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朱氏,阖门俊雅

2018-11-20 05:38关永礼
书屋 2018年11期

关永礼

清末民初,望隆山斗、冠誉天下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后在东京、北京、苏州等地杏坛设教,马帐宏开,多士陶甄,桃李盈门,名山绝业得以弘传,时有“章门五王”和“八大金刚”之誉。章太炎曾以太平天国诸王比喻章门弟子中的卓荦者,戏称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吴承仕为北王,钱玄同为翼王,朱希祖为西王。其中朱希祖不仅以历史学家鸣世,著作丰赡,且能衣钵再传,光大师门。作为文化世家,朱氏子女(包括女婿)佼佼不群,家学克衍,文脉薪传,成一门彬彬、百年风雅的佳话,令人称羡。

朱希祖(1879—1944),浙江海盐人。海盐朱氏系浙西名门望族,自明以迄清季代有闻人,先后有进士十三人,翰林一人,状元一人,堪称龙门多祜,诗礼传家。朱希祖幼承庭训,六岁入家塾,其父亲自课读。因读书颖异,其叔父寄予厚望,绘松柏于扇,题诗相赠,中有“愿伊早著祖生鞭”之句,因此赐名希祖,字逖先。朱希祖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举廪生,二十七岁考取官费留日,入早稻田大学研习历史。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十九岁的朱希祖在东京幸列章太炎门墙,立雪受业,畅聆麈教,恭领亲炙。清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返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著述甚夥。1936年,章太炎逝世,溥海同悲。朱希祖躬往苏州吊唁,撰挽联“一代通儒尊绛帐,千秋大业比青田”,以缅怀恩师传薪播火、昌明学术的德业声光。

1913年,朱希祖作为浙江省代表,奉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中国最早的注音符号,会议代表审核方案时莫衷一是,众论未孚。朱希祖在乃师章太炎由古文籀篆径省之形所创制的三十六个纽文(声母)、二十二个韵文(韵母)中选出三十九个,作为标音符号起草议案,并由马裕藻、鲁迅、许寿裳、钱稻孙等共同具名向大会提出,获得表决通过,被命名为“注音字母”,其他众案皆废,中国始有注音符号。朱希祖在国语运动中做出贡献,因此名动京师,被北京大学敦聘为预科教授兼清史馆编修。后升任中国文学系及史学系主任,成为中国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史学系的系主任,建构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讲授中国史学概论,最早提出“史学史”的概念,这是中国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929年,朱氏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被选为主席。他还积极发起或参与不少学术团体,如1921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进步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是十二个发起人之一;1934年,参加中国博物馆协会;1937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艺术史学会。

朱希祖学术研究领域广泛,著作繁杂,身后有《朱希祖先生文集》六册传世。教学不歇之外勤劬著述,以史籍与史料研究考订为重,撰有《汲冢书考》、《华阳国志蜀国建国始末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撰作《伪楚录辑补》、《伪齐录校补》,“发日寇之奸心,昭二伪之逆迹”,藉两宋之际张邦昌、刘豫在金人扶植下建立的傀儡政权伪楚、伪齐指涉伪满洲国、华北伪组织觍颜附逆,断言它们必定覆灭,坚信抗战必胜。

朱希祖对南明史研究独出冠时,为世所称,胡文辉《现代学林点将录》中赞为“南明文献最能谙,民族精神史笔涵”。朱氏在南明史研究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倾心竭力,对南明史料百计寻觅,多方搜求,集南明佚著七百余种,对其史料详加辨析,成《明季史籍题跋》,志在编撰一部《南明史》,且制定出编撰计划,因寇氛日炽,烽火不靖,终未天遂人愿,诚为憾事。正是在朱希祖、柳亚子、谢国桢等学者的影响下,南明史研究蔚为显学。

朱希祖是民国时期的藏书大家,对南明史籍的收藏是其一大特色。早在留学日本时期,受章太炎出于反清排满民族意识搜集明末抗清志士文集的熏沐涵育,他就开始留意晚明稗官史籍,频涉厂肆冷摊,留心裒访,至1932年,已存有南明史料两百多种,南明人文集一百五十六种,笔记杂著数十种。他共收有野史、杂著四百余种,南明人年谱四十六种,南明人别集三百种以及方志、政书中有关南明史料,总数近千种,中多为孤秘难觏之书,如清道光年间李聿求所著《鲁之春秋》,仅有稿本与抄本各一存世,朱氏即藏有稿本。而他购得的康熙抄本万斯同《明史稿》残本一百七十九卷,与国家图书馆所藏乾隆抄本二百八十三卷相校,馆本改窜之迹甚明,康熙抄本版本价值之高由此可见。其中还多有珍稀本与毁禁书,如先购得张岱《石匮书》二百二十一卷,后又在南京图书馆抄配《石匮书后集》六十三卷,使之合成完璧。此外,孙承泽《山书》、王寂《鸭江行部志》、宋本《周礼》、明抄本《水经注》均为海内罕见孤本。1923年,朱氏购得一部明抄本《水经注》,经王国维鉴定,系自宋本抄出,而宋本当时已残缺不全,因此被王国维推誉为当世所存郦书各种版本中第一,骊珠独抱,朱希祖视为拱璧,作为镇室之宝,以“郦亭”为书斋之名,由章太炎题署书匾,以纪其盛。

