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载体变迁刍议

2018-11-20 05:38曾纪鑫
书屋 2018年11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载体文学

曾纪鑫

文学载体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更新,对其所承载、表现、反映的内容也是一次革命。从古至今,文学载体的变迁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口头文学

人类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条件简陋,文学的表现形式多为口头传播,如神话、故事、传说、歌谣等。《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优秀诗歌作品三百零五篇。其中《风》一百六十篇,便是各地民歌,百姓大众口耳相传,后由朝廷采诗官收集整理,流传至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等,最早都是通过说唱、歌咏、口述的形式创作、流传。

二、自然材质与人工制品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文字出现了,相关内容刻录、书写在自然材料或人工制品上。龟甲、兽骨、玉石、毛皮、树叶等成为首选,青铜、竹简、木牍、布帛等加工材料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文学由无形的口头创作、传播发展至可视、可触的物质传承。

三、纸张与印刷

纸张与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字的书写、复制、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纸张制作由手工到机械,质量不断提高,具有了光、薄、轻、韧等多重品质;印刷由手工摹写到雕版刻制、活字排版、机械印刷。无论是报刊还是书籍,印刷的速度越来越快,制作越来越精美,纸张与印刷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广播、影视作品也出现了,不仅可读,而且可视、可听、可感。这一载体可视为报刊、书籍的附着物或衍生品。

四、电子与网络

电子与网络的出现,几乎改变了前此所有文字、文学的格局。最早是电子文档的出现,将报刊、书籍、青铜器、龟甲兽骨等以前所有载体的图片、文字加以转换、存储。然后是互联网的革新,这一传播形式催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学——网络文学。以前的文学从不以载体命名,比如我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什么龟甲文学、青铜文学、金石文学、竹简文学、报刊文学、书籍文学等,而网络文学却以载体而命名,也算得上一个有趣的“景观”。

据此,我们可将几千年来文学载体的演变历程简要概括为三个环节——从无形的口头叙说,到有形的物质书写,再到虚拟的无形的网络传播。

文学作品离不开两大要素:创作主体与受众群体(读者或听众、观众),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纽带便是载体。也就是说,文学载体及其变化,对创作主体与受众群体势必产生较大影响。

口头文学的作者大多来自民间,创作源头一或多人,受众为听众或观众,因此,口头文学的传播具有在场性。在传播过程之中,说唱人、讲述者也会参与到创作中来,或更正舛错、弥补缺憾,或添枝加叶,出现新的人物、故事与场景,或根据不同的习俗、欣赏口味加以改写,使之变得更加完善,以适应不同的受众群体。因此,口头文学属集体创作,作者多为无名氏。

以自然材质、人工制品为载体的文学,除作者外,一般还有專业的雕刻者、书写者。因交通运输受限,读者或是当事人,或与作者关系密切。作者对是否署名不太重视,看得出,这一时期的作品缺少版权意识。或者说,刻在龟甲、兽骨、玉石、青铜之上的文学作品,保存时间长,保真度高,大多具有唯一性,也不存在版权之争。如果说口头文学具有流动性,每一次口口相传,语言、内容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变化与“失真”,而雕刻、书写在自然材质、人工制品上的作品,文字是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凝固性,哪怕复制、摹写也少有变易。

