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趣”蛙声一片
——例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回声》教学课例

2018-11-30 09:44江西南昌市珠市学校钱伟敏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刘老师生字青蛙

江西南昌市珠市学校 钱伟敏

《回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它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呈现开来。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与妈妈之间展开的有趣对话,生动活泼地说明了何为回声以及回声产生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介绍了回声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课文的语言亦十分优美,颇有趣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让课堂有趣、有效、有“回声”,使学习真正发生?南昌市站前路小学刘余老师的《回声》一课,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她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的故事情境,让小青蛙这一角色贯穿始终,引导学生们随着小青蛙一道识记生字、感知内容、品读情境,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识字习文,课堂充满了“情趣味”;同时,刘老师创设了“童本”课堂,她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以儿童视角观察课堂,所有的指导和策略都直接指向支持儿童的自主学习,让儿童在课堂上“发声”!

一、剧场化情境,散课堂“引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一个好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在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确,虚拟化的故事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切入到学习的角色中,刘老师正是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剧场化”情境中,互动多多,情趣满满,给了儿童一个可观、可闻、可触、可与之对话的多彩世界!

课堂片段一

师:(点击课件跳出小青蛙动态图)看,小青蛙迫不及待要和大家打招呼了。听,它正“呱呱”地叫呢!我们来学着小青蛙的叫声和它打打招呼吧!

(课件出示荷叶图案上带有音节的词语:呱呱、返回、碰到一圈圈波纹、哩)

师:可爱的小青蛙很想去桥洞底下看看,只有读准了荷叶上的字词,它才能顺利地跳过去,你们能帮帮它吗?

(生先自由读词,老师指名小老师带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开火车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词)

师小结:小青蛙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它高兴地向前跳去。

刘老师巧妙依托教材,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妙趣横生的识字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学习当中。“听,它正‘呱呱'地叫呢!”一句招呼,让学生们即刻进入到故事情境中,于是,读词“呱呱”就变成了和青蛙初次见面时亲切友好的打招呼,学生们似乎也化身为一只只小青蛙,欢跃着享受识字的乐趣。刘老师再次代小青蛙求助同学们:“只有读准了荷叶上的字词,它才能顺利地跳过去,你们能帮帮它吗?”学新词变成了闯关大冒险,多有意思!

课堂片段二

师:(课件出示桥洞图案,桥体身上有本课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小青蛙把我们带到了桥洞前,桥身上这些生字,还认得吗?(打乱顺序相机指名读)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学生汇报识记方法: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等识字方法。

课堂片段三

教师拓展“碰”字的字理识字的方法。

师:好朋友都找到了,生字也记住了,小青蛙高兴得“呱呱呱”叫了起来,还把我们带到了小河边。瞧!小河上有座石桥,水里还有它的倒影呢!(点击课件出示田字格中“倒、影”两个字)

师:“倒、影”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小青蛙要考考大家,谁来说说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要写好这两个字,我们要注意什么?

师小结: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就能帮助我们把字写得更漂亮!

“循着小青蛙的步伐,来到桥洞前,识记桥洞上的生字,来到小河边,观倒影、知倒影、写倒影。”“小青蛙把我们带到桥洞前,桥身上的这些生字,还认得吗?”“小青蛙要考考大家。”轻巧的几句话,让本来最容易陷入枯燥的识字写字教学,变身为一场有意思的答题竞赛。

刘老师的独到之处正是将儿童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用充满情趣的语言让课堂变身情境剧场。这些情境的呈现,不是独立的、支离的、短暂的,而是创设了一个完整的剧场化情境,迅速激活了儿童的思维、想象、记忆等一系列的智力活动,让学生“一秒入戏”,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通观全课,刘老师用一场森林音乐会,聚焦声音;两声“呱呱”蛙叫,趣味读词;三个场景递进,扎实字词;“肆”意舒展四肢,唱一首“呱呱”的青蛙之歌,入情入境。刘老师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营造出语文学习的“全息剧场”,将一个个生字,一个个词语,一个个问题都融入其中,让学生能够迅速移情入文,进入思考的状态。学生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这便是刘老师课堂中的巨大“引力”。

二、以儿童视角,蓄课堂“内生力”

“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仔细剖析儿童的语文学习心理,分析儿童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动机,分析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寻找到培养儿童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确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而刘老师在教学中,从儿童的需求出发,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规律,采取各种有效策略,环绕起一个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整体感知、游戏精神、诗性智慧为外核的“3D立体课堂”,促发儿童的学习“内生力”。

1.“城阴小蛙正逸乐”,游之乐之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什么?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儿童就是与生俱来的“游戏者”,游戏,伴随了儿童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也融汇并勾画了儿童精神发展的螺旋轨迹。“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刘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融入了游戏精神,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课堂片段四

师:呱呱呱,小青蛙来啦!(师戴上青蛙头饰)来和大家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它的朋友就藏在你们的抽屉里,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荷叶片,打开看看,里面藏着什么字?看好了吗?等会儿老师说到一个字的读音,如果在你的手上,就请把它举起来大声读给同学们听,读对了表扬,读错了纠正,游戏开始啦!