从1913年开始,朱希祖与沈钧儒相约蓄须,日久连鬓长须拂膺,号称美髯,“朱胡子”之绰号传于友朋间,朱氏居之不辞,二十年后始把长髯薙去,重焕容光。执教北大之后节用勤搜,全力聚书,重价不吝,据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称:“书坊谁不颂朱胡,轶简孤编出毁余。勿吝千金名马至,从知求士例求书。”与朱氏有同门之雅的周作人在《知堂回忆录》中记云:“因为朱君多收藏古书,对于此道很是精明,听见人说珍本旧抄,便揎袖攘臂,连说‘吾要,连书业专门的人也有时弄不过他,所以朋友有时也叫他作‘吾要,这是浙西方言,里边也含有幽默的意思。”经频年搜讨,至1937年,朱氏储书充牣,高达二十五万余册。据其子朱偰所编《郦亭藏书目录》,以经、史、子、集分类,收书五千余种,其中史部藏书尤以明清史籍最多。此外,地方志中有关海盐的地方文獻、乡贤遗著达一千七百余种。清升平署戏曲抄本七百种及档案五百七十七册,其中多明清刻本罕睹之品,后以廉价让与北平图书馆,使这批珍贵的清代戏曲、名伶和宫廷礼乐史料成为公藏。朱氏所藏之书多有题跋,对书的版本、校勘著力勤劬,被人称为“读书的藏书家”。

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及长城之役,山海关失守,平津震动,已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的朱希祖急电在京家人,叮嘱将藏书分贮各处,邮寄七百六十余包善本书至粤。1934年,朱氏应聘至中央大学,又携书运至南京。此后,他苦心在浙、皖两省寻觅可避锋镝兵燹的藏书之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朱氏移书至皖南徽州,将六十箱善本书和方志,经水路辗转运抵休宁乡间的隆阜,与学生、清代学者戴震的后裔戴伯瑚商议,把书籍暂存于戴震藏书楼。抗战胜利后,六十箱书不缺一卷,璧还如初。留存北平的藏书托亲戚照管,在下水附敌的周作人关照下,其房产和藏书未遭劫灰。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朱希祖身在关河阻深的重庆,由亲友设法从北平运出二十六箱善本存书。1943年,同意长子朱偰的建议,将几经播迁的北平、南京、隆阜三处藏书集中一处,成立一所“郦亭图书馆”,仿天一阁以家族公产的方式永续保存。1944年,朱希祖病逝于重庆,泉台永隔,学界公祭,极一时哀荣。于右任挽联:“稽古证今,东汉儒林兼许郑;传薪革命,西王封号比汪吴。”顾颉刚在挽诗中盛赞朱氏:“万卷藏书任取资,焚膏矻矻是生涯。”“平生心事南明史,历劫终教志不灰。”

朱氏郦亭藏书归宿大致如下:1950年,经柳亚子提议,朱偰将郦亭所藏南明史料五大箱捐献给北京图书馆。1954年,将朱希祖全部手稿捐献国家。1956年,又将朱氏所藏明抄本《水经注》、旧抄本《鸭江行部志》、宋本《周礼》等善本捐出,奉归公藏。留藏在北京的善本书,仅以一毛钱一本的超低价出让给北京图书馆,共四万余册。1965年,把数万册郦亭藏书捐献给南京图书馆,同时还捐献出大量朱希祖研究手稿和日记。此外,尚有部分藏书流入台湾,如朱氏在广州以巨资购置的宋刊浙本《尚书孔传附释义》入藏台北“中央图书馆”。除抗战全面爆发后留存南京的十余箱普通书籍和部分善本书毁于战火,及“文革”中被红卫兵焚毁的部分捐书,郦亭藏书大体完整,也还称得上物有所归,书得其所。

2002年,海盐县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学林出版社出版《文史大家朱希祖》,作为对海盐乡贤的纪念。