我们指称的传统文学,即以纸张、印刷为载体的文学。传统文学对作者的内在素质、人文修养、写作技巧等要求甚高。作者创作时,书写工具有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水性笔等,古人使用毛笔时,不仅磨墨耗时,还会受地域环境、季节气候的影响。作者之外,进入编辑和印刷等批量复制的流程之前,有的还需誊抄者、打字员等。作者除本名外,一般还有笔名,有时甚至不止一个,如众所周知的著名作家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便是笔名。传统文学以纸张、印刷为载体,通过报纸、刊物、书籍、有声读物、视频等形式传播,有着固定的流通渠道与阅读群体,市场虽小,但比较稳定。作者不仅有了版权意识,且日渐加强。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网络文学出现了。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准入门槛较低,稍具文学功力者便可鼓噪上阵,但要得到读者认可扬名立万也颇为不易。网络写手或网络作家以八○零后、九○后的年轻人为主,○○后也开始崭露头角了。他们虽然依托网络文学平台,但多属单打独干。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不少网络文学作者集创作、编辑、发表于一身。网络文学作者不用本名,身份虚拟,皆以网名纵横“江湖”,如血红、阿菩、晴了、管平潮、不等跳舞、静夜寄思、匪我思存、小刀锋利、梦入洪荒、我吃西红柿……字数二字、三字到四字、五字等不等。

网络载体之前,作家、作品与读者相遇,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如听一场说书,观看一场演出,参观某座博物馆,拜访一位民间文学家,旅游时见到一块石碑或一面壁刻,购买或借阅一本书籍等,其间充满了偶然与缘分。网络文学则不然,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网络的在场、在线使得读者可随时随地点击阅读。无限的虚拟与开放,使得读者与文本相遇,不仅易如反掌,还可与作者邂逅互动。网络作家呈现给读者的多为半成品,每天不停地写啊写,不断地更新页面与内容,直到数月或一年半载精彩“收官”,一部作品才算“大功告成”。在文学网站或文学论坛,作者与读者互动密切,留言与回复有时比正文还长,还建有文友群、读者群之类的QQ群、微信群。读者表现出的好恶及审美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网络作者的下一步创作,他们不仅及时修改调整,甚至改变创作方向、人物设置、故事情节、结构内容等,与以前的构思大相径庭。有时,读者不仅与作品人物同悲同喜,还参与到创作中来,他们“出谋献策”,建议作者怎么改怎么写,而不少网络作家还真的就“从善如流”地“听”进去了,根据读者需求便宜行事。

而这一切,在传统文学与印刷时代,简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作者与读者之间可谓“一抹黑”,相遇偶然,关系间接,信息不对称,反馈周期长。读者见到的都是“成品”,有何意见、建议,只有通过读者来信或文学评论得以反馈,留待再版时作者修订。于是,过去便有某某作家收到几百封、上千封或几麻袋读者来信之类的美谈。

表面看来,载体变迁只是形式的变化。“内容决定形式”的观念曾经盛行一时,依此而论,文学作品的内容决定一切,载体变迁对文学本身影响不大。实则不然,每一次载体变化,对文学本体有着实质性的改观,文学因此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与美感。当然,载体制约乃至影响、改变文学这一现象,我们应放在几千年来社会、时代不断发展变化这一背景下加以考量。

口头文学长期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有着较大的随意性,但在流传过程中,文本会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大家认可的版本。尽管如此,因传播的不稳定性,哪怕定型的版本也难以达到准确、固化的程度。口头文学的容量可长可短,当以传诵为要,讲究音韵之美。篇幅较短的口头文学,人人都是传播者;而较长的神话、故事、传说,特别是那些史诗性作品,则有专门的讲述人与传播者。

以自然材质、人工制品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容量有限,传输不易,对作品的要求甚严,必须高度浓缩、简明扼要,又不失却文字的音韵美感与内容的丰富深刻。比如《论语》字数一万一千七百零五个,《老子》字数五千二百八十四个,但其所承载的内容何止千万!于是,文言与口语的分野渐次形成。“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这一民间歇后语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孔子所处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载体的状况: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玉石、毛皮、竹简、木牍之上,搬运起来既多且重,当然得“车载斗量”啦!

