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黄13累计推广一亿亩喜获丰收

2018-12-06 01:45杨秋萍
大豆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黄黄淮海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年9月2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黄13一亿亩收获暨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黄淮海现场会在安徽省宿州市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现场会。

中黄13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连铮研究员主持育成的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该品种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作90052-7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结合系谱法选育而成。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2005年起被原农业部列入国家大豆主导品种。中黄13自2007年起已连续9年稳居全国大豆年种植面积之首,至2018年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是近20年来全国仅有的年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大豆品种,也是近30年来唯一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的大豆品种。还是唯一一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大豆品种。

中黄13是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超过45%,比普通国产大豆平均值高5个百分点,比进口大豆平均值高6~7个百分点,在有限的种植面积上,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植物蛋白。中黄13是消费市场所需要的品种,与其他国产大豆品种一道保障了食用大豆完全自给,能够满足全国人民对优质植物蛋白的需求。中黄13先后通过了安徽、天津、北京、山西等9个省市审定,适合在全国14个省市推广种植,适宜种植区域从北纬29°到北纬42°,跨三个生态区,是迄今为止我国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

高产稳产是农民喜欢中黄13的最主要原因。中黄13在黄淮海地区曾创造亩产312.4公斤的单产纪录,在推广面积最大的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202.7公斤,在25个试点全部增产,产量列参试品种首位。比照黄淮海亩产120公斤的平均水平,每亩增产19.2公斤,增收85元;中黄13叶片大,分枝多,群体繁茂,对杂草的抑制力强,耐瘠节肥,生产投入每亩节约50元;加工收益每亩增加42元。在黄淮海地区,大豆与小麦轮作,每亩地可增加小麦产量约10%,增产小麦40公斤,增收80元。每亩合计增加效益257元。在宿州,农民用“皮实耐用”来形容他们种植的中黄13。中黄13抗倒伏、耐涝,抗花叶病毒病、紫斑病,中抗胞囊线虫病。自2002年推广以来,无论何种年景从未出现过绝产绝收。

中黄13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另一个原因是建立了育繁推一体化推广模式。中黄13授权给一批企业,至少10家企业形成一个推广联合体,联合体成员要接受三个方面的监管:经营监管,市场监管,利润监管。中黄13一年一授权,对不服从监管或者不适宜参与的企业不再授权。“经营监管”就是每年对种子繁育数量、质量要求、销售价格等实施统一调控,避免种子短缺或积压转商造成损失。在种子上市销售前,联合体开会分析市场行情,确定统一销售最低价,禁止低价倾销,对于不听警告的企业不予返还授权保证金,严重的不再授权。“市场监管”则是为企业维权。未经授权企业或经销商经营了授权品种,是对授权企业的利益侵犯。“利润监管”就是掌控种子繁育情况,追踪世界大豆生产与市场行情,调整种子收购量,预测销售数量,调控批发与零售定价区间价等经营参数,从而保证企业盈利。此外,繁育推广人员需加强中黄13的原种繁殖力度,保证原种纯度。联合体每年均在大豆主产区召开由种子推广部门、种子企业、经销商和种植农户参加的中黄13高产示范现场会,与会代表常达到200~300人规模,在较短的时间内中黄13销量迅速达到黄淮海地区大豆种子总销量的60%以上,创造了品种推广的成功案例。

黄淮海地区是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所处地带。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过去20年间大量转移到城市。中黄13收获期在9月下旬,农民工利用国庆黄金周回家,收好大豆、种上小麦,又安心回去工作,正好满足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需求。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说:“以王连铮先生为代表的大豆科学家,立足国家需求,选育出中黄13这一优质大豆品种,创造了中国大豆育种史上多个‘第一’,为稳定国家大豆产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育种科学价值大、保护大豆产业作用大、对豆农增收贡献大、对绿色生产方式创新大。”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紧密围绕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大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大豆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和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不仅在热带大豆适应短日照条件的分子遗传机制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而且培育出一批适合黄淮海和东北大豆主产区种植的新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技术集成和展示示范,为我国的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亿亩不是终点,中黄13还在不断推广之中……

猜你喜欢
中黄黄淮海中国农业科学院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镇江地区中黄1号、中黄2号适应性对比试验
6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6 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黄茶“中黄2号”的亚细胞结构透射电镜观察
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