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村庄蝶变

2018-12-08 02:44法人赵青
法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上虞农房乡贤

文 《法人》记者 赵青

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绍兴,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始终牢牢把握“文化”“历史”“乡情”的脉络。依靠乡贤反哺和文化旅游特色,开创了乡村振兴不一样的景象

悠悠古道,小桥流水,一座座石桥架在绿色晶莹的碧水古道上,乌篷船悠然驶过,交织成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美景画卷——这里是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绍兴。它是鲁迅笔下的乌篷船水乡,拥有2500年的文化底蕴,名人辈出却低调从容,浓浓书卷气息记录着这里的历史沉浮。

漫步在绍兴的大街小巷,黛瓦、白墙和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道路两旁杨柳婀娜,芳草萋萋,临水而立的人家,与河两岸的各种茶艺馆,戏曲馆,客栈,古玩店人文辉映。听着街边老式收音机里细声糯软的越剧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弥漫着黄酒香气的小城酒馆,柔情似水的诗意温柔里流淌着绍兴独有的江南韵味。这里的一草一木被打上了历史的印记,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置身其中,仿佛走在历史长河中,好像嗅到了历史散发的芬芳。

发端于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由此揭开宏伟篇章。15年来,浙江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孕育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

进入新时代,浙江高举乡村振兴大旗,全面开启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征程,推动浙江乡村量体裁衣、精耕细作,不断实现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丽生活的跃升。

为此,记者赶赴绍兴市上虞区乡贤馆和柯桥区平水镇岔路口村,实地体验乡村振兴的美丽蝶变。

“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近年,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的绍兴市,充分挖掘乡贤文化资源,以培育发展乡贤参事会为切入点,创新农村治理新模式,广大“新乡贤”踊跃回乡报效乡梓,乡贤参事会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宁。

新乡贤和乡贤参事会正如雨后春笋,在绍兴市推广开来。

乡贤文化的回归

今年76岁的陈秋强先生是上虞乡贤研究会的会长,他做乡贤研究工作已经有18个年头。走进陈会长的办公室,看到书画满墙、藏书满柜,顿时感觉这是一位真心诚意为乡贤文化尽心尽力的老前辈。

依陈会长的观点,乡贤,是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受本地民众尊重的饱学之士、贤达之人。“立德、立功、立言”是“乡贤”的具体标准,“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指做学问,凡是达到这一标准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乡贤”。

而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近几年,“新乡贤”作为一个新名词脱颖而出,“新乡贤文化”被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步入新时代,乡贤也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推动乡村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

2014年9月13日,时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是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威望和影响,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也就是说:德高望重的还乡高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热爱家乡反哺桑梓的成功人士等,他们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就可以归纳为当代的“新乡贤”。

那么,如何传承发扬乡贤文化?如何实现乡贤文化在美丽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当代价值?陈会长深入浅出地做了解答。

生于1943年的陈秋强,出身书香门第,曾担任过十几年的中学校长。改革开放后,陈秋强有过一段办厂和经商的经历,但祖传的血脉、校长的体悟和家庭的氛围,让文化成为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基因。

采访中,陈秋强谈及自己在深圳经商的几年经历,可以感受到他深刻的游子思乡之情。陈秋强说,虽然将户口迁到了深圳,在那里也有自己的事业和朋友,但每到夜深人静、空闲安逸之时,一种失落感、孤独感会袭上心头,总觉得自己与深圳格格不入。“有人说我是儒商,其实儒商无非就是有文化的商人,而我认为自己是个文人。我出身寒门,但父亲是个农村‘秀才’,从小在曹娥江畔耳濡目染的我,对文化有一种天生的痴迷。我领悟到,下海,只不过是想证明自己也会办企业而已,却并不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陈秋强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非常深刻。

于是,他毅然返回故乡,更加迫切地想要宣传家乡。因为他越来越意识到,那么多宝贵、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濒临湮灭消失的危险,如果再不抢救挖掘,历史文脉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断层。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几乎每个双休日和节假日,陈秋强都要跑村落、探故居、访老人、找线索,足迹遍布上虞每个乡镇,把上虞深厚的文化积淀都记录下来。

2001年1月6日,陈秋强发起创办上虞市乡贤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家以“乡贤”命名的民间社团。“挖掘故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发展”是陈秋强为乡贤研究会定的工作宗旨。经过十五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断开拓,上虞乡贤文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乡贤文化之乡”。

上虞乡贤研究会的会员们共整理和撰写各类史料文章1000余篇,自费出版《上虞乡贤文化》八辑,出版个人专著30余本。与上虞区政协联手编撰了《上虞文史资料选粹》、《上虞孝德文化》等书籍,还编撰了《虞籍名士通讯录》,共收录虞籍成功人士1500余名。

