计量所要采用的方法与原则;根据我国建筑在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工程建设资料和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建筑碳排放计量的两种方法,以供用户选用;规范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由于消耗能源、资源和材料所排放的CO2碳排放计量。

2016年3月,北京市发布了《低碳建筑(运行)评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该导则仅针对北京市建筑的运行阶段,而忽略了对建筑的碳排放量具有决定作用的规划和设计阶段,以及建造、改造和拆除等阶段。评价结果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级。

贯彻国家有关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规范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017年4月,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该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碳排放量总量计算。通过规范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引导建筑物在设计阶段考虑其全寿命期节能节碳,增强建筑及建材企业对碳排放核算、报送、核查的意识,为建筑物碳排放交易、碳税、碳配额、碳足迹的实施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关于低碳建筑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系列的制度、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支持;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系统也尚未有效实施,一些基础数据还比较缺乏。这不仅对规划设计阶段选择低碳型建筑材料不利,对于在运营期间的碳排监测和建筑拆除阶段的减碳也不利。针对低碳建筑的研究仍处于定性化研究过程,需要对碳排放以及相关碳基线进行定量化,这样才能与货币挂钩,为碳交易铺平道路。

2 日本的低碳建筑认定制度

2.1 日本“低碳都市促进法(生态城市法)”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损毁严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最终被废弃,并一度引发了日本国内的核电全部停运。由此带来的电力紧张,使普通民众对能源利用和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度得到提高,打造低碳、循环经济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建筑物及机动车密集,成为CO2大量排放的区域。日本的CO2排放中,城市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如住宅、商业建筑相关排放量约占5成,在城市中实施促进低碳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集约城市功能、促进公共交通利用、制定建筑物低碳化策略等方法,积累各地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普及推广。为此,制定了《低碳都市促进法》,并于2012年(日本平成24年)12月开始实施[4]。基于这一法律基础,又制定了低碳社区规划认定、低碳建筑认定等制度。

2.2 日本的低碳建筑

图1 低碳建筑示意图

日本生态城市法所指的低碳建筑,是采取了有助于抑制建筑因生活和活动而产生的CO2排放的措施,在所辖城市区域内建造的建筑物(图1)。低碳建筑需要满足3个条件:①具有高于建筑节能标准的节能效果,且采取低碳化的措施;②符合“低碳都市促进法”的基本方针;③资金计划合理。其中,条件①所说的“高于建筑节能标准的节能效果”,是指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一次能源消耗量必须达到相应的基准值,相当于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控制项。对于满足以上全部标准的建筑,可向所属地区的行政管理单位(省市县或区)提交认定申请,通过后就可认定为低碳建筑。

2.3 日本的低碳建筑认定基准

日本的低碳建筑认定基准既有必备的基本门槛,即控制项要求,又考虑了一定的地域气候等特征的灵活适应性(表1、2)。

表1 低碳建筑评价项目

表2 定量评价项目

可选评价项目除了表3所列内容外,还可以通过官方相关认证来获得通过,即已获得与标准建筑物相比的低碳认证。如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认证中,建筑的环境效率BEE在4星级以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在3星级以上(图2)。这两项认证在日本已实施多年,因此,低碳建筑认定充分考虑了与已有标准的衔接。

通过低碳认证的建筑,可以获得一些政策优惠。住宅类项目主要为各种税率优惠,如不同额度的免征所得税优惠、住宅登记税率优惠等。住房贷款的贷款利率在一定时间内(如前10年)可以下调一定幅度(如0.3%)。对于非住宅类建筑,主要为容积率计算时的优惠,比如一些有利于减碳的设备(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蓄电池、冷热电联产设备等),超过普通建筑的楼板面积部分,在容积率计算时不计入总面积(1/20以内)。同样,在新建建筑的贷款方面,也有专门的低碳建筑贷款优惠(表4)。

3 对我国低碳建筑标准制定的启示

低碳建筑评价与绿色建筑有些共通之处,如都强调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相较而言,绿色建筑更侧重能源资源的消耗及营造的环境舒适水平;低碳建筑则着重强调建筑在营造建筑环境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的详细情况,如能源消耗及可再生能源数据、建筑材料及其循环利用数据、水资源消耗数据、绿化系统数据等,这些碳排放的计算比较复杂且需要基础数据的支撑。按照某一类建筑(如住宅)的碳排放基准值来判断低碳建筑看似简单易行,但碳排放基准值的获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表3 可选评价项目

图2 可选项目的认证图

日本的低碳建筑认定制度已经执行了6年左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在低碳标准方面,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直接计算碳排放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除了没有正式的碳排放计算标准以外,还因为有些碳排放数据难以获得且各地均不相同。日本的方法,是坚持相对低碳的判定原则,而绕开了绝对碳排放值计算的麻烦。

表4 认定的方法

(2)与既有的标准相衔接,充分利用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等认证的结果,避免重复工作。我国绿色建筑认证开展10多年来,通过国内外相关结构认证的绿色建筑数量较多,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某些成果应该可以直接成为低碳建筑评价的证据。

(3)评价的项目充分考虑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广成熟的低碳技术,并不鼓励一些华而不实的技术设备。这些与绿色建筑评价有一定的相似性。

(4)日本为低碳发展进行了立法(低碳都市促进法),对低碳建筑明确了不同的优惠力度,日本政府还专门开通了较多网站进行低碳建筑的推广和答疑,开发了一些计算小软件供用户免费下载使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度保障及推波助澜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可采用的最佳低碳策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低碳建筑标准制定时,既要考虑操作的方便性,还要考虑标准执行的连贯性;既要考虑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还要兼顾各地不同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等标准。

4 结语

国外很多国家都发布了低碳建筑标准,建设了零碳社区,其积累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无论是碳排还是碳汇的计算,都缺乏权威的方法和简易的工具,计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值较为困难。日本的低碳建筑标准是以建筑能耗为控制指标,辅助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低碳策略进行评价认定。在我国,建筑能耗标准已经发布实施,借鉴日本的制度,在低碳建筑评价中参考同类建筑能耗标准值要求,结合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情况进行评定,并与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进行合理衔接,不失为现阶段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猜你喜欢
建筑评价绿色标准
绿色低碳
基于健康光环境设计运维的WELL建筑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分析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角度分析暖通空调设计方案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2月起实施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