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让资本和人才“上山下乡”

2018-12-08 02:44法人周乔
法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黄岩上山下乡台州

文 《法人》记者 周乔

台州试图在这场乡村振兴的比拼中,谱写它的另一个传奇,对于这个民营经济屡创辉煌的东部沿海城市而言,城市振兴和乡村振兴一个都不能少

台州在浙江的什么方位?你印象中的台州是什么样子?台州除了吉利汽车还有什么?台州的自然风光如何?

曾几何时,人们提及台州的印象并不是那么强烈。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上有杭州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下有经济享誉全球的温州的夹击下,身处中间的台州总是显得那么默默无闻。

即便这样,却依旧不能阻止台州坚定而稳步前行的步伐。纵使在浙江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省份,台州经济依旧可以跻身前五之列。

2018年冬季,当记者一行从北方来到台州调研时,惊喜地发现这个依山傍海的城市依旧绿意盎然。台州拥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湛蓝的天空、湿润舒爽的空气、整洁干净的街道。当许多城市被污染、雾霾氛围缠绕时,台州的全年空气质量却始终保持优良。在最新发布的1月至10月全国空气质量排行榜中,台州荣登质优前十榜。

城市建设好了,那乡村呢?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如何从乡村发展与振兴中异军突起?这亦是台州一直在思考且不敢懈怠的动力。

实际上,作为习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重要萌发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两山理论”发源地的浙江,本已是全国示范标杆。台州想要在这场比拼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除了天赐的资源优势,还需要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与不骄不躁的持久信仰。

政府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都是我们往县政府跑,要政策,现在县里面领导会经常到我们这里来,询问我们有什么需要。”台州市天台县安科新村党支部书记裘才强难掩内心的激动。

实际上,举全市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已然成了台州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县领导班子一个默认的共识。

今年以来,市里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负责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深入基层乡镇,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

在广泛调研、听取建议后,立足台州特点优势,着眼“走在前列”目标的《台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应运而生。

“市里主要进行一些顶层设计工作,具体的工作还是需各区县乡镇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规划。”台州市农办综合处负责人、扶贫办综合处处长金洋兵告诉《法人》记者,台州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具体实施乡村振兴的“5188”行动方案,即深入推进“五大行动”和“18工程”以在市一级层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与脱贫工作并不冲突,而应同步进行。

2018年9月26日,为了“聚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台州”,台州紧锣密鼓召开了乡村振兴项目全国招商发布会,向海内外优质工商资本伸出“橄榄枝”。在这次招商发布会上,台州共推出128个项目,拟投资总额1000多亿元。其中,现场签约12个,总投资254亿元。

现任市委书记陈奕君女士表现出了少有的急切与诚意,“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新时代工商资本和人才的‘上山下乡’”。她同时表示,市委、市政府正在制定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的政策文件。

这一举动无疑在政府层面给工商资本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是希望各界把握台州乡村振兴中蕴藏的商机,积极投资兴业,从而进一步推动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效应强的优质项目落地台州。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项目招商工作常态化,台州共在全国78家台州异地商会设立招商联络站。

如何保持工商资本和村民利益双赢的平衡状态,是政府接下来需要重点去引导与维护的局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金洋兵也坦露了市里的担忧,他表示,台州市出台了30条政策,用以防止工商资本侵害村民的利益,同时他亦认同工商资本会给乡村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和生气的观点。

除去招商引资,政府财政投入真金白银亦是必不可少的。

2018年,台州市本级安排涉农专项资金共计2.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97%。其中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3300万元,现在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一区一镇一体)4575万元,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专项资金1000万元,粮食产销工作专项资金3620万元等。

在记者走访的黄岩区及天台县两地政府,也用各自的诚意鼎力支持着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以黄岩区为例,区财政专门建立2.17亿元“资金池”用于村居建设。区农商银行建立小微贷金融服务平台,为薄弱村提供1.5亿元的金融贷款,并授信5.39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而处于北部山区地带的天台县,用县财政投入的18.95亿元资金和向上争取到省“两山”资金3年3亿元,撬动了将近85.8亿元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

“许多服务工作是需要政府提供的,比如要发展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我们打造了游客游步道,乡村书屋,以及给农户提供电商服务保障他们的农副产品销路。”在黄岩区屿头乡副书记周步春看来,在每个村庄的发展中,政府的大力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

