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资源为纽带 让学生与水墨更贴近
——例谈《门窗墙》一课教学

2018-11-30 09:44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文昌校区郭学丽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墨法水墨画门窗

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文昌校区 郭学丽

水墨画是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族艺术,作为中国的少年儿童应该从小就接触、了解并传承这一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这对于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日常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由于水彩笔、油画棒等工具拥有色彩鲜艳、方便快捷、操作简单等优势而备受学生青睐,一些地区水墨画教学因为软硬件条件的局限,缺乏专职教师,再加上儿童手腕发育尚未成熟等诸多因素,所以就出现了水墨画与学生的距离比较遥远的现象,甚至还出现学到水墨画这个单元就跳过的个别现象。因此,学生对水墨画的了解就特别的少,一些基础知识可能都没听说过。学生不知道墨分五色,不知道不同的毛笔有何功用,不知道水墨怎么把握,不知道生宣熟宣的不一样特性,不懂得体会水墨画独特韵味……

《门窗墙》是苏少版美术教材中的一课。具有水墨韵味的扬州老城的门窗墙,既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身边事物,又是水墨课堂表现的绝好题材。因此,本文就以《门窗墙》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地方资源,让学生与水墨更贴近。

一、营造地方资源情境,让学生嗅到墨花香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让你吃,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把这15克盐放入一碗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溶入了15克盐的汤全部喝下。水墨对于利用地方资源营造出来的情境而言,就犹如盐溶入汤中才能更好地被吸收。

上课之前,执教教师在教室周围布置了整整一圈用在KT板上喷绘出来的扬州古巷、古门、古窗、古墙装扮出来的场景。当学生一踏进教室,仿佛立即置身于扬州古城的街巷之中。配合大屏幕上播放着的侃侃演唱的MTV《扬州故事》。扬州老城一张张唯美的照片,清新亲切的歌词,悠扬婉转的笛声,立刻引起了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共鸣。“瘦”长的古巷、灰白的古墙、斑驳的古门、威严的把手、潮湿的苔藓、光滑的石井……尤其是坐落在扬州老城区具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称的徽派建筑,白墙青瓦,明朗而素雅,让学生们似乎嗅到了一阵浓郁的墨花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营造出的恰当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接触地方资源事物,让学生看到水墨景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的门窗墙千千万万,执教教师为什么偏偏选择古城扬州古色古香的门窗墙呢?因为扬州建城已有2500年的历史,这里的门窗墙就像一位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的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别有一番神韵。可以说,这些门窗墙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扬州人的成长,都可以成为本节水墨课的绘画题材。

沐浴在晨曦中的古门厚重而安详;树影婆娑的花格木窗吱吱嘎嘎;灰白的古墙斑斑点点;一块块青砖大小统一却又被风蚀得深浅不同;随处可见的照壁古朴神秘;灰色的砖雕做工精致考究;小秦淮河边桃红柳绿;岁月打磨后的石板路异常光滑;被风儿吹动的灯笼、对联似乎在载歌载舞……当这一切变成《门窗墙》课堂里的一帧帧PPT图片、一张张大师的水墨作品、一幅幅教师水墨范画、一个个同龄人的水墨小品时,学生和水墨的距离一下子便被这些鲜活的地方资源拉近了。

三、了解地方资源历史,让学生懂得水墨意

本节课讲授窗户的时候,教师首先简单介绍了窗户的发展史,然后特别出示了一组白墙黑砖组成的扬州花窗,宛如清晰稳定的相框。这些花窗造型各异,有葫芦形、蝙蝠形、花瓶形、桃子形。教师质疑:为什么我们扬州园林中黑白相间的花窗有那么多种形状呢?大家猜一猜!师生交流后发现:葫芦形花窗寓意福禄,蝙蝠形花窗寓意福气,花瓶形花窗寓意平安,桃子形花窗寓意长寿……

了解了窗户的发展史,欣赏了寓意深刻、造型各异的花窗,学生纷纷感慨古窗的设计者匠心独运。在创作环节,他们在用水墨勾勒窗户外形时,自然而然地就会考虑到古窗的寓意。点评环节,点评者轻而易举地就能体会到水墨画中不同造型的窗户意趣。所以,当学生对某个地方资源的历史有所了解后,他们与水墨的距离再一次缩小,变得亲近起来。

四、聚焦地方资源特色,让学生习得水墨技

扬州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有闻名于世的“天下第一窗”。这些花窗被连续排列,沿墙组成连绵不绝的花窗带,它们或者与园中不同景区的景色相互映衬, 颇似悬挂于墙上的一幅幅图画,相得益彰,被称之为借景;或者景物通过窗心花格时滤掉了细节,变得含混朦胧,如同电视摄像中的马赛克效果,我们称之为漏景。

不管是借景还是漏景,在画面中呈现的都是窗在前,景在后的若隐若现、含蓄雅致的效果。那这样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深远浅的效果,用水墨技法怎么表现呢?在教师的一番启发之下,学生很快就会水到渠成地想到“破墨法”。这时,教师再来现场示范,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破墨法,破墨法有哪几种,为什么画面中表现这样的花窗需要用破墨法。

学生在运用破墨法表现花窗的过程显得很有创意。有的学生表现景色用淡墨,表现古窗用浓墨,形成“浓破淡”的效果;有的学生表现景色中的枝干用墨来表现,花卉树叶用色来表现,形成“色破墨”的效果……

新课标中指出:“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到美术独特的价值。”“天下第一窗”是扬州地方资源中非常有特色的景致,学生在聚焦青苍浑穆的花窗时,在赏析、交流、创作中轻松地习得了“破墨法”的技能。这样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方式,比教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的枯燥的教学要生动有趣得多,比为了学破墨法而学破墨法的枯燥教学要有情趣得多。

五、综合展示地方资源,让学生体会水墨情

本节课展评形式多样,但都体现了扬州的地方特色。除了教室布置的门窗墙场景外,黑板上、画架上满是学生个性十足的门窗墙水墨画作品。班上一位婀娜多姿的小姑娘手持红灯笼和杨柳枝,伴随着《烟花三月》的柔美音乐,在画架间轻歌曼舞。她穿梭于道具古墙或古门中间,从氤氲的水墨气息中缓缓走来。红红的灯笼仿佛将古色古香的古巷老街照得灯火通明,翠绿的杨柳似乎将古城扬州的运河、瘦西湖、小秦淮河等清雅的水韵带进了水墨课堂。

新课标中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美术学习各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置身其中,透过幽幽的墨香,闻到了一幅幅水墨丹青那浓浓的独特的家乡气韵。在综合性美术学习活动中,2500年的扬州古门古窗古墙散发出的古香和墨花香糅合在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水墨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地方资源让学生和水墨水乳交融,零距离契合在一起。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水墨与学生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地方资源拉近水墨与学生的距离,其实就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和学生“套近乎”,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将这些事物转化成美术课堂上水墨表现的题材或元素,在一系列的美术表现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家乡的热爱。它作为一座桥梁,既促进了学生对地方资源的了解,又让他们在美术课堂轻松地习得水墨技艺,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拉近学生与水墨距离的策略还有很多,还有待于我们在日后的课堂内外继续摸索、探析。♪

猜你喜欢
墨法水墨画门窗
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
水墨画作品
自由的畅想与表达——读杨辰小朋友的水墨画
韩潮水墨画作品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倒贴钱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