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教学实践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为例

2018-11-28 02:18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孙佳梅
新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导图学科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孙佳梅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多视角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式,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扭转传统教育的弊端,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而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将主题词与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将内容的层次感体现出来。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以形成知识体系,对于构建历史整体框架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学科教育而言,我们面对的是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要解决的也是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能将这些问题落在实处的只有历史教师。

在过去的很长一款时间里,教师都作为了课堂的主体,成为了课程的操作者和控制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成为了教师“教”的傀儡。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逐步向课堂的指导者、实施者和开发者转变。历史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既要掌握历史学科的专业教育方法,也要创新历史学科的教育理念。使历史课堂包含生动的“情感”,“思维”的扩展和“理性”的光辉。

那么,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很好地构建思维导图,并在构建的同时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我就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为例,做一阐述:

一、思维导图培育历史解释的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把握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脉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教学的重难点给予一定的重视,就能使课堂的教学达到最优化的层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思维导图:

很明显,上述的思维导图有很明显的错误,割裂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联系性,没有突出他们的逻辑关系,只是将小标题分别进行了总结。

在本课中,我会以“一本杂志反映一个时代”为主线,对这部分史实进行提炼,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融入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之中来讲,更容易突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把握内容的地位所在。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所以,整体把握新文化运动的逻辑性十分重要。历史学科的学习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即背景与条件、过程与内容、意义与影响。这三者之间虽然是平行关系,但是他们的内部又构成了一定的逻辑性。只有明确他们三者之间相互的作用,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本课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上承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继续,同时它又下启五四运动,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广泛的思想启蒙与动员工作。在当时,袁世凯成功复辟帝制,人民依然生活在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百姓依旧是愚昧和迷信的,三纲五常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中依然根深蒂固,这与当时世界发展自由平等的潮流格格不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就迫在眉睫。然而从历史角度考虑,最重要的还是新文化运动所蕴含的意义。首先,从进步性来分析,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还为五四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这使得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受到了民主科学的影响,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来挽救我们的国家。其次,从局限性来考虑,对于当时中国的现实而言,这些“新”思想的提出并没有广泛传播到大多数百姓中去,仅仅局限于少数的知识分子之中;而且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在瓜分中国,这些知识分子没有意识到反帝的重要性;并且由于一些人的极端,使全盘西化的局面出现。

在教师和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所做的任务就是明确逻辑性,以便更好地加强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能力。这对于历史知识体系的梳理及构建,对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培育时空观念的能力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将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影响等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可以通过以时间为线索的思维导图模式来完成。示例如下:

历史事件的发展就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课中,必须要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放到历史时空中来看待,将前后发生的动态事件进行分析。教师要有很强烈的时间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时空观念,并将这一思想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利用时间的顺序,选取适当的历史史实,发挥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凸显历史发展的主线。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才可以探究历史事件蕴含的深层内涵及意义。

《新青年》在1915年开始创办,它的背景自然和之前的辛亥革命分不开。从1915年开始到后来1918年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中间的时间段就成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1918年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为后来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只有放在时空中才可以得以发展延续。

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由于历史事件的抽象性,单纯用语言文字教学可能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下降,而思维导图能够更加直观地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改变之前记忆混乱、记忆不清的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有效性。

上述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依据思维逻辑要求,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划分成“背景与条件组”“过程组”“内容组”“进步意义组”和“局限性影响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完全可以做好价值引领的工作。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史料,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自主性学习了解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思想解放的认识。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进步史观的正面视角来看待。这体现的便是教师与学生、史料撰写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引发的争鸣、探讨便是价值协商、价值争鸣的过程,当然更是新的价值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唯物史观素养提升和进一步培育的过程。

思维导图与传统的文字性教学相比,属于更具直观特点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主要体现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逻辑性和空间性特征。这样就使得一些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非常明确,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概括性的图表,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但它又需要逐步将思维导图细节化,用细节内容来填补框架,容易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使历史线索更加明晰。如果引用得当,既可以使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历史知识,挖掘他们的历史储备,又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评价来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这样就可以对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了巩固记忆,促使学生更为主动深入地探讨新的问题。第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是从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关系来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就体现了逻辑思维能力。不管在一节课、单元课或者复习总结课上,都能看到思维导图的身影。毋容置疑,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历史学科学习的一种必备手段。第三,思维导图有助于明确学习动机,感知历史。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思维导图远比纯粹的说教有很大的优越性。

但与此同时,思维导图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比如:对思维导图研究的深度有限,认识不足。思维导图模式试验的效果也还不明显,操作不太熟练。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要扩展延伸。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使之对思维导图模式有深刻的理解,而后准确无误的用思维导图去驾驭历史课堂,把握历史教学的教育思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为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做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改革也将越来越重要,教学模式也将会越来越丰富,这样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必然也会相应地提高。思维导图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模式,也必将对未来的教学实践活动起一定的作用。虽然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还有待研究,但它的价值是极为重要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为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还需要更多的历史教师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这不仅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掌握夯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的同时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术研究,还要求历史教师从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进行创新改革。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实践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将我们历史人的史学素养融入到教育上,用更加恰当的方式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为我们的教育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导图学科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超学科”来啦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