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基于丽水茭白特色优势区的调查

2018-12-01 02:31李晓蕾武子乾宗义湘赵邦宏
长江蔬菜 2018年20期
关键词:茭白丽水市种苗

李晓蕾 武子乾 宗义湘 赵邦宏

柯卫东 男,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推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水生蔬菜行业计划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多项,《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长江蔬菜》编委。长期从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在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新品种选育、微型种苗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有创造性贡献,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生蔬菜学科建设及产业发展。发表论文、论著100余篇(部),制定农业行业标准9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

丽水市地处浙江、福建两省结合部,下辖青田、缙云、云和、庆元、遂昌、景宁、松阳7县和莲都区、龙泉市,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垂直差异显著的山地小气候条件为丽水市茭白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茭白在丽水地区已有2 500多a的栽培历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茭白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较快,科技支撑明显增强,茭白新品种不断涌现,栽培模式不断创新[1],茭白种植面积不断扩展。2017年浙江省茭白种植面积 28 667 hm2,产量约70万t,产值逾27亿元。其中,丽水市的茭白种植面积6 514 hm2,产量 16 万 t,产值5.1亿元,而丽水市缙云县的种植面积达4 067 hm2,产量达10万t,从事茭白产业的农民超过2.5万人,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茭白之乡”称号。

1 丽水茭白产业发展现状

1.1 品种选育及推广取得较大进展,栽培模式多样化

目前,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缙云县农业局等部门积极开展茭白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品种选育工作着眼于茭白的熟性、抗病性、品质,并且加强专用品种 (手剥、加工、耐储)的选育,新品种选育成果在产量、产值效益上均有明显提高,同时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和黑粉菌侵染茭白植株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为茭白育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丽水市双季茭白品种以龙茭2号和浙茭2号为主。高山茭白单季茭白品种以美人茭、金茭1号、丽茭1号为主,一茬2收以单季茭品种美人茭和金茭1号为主[2]。

茭白栽培技术逐步优化,栽培模式丰富多样。例如,在低海拔地区以单季茭白1 a 2茬栽培模式为主,在高海拔地区采用单季茭白高山栽培模式、露地双季茭白栽培模式等(表1)。目前,这些栽培模式已在丽水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

1.2 病虫害防控技术日益成熟,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由于茭白在田间长年连作,病虫害防治极为重要。据初步统计,丽水市常见的茭白病虫害主要有锈病及二化螟、福寿螺、大螟、长绿飞虱等。为保障茭白的高产、稳产和优质,生产上针对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采用以生态调控为主、辅助化学防治的方法:利用昆虫性诱剂诱杀二化螟雌成虫技术、利用诱虫植物诱集二化螟与福寿螺技术、利用特定波长光源诱集二化螟与长绿飞虱技术、利用黄色粘虫板诱集长绿飞虱成虫技术、利用寄生蜂控制二化螟技术、利用茭白轮作(套养)控制病虫害技术、应用环境友好型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应用先进植保器械提高防治效率,以确保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成本低、适应性广和人员安全性高等。同时,当地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积极推广茭白安全生产技术,例如,丽水市农业科学院编制了《丽水茭白主要生产模式和无公害种植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缙云县发布了《缙云山啦牌茭白生产技术规程》等[3]。这些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浙江省茭白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了丽水市茭白产品向优质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1.3 茭农组织化程度提升,产品供应能力增强

丽水优质茭白长期由农民自发零星种植,但现阶段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目前,丽水市政府大力培育新型营销队伍,拓展销售市场,在各乡镇街道成立茭白产销经济合作组织,建立高效稳定的运作机制,让茭农真正参与到合作经济组织中去结成利益共同体,分享流通领域中的利润,促进新兴茭白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当地茭白产业增产增收的能力。种植大户茭白种植面积小则几十亩,多的上千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作形成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大多是集茭白种植、冷库贮藏、销售和新品种研发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型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实现茭白标准化生产、分级包装、统一收购和品牌化销售,在保障了茭农利益的同时,合作社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缙云县昊禾茭白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5月,现有茭白生产基地87.1 hm2,其中在缙云县新建镇拥有茭白基地33.5 hm2(大棚基地20.1 hm2)、在福建有基地53.6 hm2,保鲜冷库5 200 m3。年生产、销售茭白10 000 t,销售额3 000多万元,销往国内十几个大中城市。目前合作社利用不同品种、高中低不同海拔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纬度的地理气候差异搭配种植,从2月中旬到12月初每天都有新鲜茭白上市,同时,利用保鲜冷库已经实现茭白的周年生产和销售。