纸张和印刷技术的出现,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次伟大的突破,由此而形成的传统文学,也经历了由手工抄写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铅字印刷、电脑排版的变化与革新。与口头文学相比,传统文学“白纸黑字”,达到了精准化的程度;与以自然材质、人工制品为载体的文学相比容量更大,体积更小,重量更輕,但内容更丰富,传播更便捷。当然,传统文学从创作到出版、发行,也受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运输、储藏、保管、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传统文学强调不断锤炼,“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典文学中的诗、词、赋特别讲究对仗、韵律、铺排、意境、画面、含蓄、凝练、典雅,哪怕游记、散文也朗朗上口。传统文学多与现实同步,具有一定的穿透力、本质性与预见性。

尽管容量增加了,但书面文字与口头语言,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得以统一。随着西方文学的大量翻译引进,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近现代文学,成熟的作家一般都能熟练地掌握三种语言:文言文、白话文、翻译语言——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时态性、逻辑性等对汉语是一种难得的丰富与补充。三种语言的灵活运用,形成丰富典雅、晓畅通透的古今中外融汇之美。语言的掌握与运用,是传统文学作家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网络的传播速度是以往任何载体无法比拟的,所谓“地球村”,因网络的快速便捷成为现实。网络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上传至互联网,几秒钟就可与读者相遇,用“神速”二字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快速是网络文学的三大特征之一,另外两个特征是虚拟与海量。

网络虚拟进入大数据时代,通过云端应用,作品的容量从理论上说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创作字数常以海量计算,动不动就是几十万、数百万、上千万,正所谓“古人惜墨如金,今人洋洋洒洒”。

网络文学的特性决定了创作主体、受众群体及内容表达。

网络写手多为年轻人,属于吃“青春饭”的一类,一旦进入状态,就得不停地写,不断更新,每天字数少者数千,多则逾万。网络文学自然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体裁,但风靡网络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读者以学生、农民工、年轻白领居多。他们阅读网络小说,只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对文字要求不高,追求的是故事情节,属一次性消费。网络小说是一种快餐文化,可用三个字予以概括:轻、玄、虚。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玄幻、穿越之类的网络小说大行其道。

因此,我们衡量、评价网络文学的优劣,其标准、要求与传统文学应有意识地区别开来。即使传统文学,也有主流与支流(潜流)、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分,也随时代不断变化。如十九世纪俄罗斯、法国、英国的传统文学,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流,讲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入二十世纪,苏联的传统文学则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以苏联为师,文学也不例外,强调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

人类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后现代文明等发展阶段,互联网属于后现代文明产物。后现代文明不以丰富、深邃、意义为旨归,多元性、平面化、消解意义、消遣休闲是其主要特征。与之相对应的网络小说便以刷屏、速食、泛览的方式流行开来。

网络文学的创作、发表及流通依凭的是互联网,但也有纸质出版、发行的特例。这些印成书籍的网络作品,经过广大读者与专业人员的严格筛选、淘汰,不到网络文学的百分之一,可谓精品中的精品。其成书过程,走的仍是传统文学的流程。

网络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有着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便捷、省钱、耗材少、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传输快、辐射广、易于检索、准确率高、随时可读……年轻人陶醉于网络阅读自不待言,即使那些老年人,也因视力下降、老眼昏花而钟情于网络阅读——他们可根据需要,在视屏上随意调整字号大小。习惯成自然,时间一长,网络阅读的人们会越来越多,纸媒阅读的群体将越来越少。

传统文学出版周期长,一般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快的也要数月,如果考虑到发行、上架、购买等因素,在崇尚“快”与“轻”的当下,传统出版可谓“落伍”矣。而网络文学从创作、编辑到上线、阅读,时间则以月、周、天为计量单位,网络的天然优势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重要性日趋增加。若纯从传播学角度而论,一切文学皆可视为网络文学——文学报刊、书籍一般都有电子版,适合网络阅读。

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肇始于1998年。这年3月22日,蔡智恒(痞子蔡)的长篇言情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台湾成功大学网络文坛开始连载。谁也没有想到,它不仅开启了网络小说之先河,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学——与印刷时代、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网络文学时代。