师生做游戏。

刘老师让小青蛙一跃而入,和学生们玩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且将故事情境真实化,将生字藏于荷叶中,让学生们经历“看(认识生字)—辨(分辨读音)—读(大声读字)—判(判断是否正确)”的识字过程,趣意浓浓,将识字目标稳稳落实。

但这节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游戏精神又远不止于此,游戏精神是自由精神,生本精神,一种基于尊重与规则的自由。可以看到,在刘老师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是游戏的主人,都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舒展身心,全情投入,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身体欢悦的感觉,更有内心对学习内容的认同与超越感。

2.“一痕淡月映蛙鸣”,智也慧也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灵动的思维,有浪漫的想象力,有审美的自觉,这便是儿童独有的“诗性智慧”。诗性智慧,不仅是儿童的天性和特质,更是儿童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和内在动因。发展学生诗性智慧,是培养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堂片段五

教师拓展“碰”字的字理识字的方法。

师:最早的“碰”就像一幅画似的,看,这个“碰”像什么?左边像山崖下有块石头,右边像两个人,并排合在一起,小篆的“碰”字就是“两物相撞或相触”,后来,就变成了现在的“碰”字了。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诗意的文字,它凝聚着先人的灵气、悟性和智慧。而儿童生来就倾向于“诗性”逻辑化的教学策略,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形象直观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且儿童具有泛灵的心理,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都是自己的同类,赋万物以生命。在教学中,刘老师就巧妙地抓住了这两处诗性的重合,将单一的生字幻化成有情景的画面,触发学生的这部分诗性智慧,唤醒学生的灵动思维,激起他们的浪漫想象,让学生赋予横、竖、撇、捺、点以生命信息,使原本的构字偏旁和部首都充满着浪漫色彩,舒展着诗性智慧的枝蔓。

在刘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展开,或是教学语言的琢磨,都充分顺应了学生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以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攀向言语的创生之境,指向现实,更指向未来。

三、双轨式行进,聚课堂“向心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4~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入学儿童正处于这一关键期内,语言发展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在这一时期对儿童的语言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加强刺激,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儿童语言发展的潜能。但目前在进行低年段语文教学时,教师们常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失。而刘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就为学生铺设了一条双轨式车道,即识字教学与发展语言双线并进,在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理解力与听记力。双轨并进,指向学生的发展最大值。

课堂片段六

师:(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什么像大月亮呢?哪位同学上台来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谁来读一读?(引导学生读好长句的停顿)

师指名读后再齐读。(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师:谁能借助老师的提示把你看到的美景说出来?(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的填空格式)这么美的句子就让我们牢牢记住,看着图画背一背吧!

课件点击音乐,学生配乐看图背诵。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呀,还有许多这样的想象。(课件出示图片)

岸边有___,一阵风吹来,___,好像___。

(引导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

在刘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识字教学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角”,而是与语言能力训练平分秋色。在语言能力训练方面,刘老师力求以有道之术,化无痕之境。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学生积极建构的过程,不是由教师把语言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就能自然形成相应的语言能力。刘老师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识字写字之后,她借“倒影”再度回到语言文字,由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逐绿铺陈,关注句式,从“什么好像一个大月亮”,到读顺熟背,最后迁移想象,归于“说一说”,学生既习得了语言,积累了句子,又在想象与自由的表达中自然地明白“ ___好像___”这一句式的运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语感的形成。

教育的最佳境界是适合,是无痕,而非强加。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还用音乐、图画唤起学生的想象与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如同进入文本之境,看恍若圆月的倒影石桥,看岸边的花舞草动,思无域,育无痕。

吴忠豪教授曾说:“如何评价低年段语文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呢?不能仅仅看识字数量,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刘老师的课就较好地落实了这两个目标。双轨并行,都聚向于学生发展这一核心,是具有“向心力”的有效课堂。

这是一节有趣的课,更是一堂有“引力”、有“内生力”、有“向心力”的课。只有这样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向下扎根,植根于语言文字的沃土,同时努力向上生长,展现无限生机。♪

猜你喜欢
刘老师生字青蛙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生字辨识大闯关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生字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