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腔类肺癌CT特征分析

2018-11-20 04:52李丽娟林成才白增春赵宝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分化腺癌右肺实性

李丽娟,林成才,白增春,赵宝英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34)

图1 患者男,71岁,囊腔类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腺癌 CT平扫示左肺下叶不规则形囊腔状病灶,边缘可见分叶征及血管集束征 图2 患者男,66岁,囊腔类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高分化腺癌 CT平扫示右肺上叶类圆形囊腔状病灶,囊腔周围可见磨玻璃密度影及毛刺征

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CT是诊断和筛查肺癌的重要手段,对多数典型的周围型肺癌可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囊腔类肺癌较为少见,且起病隐匿,临床常易误、漏诊[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囊腔类肺癌患者CT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1月接受治疗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4例囊腔类肺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6~81岁,平均(65.8±10.3)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咯血,其中7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为体检偶然发现。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层或Siemens Sensation 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对其中4例加行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仰卧,深吸气后屏气。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肺底。扫描参数:管电压90~120 kV,管电流260~300 mAs,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行双期增强扫描,剂量70 ml,流率3 ml/s;对比剂注射后25~28 s为动脉期,60~90 s为静脉期。

1.3 图像分析 将CT图像数据传至Philips ISP V6.0.5或Siemens Syngo工作站,行薄层后处理,肺窗重建,重建层厚为1 mm,层间距1 mm;常规肺窗窗宽1 200 HU,窗位-600 HU,纵隔窗窗宽350 HU,窗位40 HU,必要时根据病灶显示情况适当调窗。观察病灶数目、位置、形态、密度、边缘、囊腔内外结构及囊壁是否光整等表现,并测量病灶及囊腔大小、囊腔厚度。

2 结果

2.1 术前CT及术后病理诊断 24例中,术前CT诊断为肺癌18例,肺大疱合并感染3例,肺囊肿合并感染2例,空洞型肺结核1例;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癌22例,其中原位腺癌1例,高分化腺癌8例,高中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3例,中低分化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2例,腺癌伴细支气管肺泡癌2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小细胞肺癌1例。

2.2 胸部CT表现 24例均为单发,累及肺段以下支气管,属周围型肺癌。病灶位于右肺上叶5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下叶5例,左肺上叶3例,左肺下叶7例。4例病灶表现为单纯囊腔(图1),8例为囊腔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图2),7例为囊腔伴周围实性密度影(图3),5例囊腔周围同时伴有磨玻璃、实性密度影(图4);囊腔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9例,不规则形15例;22例囊壁不光整,2例囊腔壁光整。病灶最大径10~65 mm,平均(28.83±9.91)mm;囊腔最大径6~60 mm,平均(22.25±8.96)mm;囊壁厚度1~5 mm,平均(1.80±0.78)mm。4例接受CT增强扫描者囊腔周围实性密度影可见中度强化。13例囊腔内可见壁结节(图5),结节最大径8~13 mm,其中2例接受CT增强扫描者壁结节可见中度强化。20例囊腔内可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图3、6)。24例中,18例病灶可见分叶征,12例可见有毛刺征,9例可见血管集束征,10例可见胸膜凹陷征。2例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

3 讨论

近年来,囊腔类肺癌逐渐引起关注。目前对此概念尚无公认的准确描述,Sugimoto等[2]将其描述为薄壁空洞型肺癌;Lan等[3]描述为薄壁囊腔型肺癌;Furukawa等[4]描述为起源于肺大疱的肺癌;刘琳等[5]描述为含囊腔的肺肿瘤。

囊腔类肺癌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肿瘤发生于肺部原有肺大疱的基础上[4,6];②于实性或非实性肺癌基础上继发或伴发囊腔形成[7];③癌细胞沿肺泡壁、支气管壁及肺间质直接扩散,或侵犯支气管壁造成支气管狭窄,狭窄的支气管形成活瓣,导致肿瘤内气体积聚过多形成[8]。

图3 患者男,51岁,囊腔类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 CT平扫示右肺中叶不规则形囊腔状病灶,囊壁不光整,囊腔内可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囊腔外缘可见分叶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 图4 患者男,62岁,囊腔类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腺癌 CT平扫示左肺下叶病灶囊腔周围同时伴有磨玻璃密度、实性密度影

图5 患者女,72岁,囊腔类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高中分化腺癌 CT平扫示右肺上叶囊腔状病灶,囊腔内可见壁结节 图6 患者男,68岁,囊腔类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中分化腺癌 CT平扫示右肺上叶不规则形囊腔状病灶,囊腔内可见粗细不均的分隔