朱偰(1907—1968),字伯商,朱希祖長子。生于书香世家,髫龄受书,由其父躬自授读,学习古典文献,尤嗜《史记》和《水经注》。1919年入北京第四中学,学习德文,学生时代即崭露圭角,陆续发表不少文章,如论文《五言诗起源问题》,小说《怅望》、《泡影》、《流到人间去的红叶》,翻译德国作家史托姆的作品《漪溟湖》(即《茵梦湖》)、《燕语》,其中《漪溟湖》对郭沫若翻译的《意门湖》中十余条错误逐一指摘,在当时产生较大反响。1923年,朱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5年转入本科政治学系,得周鲠生、高一涵、马寅初等名师亲炙。1929年,赴德国留学,入柏林大学学习财政经济学。在德国期间,与风华正茂、志趣相投的学友组成文艺沙龙,如冯至、徐梵澄、蒋复璁、滕固、陈康、朱季海等,时常诗酒相聚,扬榷文艺。1932年6月,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朱自清教授游学欧洲,到德国后加入他们的沙龙,相见甚欢,留影纪念。7月,获得博士学位的朱偰与朱自清结伴返国,乘意大利邮轮,途程遥遥,二人以威尼斯为题,联句赋诗以为消遣,得三十二对句,题为《归航即景》。全诗触景牵情,文采飞扬,朱偰藻思骏发,颇受朱自清激赏,朱后在日记中坦承:“与朱偰君一同赋诗,朱得句敏于我,诗成,皆出彼手。”这则文坛雅事传为士林美谈。

学成归国后,二十五岁的朱偰就任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次年出任系主任,可谓春风得意。授课之余,他撰写财政经济方面的文章,做专题讲座,膺誉于时。公退余暇,他登山临水,探秘访幽,先后撰写《行云流水》、《匡庐纪游》、《汗漫集》、《入蜀记》等游记,怡情翰墨,觞咏风流,出文入史,创作出大量诗文。从1932年起,朱偰定居南京,开始对南京的名胜古迹进行考察研究。当时民国政府大兴土木,兴建新首都,公私营造,毁弃尤多,不少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朱偰鸠集三二同好,对南京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实际调查,携带德国相机摄影测量,举凡古代城郭宫阙、陵寝坟墓、玄观梵剎、祠宇桥梁、园林宅邸等无不遍览,撰成《金陵古迹图考》,他在自序中称:“余深惧南都遗迹湮没无闻,后世之考古者无从研求,故就三四年来考察所见,遗迹之犹幸保存者摄为图片,辑为图考,以保留历史遗迹于万一。”并从摄影所得的千余幅照片中精择了三百一十二幅,另印成《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图一考,二十万文字,相辅而行,互为印证。他在书中呼吁:“设余之著述及图版能引起社会注意,进而督促政府注意古物之保存,弗徒设机关而不事工作,使金陵古迹应修复者修复,应保管者保管,应登记者登记,应发掘者发掘,使先民文物得以保存不坠,则固民族文化之大幸。”此外,他还编成《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据朱偰考察,六朝以前的南京建筑毁损殆尽,仅有陵墓石兽、华表、碑刻尚存天壤间,驻足其间,思接千载的他发出痛心疾首的良心拷问:“岂可任其风雨飘零,霜雪剥蚀,而同归于湮没耶?”为此,他拍摄了百余帧照片授梓刊行,为世归美。有关南京的三书出版以后,众口所推,被学人称为“过屠门而大嚼”,聊当一快。

朱偰不仅对南京情有独钟,对曾经生活过二十余载的故都北京同样眷念。早在他留德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国东三省,接着又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面对日寇进逼,朱偰萦念北平如危巢日迫,故都文物将沦于战火。1935年6月28日,他从广播中得知日军侵占热河,华北局势岌岌可危,在《回忆录》中写道:“听到故都危急的消息,仿佛听到慈母病危的消息一般,引领北望,忧心如焚。”一介书生的爱国情怀充溢字句间。

