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能级提升看上海

2018-11-20 05:48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领导决策信息 2018年32期
关键词:能级竞争力核心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 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可以用于观察城市发展史的基线。纵观近现代几百年的历史,城市盛与衰的流转,总是伴随着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起伏——城市的兴起,在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城市的衰落,在于核心竞争力的丧失;城市的持久繁荣,在于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纽约如此,伦敦如此,上海也不例外,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当前全球有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这个数字到2050年将增长到70%,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

★2017年,上海GDP迈上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4700亿美元;而东京、纽约则超过9000亿美元,巴黎也在7000亿美元量级。

★目前,上海全域的单位面积GDP为4.75亿元人民币/平方公里,但深圳已达11.2亿元人民币/平方公里,纽约更是达到11.4亿美元/平方公里。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上海成为中国首个G D P破3万亿元的城市。当一座城市的发展到达一定高度,继续向上的跃升,愈加需要厚积薄发和深层突破。其前提就是找准一根发展的主线。中共上海市委第十一届四次会议设定的“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主题,正是上海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结论,是实现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集中体现、核心任务和必由之路。

【本文重要信源】

1.人民日报:上海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2.解放日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访谈;3.文汇:学习贯彻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精神系列报道

1 四大品牌,打造“不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

“能级”最早是现代量子物理学的概念,“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则来自于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此次上海市委全会指出,城市能级是一座城市的功能等级,是城市能量、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以及对区域、国家和世界的服务、引领与辐射程度;核心竞争力是一座城市长期可持续的、不可替代的、可带来比较优势的关键能力,具有独特性、增值性、成长性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核心竞争力是能级提升的关键支撑,能级提升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结果呈现——二者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上海应对城市激烈竞争和面向未来的主动选择。此前,上海已提出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作为构筑上海发展战略优势的抓手。此次《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作出“5个新突破+8个新高地”的框架性部署,规划了到2035年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可以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重大决策密集出台的背后,体现了这座城市转型的决心与雄心。

对标顶级全球城市、对照肩负的责任使命,上海还有不小差距,正处于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阶段。其中关键,就在于扣住“核心”二字,聚焦优势、强化功能、体现城市的辨识度,打造“不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纵观全球顶级城市,没有谁是“全能冠军”。不是所有优势都是核心竞争力,上海发展到今天,也不可能什么都做、什么都要,特别需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未来,上海要聚焦一些有比较优势、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领域,进一步聚集、培育和优化资源配置,既巩固提升已有的核心功能,又积极打造新的核心功能。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努力答好这份事关上海未来发展的时代问卷。

2 四论英雄,做足经济密度的大文章

目前,上海经济总量在国内城市中独领风骚,但和国际著名城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上海在31个省份中行政区划面积也最小,更需要注重投入产出效率,以此持续推动经济规模和效益提升,提高经济密度应是上海未来发展最主要的方向之一。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前两年,上海严格产业准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绿色制造,共调整2600多个产业项目,腾退土地4万亩,全市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提高了12.2%。如果说“经济密度”对应的是一个以“经济产出”为分子的分数,那么,如今其“分母”已从“土地面积”拓展到“人力”“能耗”“环境”等要素。本次全会提出,在考核经济发展成效时,要有新标准和新导向——“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事实上,土地、人口、环境……这些都对应着上海未来持续发展所必须守住的几条底线。提升上海经济密度必须综合施策,包括优化产业用地政策、推动连锁经营、发展离岸经济等业态等等。归根到底,上海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提升经济密度,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劳动升级换代。要加快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无人驾驶等无人系统新模式,减少生产过程中简单的重复劳动。提升经济密度,要发展智力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减少对土地等资源的消耗。要鼓励以上海为基地开展跨区经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受托管理经营,推动管理和标准输出,辐射服务全国全球。

【决策看点】

●根据最新发布的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到 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六大重要举措,包括打造世界先进的海空枢纽港,优化完善枢纽港集疏运体系,促进航运绿色、安全、高效发展,全面提升现代航运服务能级,加强区域港航发展协同,加强航运中心建设保障。

多地谋划“个性化”路径 中国高质量发展蓝图全面铺开

6月以来,广东、四川、贵州、山东、河南等省份相继召开省委全会,结合各自省情实际,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梳理公开报道可以发现,“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多次出现,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对高质量的探索愈发多元。在“小地方”上建“大城市”的上海,要重点提升经济密度;最早成为对外开放门户之一的广东,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再提升开放层次;想要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四川,提出“一干多支”战略,并鼓励支持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处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山东强调,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资料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7月10日

3 四位一体,当好难以绕开的“高端节点”