“涉及的是千家万户,情况是千差万别,动用的是千军万马,投入千金万银。”一位天台县从事农村工作的政府官员曾通俗形象地总结“千万工程”。

如何让人才留在台州,或者把台州在外的人才吸引回乡,单单靠几句口号与承诺是远远不够的

台州的人才战略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怎样聚人气、留人才是各地政府最为头疼但又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挑战对全国所有的城市都一视同仁。

习总书记曾强调,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特别是要让一部分年轻人热爱农业农村;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大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如何让人才留在台州,或者把台州在外的人才吸引回乡,单单靠几句口号与承诺是远远不够的。

在9月26日的招商会上,北京台州商会会长谢仁德显得尤为激动,他在会上呼吁广大乡贤和在外台州人支持家乡乡村振兴发展,反哺家乡,“家乡振兴发展,时不我待;家乡美丽建设,儿女有责”。

而早在13年前的2005年,时任台州市委书记的蔡奇曾概括台州人的经济为“青藤经济”,青藤的藤叶枝蔓延伸到天南海北各个角落,而根须则深深埋植于台州这块土地。

此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市里仍旧希望这种“青藤经济”可以牵引出更多根植于这里的在外台州人情系台州,发展台州,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建设贡献力量。

在人才战略上,同样倡导乡贤文化的黄岩区则有着其他区域颇为羡慕并争相学习的别样实践:早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五年前的2012年,同济大学“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中德乡村规划联合研究中心”便已相继落户黄岩。

“前几年,黄岩便践行习总书记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提出的美丽乡村概念在开展工作,并不是在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出来以后才这么做的,只是这次正好应势了。” 黄岩区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室务成员杨康兴奋地告诉记者。

2018年2月,就在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的不久,全国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正式揭牌。杨康向记者坦言,建立学院的初衷是为了旺人气。

9月底,乌岩头村作为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南校区已经建成,并成为展示乡村振兴的“中国路径”。尔后每天都会迎来数以百计的学习参观者,其中不乏来自各地的乡村振兴实践者前往学习交流,这一点无疑让黄岩备感骄傲。

在浙江省和台州市的支持、领导下,黄岩区引入同济大学资源体系,共同探索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法”、促进全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17年,黄岩区在台州市综合考评中,从2016年的第6位上升为第2位;2017年,其GDP增速在全省排名第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浙江省排名第一。

学院的建立无疑为台州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鲜的血液,并解决了台州及周边地区人才造血功能。

据统计,仅今年一年时间,台州全市共创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7个,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290人,农民大学生招生人数1100多人,继续稳居全省第一。

乡村振兴激发乡村活力

在这一并不容易的进程中,除了政府的助力作用,村民仍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角。

今年10月,市委书记陈奕君在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总结暨乡村振兴推进会上特意强调:“进一步提高站位,提升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奏响乡村振兴激越的序曲。”

位于天台县赤城街道的塔后村,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和一位有着颇具商业头脑的领头人而显得尤为得心应手。

塔后村地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天台山下,因位于赤城山梁妃塔下而得名。村子被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国清寺、赤城景区环抱,与琼台景区毗邻,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天赋异禀的塔后,近年来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美丽经济。

“我们已发展民宿33家,客房250多间,床位500多张,可同时接纳1300余人就餐。由村里统一安排接单,会定期进行统一培训。农家乐的收入占到整个收入的60%,剩下40%来源于农产品的销售。”村主任陈孝形曾经经营餐厅与酒店的经验与理念,现今在带领村民致富的道路上得以施展,在他的引领下,塔后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民宿村,以民宿带动农产品销售的模式也增加了村民收入的多元化。

对于引入工商资本,这位意识超前的村主任却有其不同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要让还富于民,而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长此以往,必定会损害村民的利益。因此,在塔后村,除了两间民宿由外来资本经营,绝大多数都是由村民自主经营。现如今,整个塔后村每户年均收入可以达到20万元。

与此同时,许多自身资源优越,却由于高度和眼界的局限,被村民忽视的情况也是常常存在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黄岩区的乌岩头村。

该村位于黄岩西部山乡的宁溪镇。四周群山环抱,溪水缠绕,环境幽雅,鸟语花香,犹如世外桃源。

村子建于清中叶,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村内古建筑保留较为完整,有规模达110间的清代古建筑群,保存相对较好的大四合院和村前古老的石拱桥交相辉映,形成了黄岩西部难得一见的古村景致。

