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018-12-01 02:31刘荣云
长江蔬菜 2018年20期
关键词:噻呋咪鲜胺炭疽病

刘荣云

(湖南湘研种业有限公司,长沙,410309)

辣椒炭疽病由子囊菌门、小丛壳科真菌侵染所致,主要包括红色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Gloeosporium piperatum)、黑色炭疽病菌 (C.coccodes=C.nigrum)、黑点炭疽病菌(C.capsici)、尖孢炭疽病菌(C.acutatu)和黑线炭疽病菌 (C.dematium)5种病原菌[1]。辣椒炭疽病分布广泛,且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可引起幼苗死亡、落叶、果实腐烂,使辣椒失去商品性和食用性。近年来随着辣椒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加上长期连作,辣椒炭疽病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害程度不断加深,给辣椒生产和辣椒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2]。

在目前尚缺少优良抗病品种、生物防治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化学防治仍是控制该病害流行的最有效途径,常用杀菌剂主要有芳烃类、有机硫类及苯并咪唑类等[3,4],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畜的毒害不容忽视,不仅易造成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单一使用还易诱发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的抗药性[5],增加农药的使用量[6]。多种化学药剂混用或交替使用,可以有效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本试验选择了8种杀菌剂进行田间筛选,以期为减少炭疽病病原菌的抗药性和化学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保障辣椒产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①供试药剂 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22%嘧菌·戊唑醇悬浮剂、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均由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提供。

②供试品种 福湘5号,由湖南省蔬菜研究所提供。

③试验地要求 选用往年辣椒炭疽病发生较重地块,要求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中等,相对条件一致,符合试验要求。整个试验过程,除试验处理的具体要求外,不改变其他农事操作。

1.2 试验设计及药剂处理

试验设8个处理,4次重复,共32个小区,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宽3 m,长10 m;药剂浓度如表1。

1.3 施药时间、次数及方法

于辣椒叶、茎或果开始发病时进行第1次喷雾,连续喷施3次,每次间隔10 d,每小区药剂对水1 L。配制药液时,先用少量水溶解药剂,然后每667 m2按50 L药液喷雾,使植株周身都粘有药液。

1.4 调查方法

①调查时间和次数共调查3 次,于第一次施药前1 d 及最后一次施药后15、30 d 各调查一次。

②调查方法a.叶片调查方法。随机取样法,每小区5 点,每点调查1 株,每株选1 个枝编号挂牌,药前药后都从枝尖全展叶往下数30片叶进行发病级数调查, 每小区调查150 片叶, 根据各叶片的发病程度确定发病级别,再计算病情指数。

b.果实。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5株,调查每株的所有果实,每个小区调查25株,根据各果实的发病程度确定发病级别,再计算病情指数。

辣椒炭疽病和真菌性叶斑病的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叶 (果实)面积的2%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 (果实)面积的3%~8%;5级,病斑面积占叶(果实)面积的9%~15%;7级,病斑面积占叶(果实)面积的16%~25%;9级,病斑面积占叶(果实)面积的25%以上。

③数据处理 根据记载总叶片数、各级病叶数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病叶 (果)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CK1-PT1/CK1]×100,其中,CK1: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PT1: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药剂对辣椒的安全性

各药剂使用浓度对辣椒安全,未观察到药害。

2.2 对辣椒炭疽病(叶片)防治效果

试验地辣椒以炭疽病为主,亦有少量的其他叶斑病发生,辣椒叶片上炭疽病和叶斑病病害发生为害严重。第3次药后15 d,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与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937.5 g/hm2防治效果相当,且显著高于其他药剂(表 2);第 3次药后30 d,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 1 500 g/hm2、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937.5 g/hm2、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375 g/hm2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药剂,且高于70%。

表1 试验设计及药剂处理

2.3 对辣椒炭疽病(果实)防治效果

试验地辣椒果实以炭疽病为主,亦有少量的其他病害发生,辣椒炭疽病在果实上发病较轻。第3次施药后15 d,各供试药剂对辣椒果实上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高于78%,其中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375 g/hm2、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937.5 g/hm2、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937.5 g/hm2、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937.5 g/hm2、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达到了100%(表3);第3次施药后30 d,各供试药剂对辣椒果实上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都高于82%,其中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375 g/hm2、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937.5 g/hm2、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 937.5 g/hm2、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 937.5 g/hm2、22%嘧菌·戊唑醇悬浮剂750 g/hm2高于90%,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达100%。

表2 8种药剂对辣椒炭疽病(叶片)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供试药剂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22%嘧菌·戊唑醇悬浮剂、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药剂使用浓度对辣椒安全,未观察到药害。

本试验辣椒叶片炭疽病发生严重,在重防病条件下,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对辣椒叶片炭疽病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辣椒果实炭疽病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在15~30 d,该药剂可以列为登记应用开发。

综上所述,基于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937.5 g/hm2、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375 g/hm2对辣椒炭疽病防效表现,建议生产上推广使用以上药剂及用药量,于辣椒炭疽病和叶斑病有零星病斑出现时第1次施药,施药2~3次,每次间隔10 d左右。

猜你喜欢
噻呋咪鲜胺炭疽病
27.8%噻呋酰胺·己唑醇悬浮剂的分析方法研究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不同用量的27.8%噻呋·已唑醇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噻呋酰胺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
咪鲜胺降解菌群的富集及降解特性研究
20%噻呋·吡唑酯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辣椒炭疽病究竟该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