本研究中,囊腔类肺癌患者发病年龄为46~81岁,以男性(16/24,66.67%)多见,多数(17/24,70.83%)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以咳嗽、咳痰、胸闷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为主,部分患者(7/24,29.17%)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仅为体检偶然发现,表明囊腔类肺癌发病隐匿。本组24例囊腔类肺癌均为周围型肺癌,与既往研究[7-9]报道相符。有学者[10-12]认为囊腔类肺癌的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鳞癌、大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等,且腺癌所占比例最高。本研究中病理结果为腺癌者占91.67%(22/24),与既往研究[10-12]结果基本一致。

本组24例囊腔类肺癌中,部分可见周围型肺癌的典型CT征象,如分叶征(18/24,75.00%)、毛刺征(12/24,50.00%)、血管集束征(9/24,37.50%)和胸膜凹陷征(10/24,41.67%)。刘琳等[5]研究显示,25例“含囊腔的肺肿瘤”中,22例出现分叶征,毛刺征17例,胸膜凹陷征19例,血管集束征19例。Xue等[9]研究报道18例“薄壁空洞型肺癌”,其中4例出现分叶征,毛刺征8例,胸膜凹陷征4例,血管集束征5例。本研究发现囊腔类肺癌的CT特征还包括:①囊壁不光整,本组22例(22/24,91.67%)CT可见囊壁不光整;②囊腔内可能出现壁结节,本组13例(13/24,54.17%)出现壁结节;Qi等[13]的16例“薄壁空洞型肺癌”中10例出现壁结节;有学者[7]认为发现囊壁伴有壁结节有助于诊断囊腔类肺癌,可与肺囊肿、肺脓肿、肺大疱合并感染相鉴别;③囊腔内有粗细不均的分隔,本组20例(20/24,83.33%)有此征象,形成分隔的病理基础为纤维间质组织;研究[14]报道,30例“薄壁囊腔型肺癌”中25例囊腔内存在分隔;④囊腔周围可见磨玻璃密度影、实性密度影或同时具有磨玻璃密度及实性密度影,本组中8例(8/24,33.33%)囊腔周围伴有磨玻璃密度影,7例(7/24,29.17%)囊腔周围伴有实性密度影,5例(5/24,20.83%)囊腔周围同时伴有磨玻璃密度及实性密度影,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致使肺泡壁增厚,肺泡腔未闭塞,肺泡内存留少量黏液或脱落的瘤细胞[11],CT表现为囊腔周围磨玻璃密度影,随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出现实性密度影[7]。

囊腔类肺癌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含气肺囊肿,囊壁菲薄,边缘光滑,其内无分隔,随病情进展囊腔可增大但无囊腔壁增厚或壁结节形成;②肺大疱,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细小支气管活瓣性阻塞,造成肺泡过度膨大、破裂、相互融合形成的含气囊腔,无壁或囊壁菲薄,其内无分隔及壁结节;③空洞型肺结核,常发生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且常为多发,洞壁可厚可薄,可见钙化,周围大多可见“卫星病灶”;囊腔类肺癌的发病年龄、病灶大小及囊腔大小均大于薄壁空洞型肺结核,且囊腔类肺癌出现腔内分隔及周围磨玻璃密度影比例更高[14],卫星病灶、囊壁光整征象则多见于薄壁空洞型肺结核;④肺脓肿,临床表现多为咳嗽、咳痰、发热等,病变早期CT表现为大片状实性密度和渗出影,形成空洞后,空洞内可见气液平面,周围可见片状渗出性改变;⑤肺曲菌病,CT可见曲菌球与洞壁或囊壁之间存在新月形空隙,病灶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是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曲菌球无强化。

综上所述,囊腔类肺癌较为少见,组织病理学上以腺癌为主,分化程度较好,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充分认识该类肺癌的CT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漏诊。临床工作中,对肺部存在囊腔壁不光整、有壁结节、囊腔内有粗细不均的分隔、囊腔周围伴有磨玻璃密度和/或实性密度影征象的病灶应高度重视,警惕囊腔类肺癌的可能。

猜你喜欢
分化腺癌右肺实性
两种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可行性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吡咯替尼对SNU-1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及不同类型胃癌组织中钙黏蛋白S100A10表达的影响
80例胃癌患者腹水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分析
CT引导下实性和部分实性肺结节空心针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肺腺癌1例
选择性肺叶切除治疗同侧多发结核病灶一例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