现今的乌岩头分为新村和旧村两部分,旧村除现居住的3户人家,其余都已搬迁到东面的新村。即便有着如此优质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由于长期失修,旧村也早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2014年,黄岩区委、区政府与同济大学合作,对乌岩头古村落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从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三位一体”的视角全方位定位村庄发展。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的同时,大力提升周边环境,打造以“民国印象、艺术村落、慢生活区”为主题的体验式旅游基地。

修缮后的古村落延续了南方建筑畚斗楼的营造法式,建筑精致、保存完整,成为一个研究南方建筑的范本。其中,“乌岩灰瓦、青山绿水、石桥道地”的元素无不透露着小村的悠悠古韵。

在乌岩头村采访时,恰遇同济大学师生一行在此进行党建活动,其中主持村落改造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的硕士生开欣告诉记者,整个村庄修缮中,最难的是培育乡村自身“造血”机能,给乡村内生活力,并建构一个多元参与、共同推进的机制。

以开欣参与的沙滩村项目为例,村中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离开,如何通过规划提升乡村的内生活力,培育产业,吸引人们回乡工作或创业正是他们改造的愿景。同时还需要兼顾构建村民、政府、规划师、施工团队多元参与、共同推进的机制,了解村民意愿,保障实施效果。

早在黄岩农办采访时,杨康便多次向记者提及这位在几年时间里无数次往返上海与黄岩之间的同济教授。正因他的鼎力协助,才得以让昔日的空心村乌岩头,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枯木逢春”,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生机,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中德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研讨会等重要会议的现场考察点。

同样有幸被改造的还有屿头乡的沙滩村,与乌岩头一起共同成为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的南北校区。

村子建美了,除了会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在渐渐被吸引,正所谓有了生气便能聚人气。但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有塔后村与乌岩头沙滩村一样得天独厚的资源。各方面资源都欠缺的村庄更加值得关注。

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当下村与村之间、村民之间的贫富悬殊不可避免。建成一个家家户户住房外观相对统一,在视觉上没有强烈贫富差异冲击的新村,是天台安科新村村支书裘才强由来已久的心愿。

实际上安科的这一实践除了让村民感到温暖的集体主义思想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也从某种意义上杜绝了村民盖楼的攀比风气。

“当时村里不但没有集体资金,还负债10万元,于是村里遵循民主决策五步法,通过向建房户收取押金的方式筹集到300万元。”裘才强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迎难而上,没有条件想办法创造条件,是村领导必备的信念与素养。

基层工作之难,除了需要有干劲十足、经验丰富的带头人,打消村民的顾虑并取得信任才是对带头人耐性与信仰巨大的挑战与考验。怎样保证这些资金都用在农房改造上?面对村民们的顾虑,裘才强向全村公开承诺:“我只做村里的义工,不拿一分误工补贴,不参与村里面的任何工程承包。”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这个五年前无产业,集体无经济,村民没房住,唯一有的是党建基础比较好,可以用“三无一有”来概括的村庄,依靠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裘才强骄傲地告诉记者,在整个村庄建设中,安科从未发生一例打架上访的事情。

现今,走在安科村的乡间小道上,一幢幢风格统一,熠熠生辉的乡村别墅映入眼帘。2014年安科获得了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称号,2016年获得了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村等多项荣誉。目前,安科村每户年均收入也达到了7万到8万元,但在裘才强心里早已拟订了一个五年计划,便是带领村民努力发展,争取五年后每户收入可以达到年均15万元。

面对统一还是各自寻求发展?如何发展?天台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陈时斌的见解可能更贴近现实:“我们从不限定各个乡镇应该怎样发展,更多的是让他们找出自身的优势,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发挥。”他认为,政府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应该放手让村民自主决定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做到一村一特色,百村不重样。

显而易见,并不是所有的乡镇和村庄都可以遇到如此有魄力和信仰的带头人或者能得到如同杨贵庆教授般高瞻远瞩的智力支持,但在这条必须砥砺前行的振兴之路上,即便有再多的困扰、挫折和疑惑,也都是台州要想在乡村振兴比拼中后来居上所必须接受的成长考验。

猜你喜欢
黄岩上山下乡台州
朵云书院黄岩店
自然醒
上山下乡
“黄岩工作法”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
互联网时代的“上山下乡”
Старинный 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род
盛景网联“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 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