此外,乡贤研究会还举办各种纪念乡贤的专题研讨活动,在档案中心布置了“上虞名贤名人展厅”,等等。

除了文献、人物、书籍、纪念活动与研讨会,在“上虞乡贤研究会”的积极努力之下,还唤起了无数远游他乡的乡贤,返乡造福乡里。

陈会长说,乡贤回归,不仅是凝聚乡村社会的文化动力,更成为人格励志、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的力量。

乡贤回乡反哺村庄建设

陈秋强对记者讲述了乡贤文化建设的具体事例:一个是清华大学退休教授贾松良心怀桑梓公益事业的事情,另一个是“爱乡楷模”张杰反哺家乡的感人事迹。

陈秋强介绍说,有一天他收到贾松良教授的一封来信,信中写道:“我从小丧父,家贫,受乡亲与社会照顾,从中学到大学都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金、助学金生活和学习。现在,自己理应反哺社会,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这是我毕生的心愿。”

于是今年年初,贾教授在夫人叶德培的陪同下,从北京赶回故乡驿亭,将110万元的平日积蓄捐献给家乡教育事业,用作驿亭镇小易地新建工程中的风雨操场(体育馆)建设及为横塘小学和驿亭镇小设立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离开家乡60余载,现年82岁高龄的贾松良教授已然变成白发老人,但他的爱乡初心不改,报恩之心不变。

张杰先生1928年出生于绍兴市上虞区华光村,由于家境贫困,小学尚未毕业就外出谋生,后来他辗转来到香港,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又没有谋生的技能,只能给别人打工。之后他通过刻苦努力,最终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经历了生活的艰苦,张杰明白了一个道理:唯有教育,才能强国。

从1978年 到2018年,整整40年,张杰始终没有停下在家乡捐资助学的脚步,累计为家乡的各项教育事业捐资1600余万元,在家乡土地上矗立起了21所学校。同时,他还捐赠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和配套设备等,受惠学生达到2万多名。而这些钱,都是张杰老先生做小生意时积攒下的。为了积攒捐助的钱,张杰先生自己能省则省,嫌香港理发贵,有时还将头发留到上虞再理;他从没过过生日,将子女为他做生日的钱都捐了。

陈会长说,许多人奉劝他不要再捐钱捐物了,但是他不认同,张杰说他还要继续做好事。爱乡是一种出自内心之举,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捐赠也不在于数字的大小,只要力所能及即可。

富而思源、反哺家乡,在陈秋强眼里,“乡贤”这个词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激发爱乡之情,提高人们对家乡的向心力、凝聚力。

让陈秋强更为骄傲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乡贤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下,加入了爱的传递中,在虞舜大地上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文明风尚。

“在传承、弘扬和复兴乡贤文化中,我只是一个持灯者,能照亮的或许只是一段路程。如何才能够重现乡贤文化,重新捕捉到乡贤文化的真谛,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好在现在加入乡贤研究会的人越来越多,政府和社会对乡贤文化的重视和支持更是力度空前。有无数持灯者源源不断地接力,乡贤文化定能长久庚续,星火燎原。”说这话时,已经76岁的陈秋强,饱经风霜的脸上一片欣慰。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上虞区在外乡贤、虞籍越商投资2500多万元,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和乡村公益事业82个,今年已引进回归资金31.5亿元。

上虞乡贤馆

践行闲置农房盘活成果

绍兴市以“五星达标,3A争创”为总抓手、总载体,突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计划3年内在绍兴市1000个以上村实现“党建星、富裕星、美丽星、和谐星、文明星”五星达标,100个以上村达到国家3A级景区标准,把农村建设为大花园、大景区,实现乡村富裕、美丽、和谐、文明全面振兴。

在两天的新农村走访过程中,记者深入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岔路口村,追寻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目标、新要求之下,那里正在发生的变化。

柯桥区平水镇岔路口村嵋山自然村,处在嵋山的南麓,是江南名溪若耶溪的发源地,三面环山、风景如画。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村中,眼前又是一番景象。

这里不是柯桥典型的现代化新农村,也与想象中的江南古村相去甚远。近年来,伴随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部分年轻人选择离开故乡,在外打工、创业、居住,嵋山村也渐渐成了“空心村”,农房闲置率超过60%。曾有人说,冷清的嵋山村很可能在10年内消亡。

嵋山自然村所在的岔路口村党总支书记尉瑞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嵋山村有88户,但常住人口只有30余人,基本是60岁以上的老人,因为缺少人气和创业干事的激情,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集体收入不到10万元,农民的户均收入也不足4000元。看着逐渐老去的嵋山村,他常常想,怎样才能唤醒村庄活力,让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从了无生趣到鲜活明媚,实现这一蝶变的,是绍兴市去年起推进实施的“闲置农房激活计划”。