1935年7月,朱偰启程北上,重来北平,蒙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慨允,在故宫、景山、大高玄殿、太庙、皇史宬等处摄影,不辞劳瘁,历时两个月,拍摄下五百余幅珍贵照片。他发愿著《北京城阙宫殿苑囿坛庙图考》一书,为此遍览有关北京宫阙的文献史料,参考萧洵《故宫遗录》,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昭俭录》等书,征引《元史》与文人诗集、笔记,排比考证宫史沿革,折中众说,出以己见,绘制成地图详加论证,撰成《元大都宫殿考》,书中剖白心迹:“夫士既不能执干戈而捍卫疆土,又不能奔走而谋恢复故国,亦当尽其一技之长,以谋保存故都文献于万一。”书中对元大都故址、宫殿四至范围与诸宫殿的具体地点以及宫殿、坛庙的分布一一加以分述考论。由此论证,元代虽崛起于漠北,但太祖成吉思汗、世祖忽必烈雄才盖世,叱咤风云,混一欧亚,气度非凡,元代宫阙制度影响后世甚大,明、清皇城宫阙的兴建无不肇源于此。接着,朱偰又连续撰成《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和《北京宫阙图说》。经考察,朱偰认为有明一代宫殿苑囿之盛远逾清世。有关明、清宫阙制度之书不可胜计,但多抄袭旧论,难餍人意。有感于东北沦亡、热河失守,日本人已有《热河行宫》出版,而日本人所撰《高丽诸陵墓调查报告书》更让人深感亡国之痛,北平已成四面楚歌的危境,朱偰利用北平图书馆入藏的清初《皇城宫殿衙署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所藏的乾隆京城地图,参证群书,“不揣个人学力之渺小,图书设备之不足,毅然肩此重任”,撰成《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北京宫阙图说》寓有朱偰抢救性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爱国情怀。他痛感中国历史上战乱造成的文物沦丧,令世人椎心泣血,徒增河山故国之恸,因此奋力著书激励国人,以遂报国之愿:“至若还我河山,固我边圉,保我文献,宏我民族,则我国人之公责,著者于编辑之余,所馨香而祷祝者也。”有关北京的三书被商务印书馆收入《故都纪念集》印行,为时誉所播。南京三书与北京三书的出版,使朱偰荣膺“两京”研究专家的盛誉。

1951年9月22日,刘伯承、陈毅约见在南京大学任教的朱偰。原来刘伯承在延安时就读过《金陵古迹图考》,印象深刻。三人晤谈甚欢,并一起游览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凭吊古今,留下了一段将军与教授相知交谊的佳话。1955年,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分管文物保护等工作,拨款重修六朝陵墓石刻,对南京文物古迹尤为关注,如他撰有《江宁织造署及楝亭的关系》,考证当时南京长江路二百九十二号的省政协会址原为清代两江总督府,系由清代“江宁行宫”一部分改建,而其前身是清代康熙年代曹寅的江宁织造署。曹寅之孙曹雪芹即出生于此,署中花园有曹寅之父曹玺修筑的“楝亭”,当时成为江南名士雅聚唱和之所。康熙南巡时曾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被描写为江南甄家单独五次接驾的背景。太平天国时这一带被扩建成天王府,后经曾国藩改建成两江总督府。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有重点加以认真保护的必要。

南京有“十大古都”之称,明城垣三十三公里,十三座城门,中华门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1956年8月的一天,时任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接到紧急报告,驰名中外的石头城被以“适应市政建设”之名拆毁一大部分,将殃及中华门。不顾溽暑如蒸,朱偰赶往拆迁现场加以阻止,并对市政府提出严厉批评,要求立即下令停止拆毁古城垣的愚蠢行为,与此同时,他还撰写广播讲话在省、市电台播发,多方奔走呼号,联合社会各界共同阻止拆毁南京古城垣,使中华门幸免拆毁的厄运。次年,朱偰被错划为右派,被撤职、下放,先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后到南京图书馆接受改造。“文革”中,家被抄,书被封。1968年7月15日,朱偰被迫害致死。1979年,朱偰冤案得以昭雪,保护近代文化古迹和护城的功臣被恢复名誉。好友刘海粟对这位极具人文意识的经济学者兼杰出的史学家高度评价,赠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照百世;是非论定,经济文章照千秋。”前辈风仪,令人钦仰靡止。

2007年,海盐县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编辑、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孤云汗漫——朱偰纪念文集》面世,作为对朱偰先生诞辰百年的纪念。