迄今为止,网络文学已走过二十年历程。二十年光阴,与传统文学的悠久历史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网络文学却如汹涌的浪涛与澎湃的大潮,给文学领域、文学阵地带来的冲击不可限量,造成的影响今日还难以评估定论。尽管如此,有一点则可以肯定,那就是网络将成为未来文学载体的主流。网络不仅改写了文学格局,还将决定未来文学的走向。

网络文学以小说为主,而盛行的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等属于类型小说。这种小说的创作出版,在传统文学一统天下的印刷时代受到一定限制,于是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广阔市场。当整个出版业受到互联网的催化而不得不转型之时,以类型化为特征的网络小说便不胫而走、风靡一时。

短短二十年时间,网络文学涌现出了不少颇有影响的作品,比如标志着网络文学成熟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享有“网络第一书”美誉的《悟空传》,还有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安妮宝贝(庆山)的《七月与安生》,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流潋紫的《甄嬛传》,海宴的《琅琊榜》等,不仅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广泛的社会效应,其艺术价值也可圈可点,堪称网络文学的“经典”之作。

如今,网络文学已成为一种蓬勃兴旺的文化产业,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全球四大文学现象之一,与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美国好莱坞电影相提并论。

鑒于网络文学的浩大声势,文学界也敞开怀抱予以接纳、认可,对网络作者的重视力度日渐增加,比如2017年便有四十六名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不少地方作协换届也将网络作家进入主席团作为一项“指标”。

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文学读者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1月31日发布的《2018年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达三点七八亿,较2016年底增加了四千四百五十五万,占网民总体的百分之四十八点九;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三点四四亿,较2016年底增加了三千九百七十五万,占手机网民的百分之四十五点六。

这对网络文学而言,自然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催生而出的网络文学,免不了泥沙俱下。不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网络文学最令人诟病之处,便是语言不够规范。网络语言无视传统汉语、书面语言的儒雅、美感与范式,对语言、文字缺少敬畏之感,表现得太过随意、散漫。比如有的网络文学作品把汉字、日文、英语字母以及数字、图形、符号等排在一起使用,个别句子有意以病句的形式出现,乱用或不用标点符号,怪字、错字、别字比比皆是……这种情形,多因快速创作、编辑粗糙、校对不严等造成,但也有故意为之的成分。有的作者片面理解“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意制造与众不同的另类效果。所有规则都是人为设置,并非一成不变,传统语言也须推陈出新。如能创造性地加以改变、运用,化腐朽为神奇,当然令人“惊艳”,但若为了吸引眼球而故作惊人之语,对汉语则是一种伤害。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一个最大的短板便是创作题材的失衡,幻想、穿越之类的作品数量过多,现实题材的作品则微乎其微。

有人说,传统文学(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形成二元对立。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它们并非对立成“水火不容”,而是形成一种并存的格局。二者之间,其实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比如网络文学借鉴传统文学的精品意识,可有意识写得“慢”一些,只要认真打磨,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当能得以克服。传统文学在网络文学的冲击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应深刻反思,找出自身的缺憾与不足,与时俱进地加以改进。如传统长篇小说过去以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场面宏阔见长,当下则应减少枝蔓,写得单纯一些;在先进、普及的摄影技术面前,冗长的环境背景描写、琐碎的人物外貌刻画也失去了意义,当以简化、精练为要……

受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平面化等现代文明、后现代文明浪潮席卷,文学不断走向边缘,而传统文学(纯文学)又在网络文学的冲击下日渐失去文学的中心地位。文学边缘化并非意味着文学的终结。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学过于喧嚣,一篇小说发表便能产生轰动效应,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遭受“文革”贬抑、打压后的强势反弹。文学逐渐边缘化,其实是回归本真、回归本体,应视为一次涅槃与重生。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与传统文学比肩而立,也是文学归位的一种努力与表现。网络文学不受时空制约的在场在线,足以说明文学在人类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载体文学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我们需要文学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网络文学的诞生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