全球城市既要能够集聚、配置全球资源,也要打造全球网络枢纽、体现辐射力,让别人能够借助这里的网络、通道和平台来有效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参与全球价值竞争和分配。上海已经迈入全球城市的行列,在网络化的全球城市体系中,要真正跻身前列、体现卓越,就要努力成为这样一个难以绕开的“高端节点”,这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心城市的使命所在。《意见》明确要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网络枢纽”。简而言之,要在各方面力争做到“在上海,为世界”,要在上海集聚“国际玩家”、配置全球资源。

看得见的门户枢纽,看不见的战略基地。智慧高效的集装箱枢纽港、品质领先的航空枢纽港、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上海要打造的远不止这些。《意见》提出:要全面建设各类有形和无形网络通道,提速增效、互联互通,增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建设全球城市体系高端节点,打造高效率网络通道。一方面,要把有形通道加密做优,打造空中、海上、陆上、网上“四位一体”国际大通道,提高全球范围的可达性,进一步巩固提升上海的门户枢纽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各种无形网络通道,依托上海金融中心、贸易网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通道,为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布局提供便利,成为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战略基地。

带动长三角,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争取话语权。当今世界,单座城市间的竞争,越来越让位于由首位城市、中心城市带领下的城市群竞争。上海要打造全球网络枢纽,必然需要高水平的区域合作。今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速换挡”,推进长三角人大立法协同、建立长三角政协联动机制、长三角合力打造金融集聚生态圈、长三角区域医联体“雏形”初现……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说,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既要看三年,更要看长远。这个优势互补、紧密合作的 “朋友圈”,将为 “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无限可能,也将助力长三角城市群在世界经济版图上赢得更大话语权和更强竞争力。

【决策看点】

●今年3月,《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并颁发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近期,位于嘉定区的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无人驾驶开放道路从5.6公里扩大到12公里,测试场景更为丰富。同时,嘉定区正在研发全国首套新型道路标志标线系统,将在测试区内试点。

支持上海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

7月11日,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深化上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18—2020合作协议》。交通运输部将大力支持上海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并以此为契机,打造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立体、综合交通优势。双方将以完善上海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网络、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和绿色交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上海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资料来源:《解放日报》2018年7月12日

4 四大创新,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评价一座城市的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创新策源能力是重要标志之一。本次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取得新突破”的目标,为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竖起了一盏明灯。按照部署,上海要努力在“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四大创新上打造全球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首要是强化基础研究的厚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基础研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实力,在这方面,上海要有率先谋划、着力攻坚、主动为国家分忧的自觉,锚定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战略领域,着力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的技术攻关,加快实现突破。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关键是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目前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必须优化机制、打通环节、消除堵点,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作为创新策源地,不仅要在知识创造上有重大贡献,还要有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最终还要看实际成效,体现在能否形成两个集群:战略领先的现代产业集群和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群。除了打造创新“硬实力”,也要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创新“软实力”,包括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和质量等。只有在多维度发力,才能提升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中的话语权。

5 四度理论,掌握国际化标准和规则的主动权

看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一条重要判断是参与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制定的广度、深度、大度与认可度。坚持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打造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创新新高地,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应有之义。

广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软硬实力。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初衷,就是要在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运作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抓住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升级版”,将是上海前进的方向。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发布区级标准,围绕国际消费品流行趋势,邀请各国机构参与合格评定相关指南准则和标准修订工作,实现标准互通,同时通过建设认证联盟,逐步扩大成员国彼此认证证书的互认范围。

深度:制度规则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直接体现在营商环境上。上海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同时,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包容关爱的人文环境、优美易居的生态环境、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等,使上海整体发展环境更优质、更高效。

大度:跳脱“小我”,站高处谋长远。“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就是服务周边、服务全国,在服务中体现影响带动作用。有些局部上、表面上、短期内看似“吃力”甚至“吃亏”的事,恰是在深层次有利发展、有利未来的事。一座大气谦和的城市,对此应当有自觉、有远见,胸怀大局,站在高处看风景。

认可度:真正提升制度性话语权,要到国际上制定标准、制定规则。话语权之争,根本是标准之争。要结合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推动更多行业标准、管理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上海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下一步,要结合打响“四大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制定,特别是在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支持激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真正立足全球定标准,逐步成为国际标准引领者。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当前,上海在一些领域先行先试的单项优势已经形成,下一步的关键是在“1+1>2”上下更大功夫,通过条块之间、部门之间、政策之间等的协同配合,综合提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优势,推动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决策看点】

●作为第一个落户中国的国际金融行业协会,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 12)日前在上海完成新一届主席换届选举,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臻当选CCP 12主席。今后,以CCP 12为抓手,全球对手清算领域跨境监管协调、国际标准制定将会有更多“中国声音”。此前CCP 12就曾在沪发布首个全球对手清算行业国际标准——《CCP 12量化披露实务标准》。

猜你喜欢
能级竞争力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开州:提升能级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一带一路”提升“开放能级”——厅局长谈当前陕西经济热点
打造高能级科创体系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光谱、能级和能级图的理解和应用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