顾颉刚推美朱希祖及其子女的文才史德,以汉代史学家班氏一家作喻:“叔皮有子述先人,又产曹昭笔有神。”以朱希祖比作班彪,朱偰比作班固,朱倓比作班昭。

朱倓(1905—1980),字仲娴,号菊龄,朱希祖次女。绮年从父问学,秀外慧中,颇得乃父传授。1923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预科肄业。1925年,转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29年,继考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专攻历史与图书馆学。家学涵濡,她对南明史研究尤为究心,著有《明季社党研究》、《几社考》,饮誉于时,所撰《班昭》一书颇获好评。论文数十篇多在学术期刊发表,如《东林点将录考异》、《集贤注记辑校》、《明季杭州登楼社考》、《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善本书跋》。1932年,朱希祖南下广州,就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朱倓随母赴穗侍父。193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图书馆编目员,专理馆藏善本书。1935年,与其父门人罗香林结缡。1936年,任广州市中山图书馆购订部干事。次年,转善本部干事。全面抗战爆发后,积极参与抢运珍贵图书转到广西寄存。后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副教授。1946年,出任廣州市中山图书馆馆长,并从事妇女工作,建立广州首个妇女联合会。1949年,随夫移居香港。相夫教子。三子一女皆学业有成。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广东省兴宁人。早年以笔名“罗汉”撰稿,晚年号“乙堂”,以史部为乙部,宣示终身致力于史学的蕲向与职志。其先世原居江西宁都,宋末元兵南下,避乱落籍于广东兴宁,以耕读传家。其父罗师扬以文史之学驰名当地,兴办学堂,并一度出任兴宁县长。罗香林趋庭受业,笃志励学。1924年,负笈上海,就读承天英文学校,学习数理化课程。1926年,考取清华大学经济系,因性喜文史而转学史学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朱希祖等名师。1930年,升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得陈寅恪、顾颉刚亲炙,专治唐史和百越源流,并在燕京大学兼修人类学,师从洪业教授。1932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并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邀请,赴华南考察民族、人种,又赴广东对疍户和东江客家文化进行调研,获得大量客家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1932年10月,罗氏应聘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之职。次年,改任中山大学副教授。授课余暇,注重田野调查,出版《客家研究导论》。1934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又被聘返粤任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馆长,同时兼任中山大学史学课程。1935年,成为朱希祖的乘龙快婿。1942年,与傅斯年、顾颉刚、黎东方等发起组织“中国史学会”。1946年,提议创立广东文献馆。1947年重返中山大学专任教授。1949年,挈家移居香港,先后任教于文化专科学校、新亚学院、广大书院、香港大学等院校。1968年,被香港大学授予终身名誉教授。

罗香林秉承清华大学求真、求新和知鉴的治学传统,博涉多通,对客家学、谱牒学、民族史、中外关系史、港澳华侨史均有精湛研究,著述宏富,有七十余部著作、近三百篇论文问世。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不仅是集大成者,且是客家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海内交推,被公认为客家学的研究大师。

罗香林对客家历史与文化的关注源自父亲的影响,并得到陈寅恪的启发,其指引他从客家族谱入手进行研究。早在1930年求学期间,他就开始了对客家族谱的广泛征集。1933年,撰成《客家研究导论》,利用客家谱牒、地方史、方志等大量史料,从中华民族的构成与演进的视角,对客家源流、分布、语言、特性进行全面阐述,科学论证了“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提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化说,成为客家学的奠基之作,时年二十七岁。罗香林在清华大学毕业前后撰写了《客家源流》论文,此后,他利用田野调查,以多年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考察所获的大量第一手资料,1950年撰成《客家源流考》。书中正本清源,对中华民族中客家的源流和系统、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客家语言特点与五次迁徙的原因与路线详加剖析与论证,提出“三支五期”说,第一次把客家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运动相联系,认为历史上的战乱即东晋永嘉之乱、唐末黄巢起义、宋室南渡、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和咸丰至同治年间的土客大械斗造成中原先民五次南迁,形成了“秦雍流人”、“司豫流人”、“青徐流人”三大支派客家人。在漫长的迁移历程中,为适应复杂的环境以生存繁衍,客家人形成了刻苦耐劳、容物覃人、耕田读书、沐浴卫生、天足健步等特征,从而得出客家人是“优者”、“适者”和“勇者”的结论。此书被奉为客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在燕京大学时,罗香林曾受业师洪业的委派,搜集客家资料,从事“客家史料丛刊”的编辑出版工作。1965年,他又将历年苦心搜求的孙、李、吴、郑、王、何、陈、张等四十姓族谱摘要合编,撰为《客家史料汇编》一书。从1930年,罗香林首倡“客家学”之名起,继而潜心探求,筚路椎轮,数十年肆力研究,终于使客家学演变成一门国际显学。罗香林对谱牒研究也有拓荒辟境之功。他以客家谱牒为起点,对中国谱牒的整体进行研究,并从个案做起,先后利用广东花县《洪氏宗谱》,考订出洪秀全出身客家系统;利用《郑和家谱考释》,论证七下西洋的明代太监郑和确系回教徒;经对《孙氏族谱》研究,认定孙中山的家世渊源出于客籍。他撰作的《中国族谱研究》承古出新,开辟了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之后又一史学新学科领域。

2006年,纪念罗香林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梅州市举行,来自国内及新加坡、日本、美国的学者百余人出席,堪称海内外客家学研究的一次盛会,五十余篇论文结集成《罗香林研究》,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