表1 2017年丽水市主要茭白栽培模式

1.4 规模化生产趋势明显,品牌化发展较快

近年来,丽水市茭白产业正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业化方向迈进。丽水市茭白产地主要分布在缙云县的大洋镇、前路乡、壶镇,景宁县的景宁乡、大漈乡,庆云县的荷地乡、举水乡、领头乡,龙泉市宝溪乡,莲都区碧湖镇等地[2]。其中,缙云县种植面积最大,约4 020 hm2,景宁县种植面积约2 000 hm2,庆元县种植面积约2 680 hm2,各个产地均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并稳定发展。

丽水市茭白产业品牌化发展也较快,茭农们借鉴国内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经验,积极开发当地传统优质品种,注册商标,参加地理标志产品评审,以提高品牌茭白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生产的专业性,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例如,缙云的“山啦”“昊禾”“五羊湾”茭白,庆元的“荷地”“浙绿”茭白,龙泉的“龙泉绿”茭白,景宁的“雪松”茭白等,在浙江省内外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缙云县大洋、前路、壶镇等乡镇的无公害茭白源源不断地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蔬菜市场,日销量达50 t。2017年,缙云五羊湾果蔬合作社茭白产品经丽水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多项严格检测,指标均符合标准,已出口法国,进一步开拓了海外销售市场。

2 丽水市茭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良种覆盖率低,制约了茭白质量发展

丽水市大部分茭白产区缺乏专业的种苗繁育基地,种苗数量不足,且现有不少茭农并没有种苗选育的意识,盲目从外地购买或引进茭秧,无论植株好坏都将一部分留作种苗,而随着栽培年份的增加,品种退化、种苗混杂退化现象将持续加剧。茭白品种退化、良种覆盖率低,直接影响了茭白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2.2 连作生产导致的茭白病虫害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长期连作会导致茭白易感染病虫害,导致二化螟、锈病、胡麻斑病等在茭白上发生严重。在缙云县的茭白种植基地调查发现,单季茭白锈病和胡麻斑病发生率,当连作1~2 a时分别为2.3%、1.2%;连作4~5 a时分别为 16.3%、22.5%;连作 6~10 a时分别高达76.3%、62.5%。而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农户们在使用农药时很少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盲目增加用药量及重复施药,乱用药、乱施肥、乱采收的行为对茭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3 废茎叶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茭白在采收后废弃的茎叶数量很大,其废茎叶粗纤维含量高、适口性差、营养价值低,一般不宜直接用作动物饲料,被茭农废弃在田埂、沟道而烂在田里,成为了田间垃圾,造成沟渠堵塞,环境污染。

废茎叶资源化利用率较低给丽水市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现有技术虽然能对茭白秸秆进行饲料化利用,但由于设备耗费较高,且湖羊等家畜养殖规模小、饲料需求量小,所以利用率不高。茭白茎叶的保水性能差、难腐烂,相关的发酵菌剂筛选、堆制技术、秸秆还田量等仍需进一步研究,为形成标准化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基础。

2.4 用工成本较高,机械化开发较困难

茭白是典型的季节性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种植和采收阶段用工量极大。近年来,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带动生产成本增加,“用工荒”与“用工贵”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大量高技术人才及具备一定知识、有经验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和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茭白生产从业人员中留守老人、妇女占多数,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目前,丽水市茭白采收人工日工资平均在150元,劳动力也偏老龄化,人工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茭白的种植产量、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由于同株茭白成熟时间不同,采收环节实现机械化开发难度大。据了解,茭白采收尚无机械化作业且山地茭白种植费事费工,劳动力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前期管理操作密集,生产环节机械操作困难等因素直接限制了种植规模。因此,解决茭白种植采收机械化问题刻不容缓。