今年1月,绍兴市正式发布《关于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20年,吸引100亿元社会资本,实施1000个改造项目,激活10000幢农村住房,探索出一条闲置农房激活利用的新路子。

2017年7月的一天,就在嵋山村的村干部期盼激活闲置农房时,老家与平水镇一山之隔的陈仁林,也在家乡寻找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乡村。他在外打拼了30余年,一直留恋绍兴的山水。

陈仁林是兰亭大庆村人,平水和兰亭同靠一座嵋山,一个属“会稽”,一个在“山阴”。陈仁林早年从事工程及酒店管理,出门30多年,一直想回家来做点事。当他看到嵋山环境不错、村里民风好,村委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平水镇党委政府着力支持,就下定了决心投资开发。

尉瑞庆开发旅游的思路也很清楚:“就是两点:一是保护好环境,二是挖掘文化典故。”嵋山村有两张“金名片”:若耶溪与会稽刻石。为了打造好两张名片,他曾邀请文史专家到村里开研讨会,镇政府还协助出了一本书《秦〈会稽刻石〉考论》。他理想中,进村的开发商不仅要有实力,更要有情怀。

想方设法把“沉睡”的农房“唤醒”,他与陈仁林一拍即合。

“我非常看好绍兴的青山绿水,老百姓手里捧着金饭碗却不懂开发利用,日子过得太窘迫。我希望通过创建一种模式,去撬动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能产生新的价值,所以就大胆抛砖引玉。”陈仁林对记者说这番话的时候,深情地望着对面的嵋山,可以看得出他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

今年8月,陈仁林注册成立了绍兴刻石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的工程已经启动,已投入资金2500万元。郦康、郦观夫、郦观根三户人家的6间农房,正在改建成样板房,每个的装修费用达270多万元。

这些古老的房子有200多年历史,房顶、墙壁都已坍塌,大多数则是几十年历史的黄土房。陈仁林请来了专业的设计团队要求老房修缮要“修旧如旧”,泥墙、石阶、瓦片以及墙上的标语都要完好保留,而房内的设施则是现代化的,采用四五星级标准建设和管家式服务,以便满足游客居住需求。

“以前大家都穷,但看到邻居家来了客人,都会主动把家里的肉、蛋端出来,家家户户也不关门。”当嵋山村的老人主动把田里的菜送给进村改造的施工队时,陈仁林感动得落泪。他要找的就是这种感觉:淳朴、热情、厚道。

陈仁林还计划投入一个亿来运作对嵋山整个自热景区的开发利用,通过攀岩、索道、玻璃栈道、民宿等的开发,盘活整个山村的资源。陈仁林笑着对记者说:“我要让粗茶淡饭、耕田种菜,这样的日子来吸引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游客,让城市里来这里的朋友感受到生活的惬意。”

土地流转 三权分置

农舍房东是股东,外来投资者管理者负责经营,大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尉瑞庆向《法人》记者重点介绍了嵋山试点是如何以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切入口,探索盘活古村资源,打通了城乡资源流通,致力于做“活”字文章的。

尉瑞庆指出,在盘活过程中,一方面,村集体积极创新探索“三权分置”体制,即将闲置农房和农地由农户租赁给村委后再统一流转租赁给引入的工商资本,工商资本根据农房的新旧、好坏程度等按一定的收费标准,向村集体支付“宅基地所有权权益费”和“流转土地管理服务费”,村集体以宅基地和流转土地的“所有权”,获得相应的收益。以往破旧的楼房成了一幢幢富有自然休闲气息的雅居。

另一方面,综合各类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吸纳周边林地、水库、田地和农副产品资源等开发农业采摘、观光、文创综合性项目,推广乡村旅游,带动闲置农村劳动力就业。

该项目的启用,为探索房屋和宅基地三权分置、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出台配套相关政策制度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提供了柯桥样板、绍兴经验、浙江样板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国样板。

现如今美丽乡村正在慢慢蜕变,美丽经济也正慢慢萌芽。

根据尉书记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了100万元以上,农户的年收入也增加到5万元每户。岔路口村初步完成从过去依靠政府“输血”到自主“造血”发展的华丽变身。

他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唤醒“沉睡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富民与强村的有机统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美化农村环境卫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平水镇岔路口村借助“五星达标、3A争创”的契机,走出了发展的“岔路口”,踏上了乡村振兴路。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岔路口村,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旅游红利。在绍兴,在柯桥,还有很多的乡村,很多的风景隐匿在山林中,“五星达标、3A争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乡村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人有乡愁寄托的场所。全域美丽是一个美丽的梦,希望有更多的村民可以因“五星达标、3A争创”而获益。

猜你喜欢
上虞农房乡贤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四川推出农房设计下乡服务平台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住建部将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让闲置农房成为“黄金屋”
“共享农房”需要走好“规范路”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