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2018-11-17 08:20
安徽医专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凝肾病血栓

王 磊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1]。因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脂血症,增加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容量,降低血浆白蛋白,同时增加肝代偿性合成蛋白,导致抗凝剂纤溶系统失衡、机体凝血等,使血液表现为高凝状态,进而导致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肾静脉等静脉血栓栓塞。

临床研究发现,肾病综合征主要是因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所引起,与表达变异、蛋白变异、基因突变等相关[2]。而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则主要是因为肾小球选择性滤过屏障被破坏,肾小球未过滤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凝血酶、白蛋白等,导致其留在机体内,随尿液排出,进而降低白蛋白水平,肝脏需代偿性合成大量白蛋白,增加促栓因子水平,引起促栓、抗栓因子失调,纤溶系统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亢进而血栓形成[3]。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28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所收治。全部281例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116例;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44.7±5.8)岁;体质量49~76 kg,平均体质量(65.1±7.3)kg;文化水平:175例为初中及以下,82例为高中,24例患者为大专及以上。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满足肾病综合征的相关诊断标准;不存在沟通障碍和认知障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学会研究批准同意。②排除标准:精神障碍和神经障碍患者等。

1.3 方法 汇总并统计分析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患者性别、年龄、学历、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免疫系统疾病或静脉曲张、烟酒史、近期有无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近期有无软组织损伤或骨折、是否留置静脉管道、有无接受肾穿刺活检术、有无心血管疾病、是否大量或长时间应用激素、血栓史等,初步筛选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因素,并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进而预防和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全部281例患者中,共32例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1.39%(32/2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大量或长时间使用激素、近3年血栓史、留置静脉管道、接受肾穿刺活检术、心血管疾病、软组织或骨折、外科手术、肢体活动受限、3年以上免疫系统疾病或静脉曲张、年龄≥50岁。见表1。

2.2 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大量或长时间应用激素、近3年血栓史、留置静脉管道、接受肾穿刺活检术、心血管疾病、软组织损伤或骨折、外科手术、肢体活动受限、3年以上免疫系统疾病或上静脉曲张、年龄≥50岁,见表2。

表1 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表2 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在年龄逐渐增加的过程中,血管弹性和纤溶功能逐渐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血管粗糙而增加内皮受损风险,进而导致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如果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病程较长,其浅静脉血管壁表现为弯曲状态,血液容易出现瘀滞,进而形成血栓。下肢节律性运动能改善静脉血回流,肢体活动受限或长时间卧床则会导致肌肉活动丧失或减弱,减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容易出现血液瘀滞而引起静脉血栓。外科手术则会导致应激反应,损伤或压迫血管,对凝血平衡造成破坏,导致抗凝剂溶血系统系统、血液瘀滞,进而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5]。软组织损伤、下肢骨折则会损伤血管内膜和血管壁,凝血系统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血液表现为高凝状态,进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小板系统活动、血管增厚,增加凝血因子,血液表现为高凝状态。静脉置管时间较长则会损伤血管内膜,血小板被激活,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除此之外大量凝血因子被释放,外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血液表现为高凝状态而形成血栓。心力衰竭会减缓血流速度,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造成影响,血流瘀滞、变慢,进而形成血栓。如果患者存在血栓史,则更容易出现纤维蛋白沉积,进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皮质激素会促进凝血因子水平上升和血小板形成,同时形成高脂血症,进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加重。

临床中应针对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加强监控宣教工作,向患者详细讲解治疗的作用和目的,让患者及其家属能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让其治疗积极性提高,掌握自我报告异常症状和自我评价的正确方法。如果患者能下床活动,则应指导患者开展足部锻炼,改善其下肢血液循环;如果患者不能自行活动,则应按摩足踝关节、腓肠肌、比目鱼肌,减少血液瘀滞。骨折患者和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应适当抬高患肢,改善静脉血液回流。卧床期间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并加强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锻炼,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时下床活动。如果患者手术时间过长,则应穿弹力袜,进而来对静脉过度扩张进行限制。如果患者存在腿部严重水肿、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则应禁用。如果患者具有水肿症状,则应尽可能减少不需要的血管穿刺,让血管内壁、血管壁损伤有效减少。

总之,临床医护人员应了解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加强范围因素,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护理对策,进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

猜你喜欢
高凝肾病血栓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