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模式优化及其人才能力培养研究

2018-12-08 23:08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考核

薛 鹏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 224005)

引言

《会计信息系统》是高校财会专业一门专业课程,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计量学和企业管理学科为一体的新兴交叉边缘性学科。该课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将总账、会计报表、薪资管理、固定资产、购销存及应收/应付等子系统融为一体[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逐步迈向“会计信息系统”发展阶段,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掌握会计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掌握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概述

(一)课程教学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跨多学科的课程,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的目标是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为后续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奠定扎实基础。教学内容包含了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软件开发应用和管理。教学方法上兼具传统的多媒体授课形式,也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教学模式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实意义

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和水平。它是一门跨学科应用型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熟练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理顺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收集技术、存储技术、加工技术以及传输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与国际上企业信息化建设注重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一体化集成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相一致,通过该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实现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导致《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因素主要有:教学学时不足、重课堂轻实践、教学实验条件和学习环境有限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2]。教学目标认识不清、对会计信息化实验的范围和要求认识模糊、受到学校财力以及课时数量限制、教师自身的原因等,也是影响实验环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过时,偏离了实际应用导致实用性不强等原因。就当前的教学模式来看,主要存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软件和硬件基础较薄弱(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落后等),实验组分组不够科学、软件品种单一,以及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课堂科学实际,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教学层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层次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课时安排。例如,基础层次的教学一般设置25—30个学时,需要学生掌握的实践教学目标是能掌握基本的会计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尤其是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中级层次的学时应安排35—40学时,除了基础的目标之外,学生要能够组织基本的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实施和实现之后的管理维护相关工作。高级层次的学时应在40—50之间,这一层级的教学目标应是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知识,会参与到会计领域相关软件的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对一些高级层次的学生中优秀者,鼓励他们经过自己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从事会计软件开发工作。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会计信息系统》无论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要立足于帮助学生提高会计信息化的利用能力和水平。例如,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减少对总账以及其他子系统的讲解,着重于介绍1—2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ERP软件应用操作中的典型流程、使用方法的介绍和实际计算机应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然后通过典型案例介绍会计方面系统的开发方法、步骤以及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和原理。除了掌握会计操作软件的应用外,学生还要能够学会用规范语言表述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模块设置、流程处理和数据字典,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素质和对数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除了在专门的会计信息机房进行实践学习外,还要积极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学校积极与当地知名的会计事务所和财务管理软件开发公司合作,设立培训实践中心或软件实习基地,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尽快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此外,尝试建立团队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到公司开展实地训练,并由学科教师和公司人事部门相关人员共同对学习在实地训练期间的活动进行指导并给出相应的评价。

(四)优化教学成果考核

除了优化教学目标、内容和实践模式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进行优化,使考核的结构更加真实准确的反应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一是采取日常考核。针对每次的上机结束后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实验报告,便于授课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并在后期教学和实践中给予有针对地指导,日常考核占学期总成绩的30%。二是期末综合考核。学期结束后,授课教师在本学习年度中抽取3—4个实践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逐一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期末实际操作的综合考核占学期总成绩35%。三是期末理论考试。采取无纸化理论知识测试,让学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试题库里随意抽取考题进行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5%。此外,在上述考核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认证体系等方式考核,通过获取相应的软件操作证书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培养他们实际运用会计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在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比选,提高教学效果。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图示法、纠错法等[3]。

(一)比较法

运用教学内容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特点,选择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中应用用友T3会计软件与Excel软件就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如单元描述对比、函数对比、表运算对比)。电算化会计中的教学知识常用到比较法:电算化会计错账(负数更正法、补充登记法)与手工会计错账更正方法(更正法、红字法、补充登记法等)比较等。

(二)图示法

图示法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图示法直观又简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深奥知识的简单化理解和掌握。图示法教学主要有流程图法、关系图法等。其中,流程图法是根据会计信息化业务按照操作流程,制作出相应的分析讲解流程,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知识原理和操作程序;而关系图法则主要利用会计信息中知识的相连性,通过关系图法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知识点和教学内容。

(三)纠错法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实践性强,在实际操作中会经常出现各种错误,这时,作为授课老师要学会应用逆向思维,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通过纠错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会计信息系统》课堂教学成果。

四、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一门涉及会计、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也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集信息化人才必备的能力要素,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方面[4]。(1)专业能力。根据实际应用的能力要求,专业能力应包括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业务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要培养学生掌握经济、信息技术、会计、语言公文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随着实际专业应用的需要,还要掌握会计核算、税务报告、会计软件、收税筹划、业绩管理等基础和后期工作需要的能力。(2)方法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的学习力和创新力,培养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参加工作后依然能够将学习方法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3)交际能力。信息化背景下,会计工作需要企业内部之间、各企业之间,以及与政府、税务等多个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学会与人共处,善于合作和适应社会竞争的现实需要。这里的交际能力包括合作、表达、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专业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满足市场需要、提升学生就业率的现实要求。通过不断优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模式,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蔡军.会计专业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95-97.

[2]王慧瑜.高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财会与审计,2010,(7):64-65.

[3]郭新芳.《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探讨[J].财会月刊,2014,(4):117-120.

[4]吕志明.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财会通讯,2010,(4):81-83.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考核
2022年信息系统与运营管理专栏征稿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基于并行构件技术的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ERP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AIS课程探讨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讨
独立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