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县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18-11-26 11:02陶艳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

陶艳

摘 要 云南地区属于传统高原粳稻生产区,常年致力于推广高产杂交粳稻技术。随着滇型杂交粳稻研究试验的逐渐深入,其高产栽培技术成为主要研究方向。此次研究主要分析介绍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滇型杂交粳稻的发展现状,探究提高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的技术,希望能够全面提升滇型杂交粳稻产量。

关键词 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景谷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1.002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横断无量山西南段,总面积7 550 km2,海拔在600~2 920 m,四季不分明,具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年平均气温在22.1 ℃左右,平均降雨量达到1 245 mm,是个典型的农业县。粳稻是景谷县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品种有滇杂31、滇杂32、滇杂33、滇杂34、云粳20号等,是全县粮食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就需要不断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量。因此,推广应用粳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粳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1 品种选择

在选择粳稻品种时,需要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病虫害情况、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粳稻的栽培技术等多项影响因素。粳稻品种的选择需要经过严格的审定,通过小面积的种植试验,选择最适宜本地种植的粳稻品种。优质高产的粳稻品种需要具有较强的抗病虫侵害能力、抗倒伏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成穗率和结实率[1]。

2 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提高粳稻产量的核心技术。经过长期的种植经验可以得出,培育壮秧主要是通过施肥技术培育种植土壤,优质的土壤能够确保秧苗的茁壮成长[2]。在培育粳稻秧苗时,可以采用旱地育秧技术,这样能够使秧苗快速生长,避免秧苗出现明显的返青期,并具有较高的有效分蘖率和结实率,较强的抗性,要给旱育秧苗床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2.1 壮秧标准

1)秧苗根部。具有发达的根系,并且比较粗短,没有明显的黑根。2)秧苗。苗粗扁,苗叶常绿,叶片没有明显的披散情况,生长旺盛,群体生长一致,具有较小的个体差异,秧苗具有一定的弹性;秧龄生长期到1个月时,出现超过3个分蘖,且该时期的秧叶颜色呈现深绿,并且具有较少的枯黄叶,没有病虫害侵袭情况。

2.2 播种

1)种子。秧苗种子需要经过严格的审定,通过小面积的种植试验选择最适宜本地种植的粳稻品种。优质高产的粳稻品种需要具有较强的抗病虫侵害能力、抗倒伏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成穗率和结实率。

2)苗床。在选择秧苗床时,要选择地势较为平坦,背风向阳,土壤肥力比较丰富的熟旱地。提早精细整地,做到土壤细碎无大土块,按1.5~1.6 m理墒,沟深30 cm,厢高15 cm;按每667 m2苗床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 500~2 000 kg、普钙50 kg、钾肥5~8 kg作底肥,提前20 d左右将农家肥与普钙需充分混合堆沤发酵,施肥时与土壤充分混合后平整墒面等待播种[3]。

3)浸种催芽。将种子晾晒2 d之后开始浸种,用3%的多菌灵药液中将种子浸泡12 h,浸泡结束之后要将种子淘洗,等淘洗水清澈之后再浸种3 d,需要注意每天将种子淘洗3次左右[4]。浸泡结束之后将种子进行预热处理,温度控制在55 ℃左右,预热结束之后将种子用湿麻袋包裹保温,此时温度控制在32 ℃左右,静置24 h之后可以催出稻芽。

4)播种。在播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影响,当温度稳定在10 ℃以上时就可以开始播种,景谷县一般是在2月上旬播种。在播种时需要注意稻种的分布情况,要扣种稀播,稀密均匀,将每667 m2秧田的播种量控制在20 kg。播种后搭棚盖膜,保温保湿,避免由于温度过高或过低出现烂芽情况,降低粳稻的产量。

5)苗床管理。①除草。在粳稻播种结束后,当苗床出现杂草要及时除草,除草采用人工轻轻拔除杂草,防止伤及秧苗。②水肥管理。播种到2叶期保持苗床土湿润,2叶期后要控水降湿防病。当苗床出现土干发白或早、晚秧苗叶尖无水珠或秧苗开始卷叶时,应在早、晚揭膜灌水,遇高温天气中午揭膜通风降温防止高温烧苗。在2叶期每667 m2施5 kg尿素作断奶肥,促进生长健壮;在4叶期每667 m2施7~8 kg尿素、2~3 kg钾肥促进分蘖;在4.5~5叶期进行炼苗,准备移栽;移栽前3~4 d每667 m2施1.5~2 kg尿素作送嫁肥。

