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效率的五个关注点

2018-11-26 11:50陈悦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计算公式梯形小数

陈悦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然而,有些数学课堂虽然呈现了热闹的教学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关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

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自成功的教学实践。反过来,如果数学教师不注重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其教学实践,怎么能设计出一堂好课?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反复学习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高度重视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运用。首先,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次,数学课堂不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再创造”过程。数学课堂上,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关注开放式环境的创造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十分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为了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有位骨干教师在上课前就布置了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预习教材上的知识。在课堂导入以后,教师提问:“每一辆自行车有2个轮子,每一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每一辆小汽车有4个轮子。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接下来,我将请部分同学上讲台展示各个小组学习的成果。”于是,有学生举手说:“3辆小汽车和4辆自行车,一共有几个轮子?”问题一提出,其他学生就纷纷报出自己的计算式子和答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出题的学生当小老师,分析解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开放式的课堂中,教师只需扮演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鼓励学生交流和沟通,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关注生活化情境的构建

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有效。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可设计在商店购买商品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通过购买商品认识“元、角、分”。在学生分别进入角色后,教师提问:“购买5本练习本,一本练习本10角钱,一共需付多少钱?”有的学生说5元,有的学生说50角。教师就组织讨论: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哪一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景,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学得轻松,学习兴趣自然地得到激发,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都能提高。

四、关注核心化问题的把握

把握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对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然后进行针对性设计,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例如,教学“多边形面积”时,通过分析教学中的关键,可确定核心问题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例,我们可以抓住下列问题串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一问:如果对上面的梯形进行分割,可以将梯形分割成哪些图形?二问:利用分割之后的梯形可以组成哪些图形?三问:组成的图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四问:如何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于是,在问题串的指引下,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然后,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通过对梯形进行分割、组合、移动,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快速掌握了新知,达成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只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只要真正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还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数学综合能力也同样得到良好发展。

五、关注探究性活动的内涵

数学探究活动很容易做到热热闹闹,但稍一不注意,就能流于形式,忽略了探究活动的魅力在于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脑去想,用双手去做,用嘴巴去说,真正地感受数学课的魅力。首先,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多问“为什么”。例如,教学“小数乘小数”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计算“0.2x0.6”。学生说,根据乘法口诀就可以了。教师问:那我们能不能以这个为线索想想别的计算办法。于是学生说:先将0.6扩大10倍,变成6,再将0. 2扩大10倍,变成2,就有6x2了。教师追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学生大声说:刚才这个过程扩大了100倍,所以结果要缩小到百分之一,结果为0.12。在这个案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总结能力。其次,探究活动要进行经验总结。教师应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辨析知识间的异同,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研究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本很厚的笔记本,还有一些单张的A4纸。教师问:既然有了整数,为什么还要发明小数?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因为有用!教师问:有什么用呢?可以举个例子吗?看看能不能借助老师的学具(就是厚厚的笔记本和一些单张的A4纸)经过启发诱导,大家说:知道了,一张纸很薄,即使是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如l毫米)去测量,也无法量出,还需要将最小单位毫米继续细分,才能准确且方便地表述出测量的结果,于是分数就产生了,还可以将其表示为小数0.1、0.01、0.00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联系以及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厘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由点、线、片、网逐步推进,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学会专业性地研究数学问题。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计算公式梯形小数
玩转梯形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梯形达人
2019离职补偿金计算公式一览表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