2.5 加工业欠发达制约了茭白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茭白是鲜活农产品,自然状态下贮藏期很短,如不及时运销出去,容易降低食用价值(糠化、霉变、纤维化、肉质木质化)和商品价值。目前,丽水市对外销售的茭白以鲜茭白和初加工产品销售为主,茭白企业深加工量小,技术更新投入不足,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制约着茭白产业发展。

3 发展措施与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育种技术的研究,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茭白是多年生作物,在繁种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提纯复壮容易造成种性退化。相关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在种苗繁育方面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研究推广易学易操作的种苗繁育技术。可以通过连续多季选种恢复原有品种特性,改进茭白种苗繁育方式;通过年年育秧栽插提高产量和整齐度;选择适宜区域建立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优质种苗,提高良种覆盖率;引进和筛选夏秋两季高产的早熟品种,提高茭白的全年产量和整体效益。

3.2 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水平,强化质量兴农

进一步强化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丽水市农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茭白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抓好县、镇、基地3级监管网络的建设,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对农药化肥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全面清理整顿经营秩序,严禁销售和使用禁用农药,同时推荐使用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4]。

同时,因地制宜推广茭田养鱼、鸭、蟹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推广茭白与旱生蔬菜的轮作,缓解连作障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实施产品质量可追溯的茭白产地编码制度,争取茭白基地全面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双认证,提升茭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3 推进废茎叶综合利用研发与推广,促进资源商品化开发

提高废茎叶利用率,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商品化利用开辟新途径,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再生,避免茭叶乱置造成的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污染,而且也有利于茭白的产业链延伸,带动茭农增收。例如,茭叶与家庭畜牧有机结合;利用现行技术使茭叶饲料化,与传统粉碎茭叶直接作青饲料相比,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性;牲畜产生的粪便又可作为有机肥料置于茭田,可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左右;用茭叶编制日用品与装饰品,如制作草帘、草垫、草帽、花篮、壁挂等,可延长茭白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于作物肥料,提高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直接还田或还田覆盖、堆肥发酵有机肥、过腹还田、循环间接还田等;生产和生活能源的利用,作燃料、沼气发酵或生物气化(气化炉燃烧);栽培食用菌,茭叶可作为生产食用菌原料,其产量、质量更为优质,且菌渣、菌糠发酵仍可作为有机肥用于茭田。

3.4 加大科学技术的支撑,提升标准化的水平

只有立足科学发展,才能提升产业发展档次,才能提高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才能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丽水市应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服务作用,建立茭白良种繁育基地,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加强高效高产生产模式示范作用并积极向茭农推广应用。促进茭白产业科技水平提高的同时提升茭白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大对茭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化的茭白生产基地,以提供茭白生产鲜销、加工及出口的需要,使茭白产品质量标准贯穿于茭白种植、加工、销售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产、供、销服务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通过系统的产业技能培训,让茭白生产基地的劳动力就地转换成产业工人,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

3.5 大力发展茭白加工业,提升产品产业层次

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理论”为茭白加工业优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丽水市应该抓住机遇,突出大项目建设,强化带动功能,培育出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产品竞争力强、带动农户能力强的茭白加工业龙头企业。这要求产业依托茭白经营主体,加强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力度开发,以强化保鲜加工环节在产业链中的耦合和增值为目标,集中既能保持优质茭白的原有风味、口感又能适应其产品规模化的保鲜加工新技术;尽量避免深加工,以保持其营养活性物质,生产出营养健康绿色且符合现代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优质茭白加工产品,如即食茭白、腌制茭白等。对于这些龙头加工企业,政府要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信贷税收、农发资金安排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努力做到上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5]。

猜你喜欢
茭白丽水市种苗
太湖茭白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丽水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
高锰酸钾在种苗上的应用
丽水市特色足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