3 移栽

3.1 整平稻田,保证施肥量

在收割粳稻之后,需要对稻田进行翻犁处理,在下一次栽种之前犁耙,对稻田进行整平处理。底肥坚持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栽前结合稻田翻犁,每667 m2施1 500~2 000 kg有机肥,结合耙田每667 m2施40~50 kg普钙、8~10 kg钾肥作底肥。

3.2 尽早栽种秧苗

尽早栽种旱育秧,选择小秧苗进行栽种,秧龄40~45 d,秧苗长至5叶期为最适宜移栽期。如果选择较大秧苗,由于其具有发达的根系,在起苗时容易损傷根系。

3.3 适度密植

在移栽秧苗时需要参考稻田的肥力,并且要根据秧苗的分蘖情况,每从适宜栽带蘖秧苗五六苗。

1)双行条栽。在采用此种植方式时,需要将大行控制在33 cm,小行控制在16 cm,株距控制在16 cm。相比常规移栽,双行条栽能够有效提高粳稻的产量。

2)厢式条栽。按照166 cm的宽度开厢,将沟深控制在33 cm,每厢栽种秧苗6行,株距控制在16 cm,对比常规移栽,厢式条栽能够有效提高粳稻的产量。

3)抛秧。每667 m2抛种粳稻秧苗1.8万苗,需要注意稀密均匀的抛秧方式,对比常规移栽,抛秧能够有效提高粳稻的产量。

4 田间管理

4.1 追肥

每667 m2苗床施12 kg尿素、17 kg过磷酸钙、3.5 kg钾肥、1.5 kg硫酸锌作为追肥,在秧苗移栽8 d之后追施提苗肥,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秧苗的分蘖,此时的追肥量达到总追肥量的33%左右[5];在秧苗的孕穗期对其追施攻粒肥,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粳稻的结实率,并且确保粳稻籽粒饱满。

4.2 合理灌水

为了使粳稻的根系发育良好,增强吸收能力,就必须严格控制水量的供给,注重增氧通气,增强根系的活力。在秧苗返青期应当对其进行深水灌溉,这样有利于秧苗的返青;在秧苗的孕穗期,始穗期以及齐穗期有对其进行浅水灌溉,秧苗的生长期间要保持足够的湿润度。

在秧苗的分蘖期要浅水灌溉,这样有利于促进秧苗分蘖,在秧苗的分蘖后期应控制分蘖情况,避免出现较多的无效分蘖,增加苗床的通透性,有利于粳稻的生长。

5 病虫害防治

5.1 病虫害的主要类型

景谷县粳稻的主要病害有稻曲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的虫害有黏虫、稻飞虱等。

5.2 防治对策

在粳稻的病虫害防治方面,需要选用抗病虫侵害的粳稻品种,对已经出现病虫害的植株应及时清除,有效降低到田的病虫害数量,在收割粳稻之后应当对稻田进行及時翻犁,及时清除田边杂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在清除稻田的病虫害时,在粳稻的生长期间对其进行化学药物防治,但需要注意使用的化学药物要具有高效,低毒以及无残留等特点。对稻田喷洒农药之后,5 d之内要使田间的水层控制在4.5 cm左右。

在播种或移栽秧苗之前,需要用2.8 kg左右3%呋喃丹颗粒剂拌细土13 kg撒施于所有的稻田;在秧苗移栽时,需要用45 kg左右90%敌百虫晶体兑1 000 mL水将秧苗浸泡10 min;在大田期用50%的杀螟松乳油防治水稻螟虫。

6 结语

要提高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需要从粳稻品种、培育壮秧、秧苗移栽、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滇型杂交粳稻的结实率,进一步增加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

参考文献:

[1] 侯思名,刘凌云,岑晓江,等.9个滇型杂交粳稻新品系农艺性状及外观品质分析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6,3(18):87-91,107.

[2] 李振杰.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5218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7,4(21):56.

[3] 陈培峰,韩立宇,顾俊荣,等.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粳稻颖花形成及籽粒充实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7,8(10):1604-1611.

[4] 字秋艳,郑玉珍,朱高倩,等.滇型杂交粳稻保持系感光感温性及农艺性状变化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5,12(25):60-62,261.

[5] 胡忠孝,田妍,徐秋生.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分析[J].杂交水稻,2016,2(16):1-8.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
高原无公害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浅议脱毒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
浅析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施肥管理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中早3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