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12-08 23:08李思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才大学生教育

李思宇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引言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主流思想、价值观总体上积极健康,并呈现向好的发展势态。当代大学生要时刻把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放在心上、担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中,以家国为天下,将国家责任变成自己的责任,认同肩负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一、自组织理论基础

自组织理论来源于系统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的一种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即系统是如何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它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两部分组成。

(一)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一个叫普利高津(I·Prigogine)的比利时人在1969年创立的。这一理论可概括为:一个开放系统,它远离平衡态,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当某个变量达到一定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而形成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鉴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二)协同学

协同学是由一个叫哈肯(H·Haken)的联邦德国人在1973年创立的。协同学是对众多子系统是如何通过协同作用或竞争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的研究。不稳定性规律,支配规律和序参量规律,是构成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二、“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

“95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多数为4位老人,2位父母,1个孩子,在这种家庭模式成长下的孩子总认为自己是家庭的核心,是家庭的主心骨,长辈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着想,导致孩子习惯了遇到困难有人帮忙,想的事情不全面,过度依赖别人。与此同时,过分地从自我利益出发,集体意识欠缺;独立性较差,自理能力较差,以至在上大学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

(二)心理素质差,遇事容易极端

“95后”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过硬,独自适应社会能力差。由于他们是被宠爱着长大的,这使得他们并没有以清晰的观点认识社会的残酷性,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处理自己可能在适应社会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这就难免会导致其产生焦虑、急躁、自卑等不好的心理状态。他们长期依赖于父母来解决问题,并没有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遇到专业课学习、与同学的人际交往、情感上的波动、生活上的困难、就业形势的压力时就可能会出现逃避、不作为,或用不可取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网络成瘾、手机控严重

“95后”大学生是见证着网络发展的一代人,他们也亲自感受到了网络从小众到大众的阶段发展。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缺少了父母的看管、老师的叮嘱,很多同学便顺其自然地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从高中极其严格的看管到大学的无拘无束,更加促使一些自控力不强的同学放任自我。

据观察,在每10个同学中就有6个上课看手机,并且这些人平均每5分钟就会刷一下朋友圈和好友动态,以至于在各高校中每学期劝退名单中很多同学是因为沉迷网络而导致挂科。大学的自由时间很多,除了平常日的上课时间,其他时间都由自己管理。可是这些宝贵的时间都被许多大学生刷剧、上网而荒废掉了。在他们毕业的时候,才悔不当初,痛恨自己当时没有多多提升专业技能、多多参加不同种类的活动来丰富大学生活。

三、“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当前,受国际国内外部环境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95后”大学生通常被视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个别高校教育模式陈旧,仍然采取粗放式、靠制度来管学生的方式,违背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了“95后”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难以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组织理论的“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转变教育理念,由“他组织”变为“自组织”

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集体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内在原动力,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比例,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让其充分形成分享的想法,父母总会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自然而然让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造成了孩子缺少关注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这就要求“95后”大学生在集体中生活,集体生活会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二)剖析管理精髓,努力做到“三位一体”

无论作为一名高校教育者还是一名当代大学生,首先都要深刻认识管理的真谛,即“以制度来管学生”、“以文化来理学生”、“以精神来管理学生”。制度管理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低俗,但是不可或缺、必须得有,主要发挥对学生的规矩和警示作用;文化方式比较高尚、文雅,容易被学生接受,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营造一种品位高雅、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精神方式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精神就犹如自组织理论的“他组织”状态,大学生们在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由自发到自觉地地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和自我长才。因此,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好务。

(三)弘扬优秀思想,发挥文化根和魂育人作用

当前,很多“95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不了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文化、是封建的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并没有什么益处,但是很多优良传统美德仍是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现在大学生很少关注国家大事,安逸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不重视国家,不重视集体。要发扬仁爱精神避免有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其他人。

(四)主动占领阵地,运用新媒体提高工作实效性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网络媒介蜂拥而至,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无处不在,这些网络交谈的形式大大提高了便捷性,也大大改变了信息流动方式、社会语言形态、价值思想观念,这些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媒介、载体、手段方式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交流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形态等。因此,首先要做到全面,要学会用大学生使用频率高的、流行性强的、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新媒体对工作进行开展,及时在QQ、微信上建设班级群、活动群、工作群,保证学生的诉求、学生的反馈我们能及时听到并给予解决。二是主动,要改变工作方式,在适当情况下运用网络语言,用诙谐生动的故事让网络舆论呈现良好态势,以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掌握网络话语权和学生们的网络意识。三是大胆,敢于深入进学生的“朋友圈”、“QQ空间”中,掌握现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牢牢把握青年人的价值观念,与学生“打成一片”。

四、“95后”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及“综合国力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为此,笔者浅谈关于“95后”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教育

现如今,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中国的命运则掌握在青年人的手中。直到现在,科学技术仍然以一种不可扭转、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如果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那么创新就是民族进步之魂。俗话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更加证明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是创新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果,科教兴国的战略成为了我国有如此强大影响力的基础。

“95后”大学生应扎扎实实的学好专业课知识,勤思考勤动手,把理论知识带入到实际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要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方面日积月累的结果。首先,知识基础是硬实力,知识不但要广还要深。也就是说,知识不但要量还要质,同时也要有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在高层次水平上难以发挥潜在的科创精神。其次,要有实践动手能力及拥有多种思维方式的软实力。在实际中实践动手能力往往比知识基础更重要。在自主实践中一次次摸索和跌倒站起中发现新理论、新思想、新物质,不同种思维方式的思考会带来新的创新。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思考而不是闭门式的思索,其需要基于大量前人的不同研究方法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新的研究成果。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大学生可能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些主观因素也需要在这些“95后”大学生中慢慢培养。

高校也应好好落实国家关于人才创新意识培养的方针,多多举办及动员有意义高品质的目的是为发掘创新人才的活动,让大学生们感受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95后”大学生的人才培养。

(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是广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当今技能型人才稀缺。国家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创造人人皆可才、人人尽展才的良好氛围,培养一代代的劳动性和技术性青年人才。为此,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将人才培养扩展到偏远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让每个人都有发挥其才能的地方。要做到校企结合,依托企业,贴近高校,以新生出一批95后技能型人才。

高校应在第一学期初,在德育教育中对同学们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培训。国家极力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大学生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必要让学生根据其所学专业了解到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早早准备好成为实用性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要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课程中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使学生了解到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个人价值,并将个人价值落实到职业劳动中。

要大力推进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环境与社会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参加社会实践是认清职业方向和提高职业道德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会让大学生群体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复杂,激励其角色转变,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其明辨是非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社会中都是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社会实践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

[1]陶蔓,等.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143-144.

[2]Prigogine I.Structure,dissipation and life.Communication Presented at the First Confer.On The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Biology,Versai1les(l967),North-Holland Pub.,Amsterdam,1969.

[3]沈小峰,等.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H.Haken,Synergetics:An Introduction,spring-verlog,1997.

[5]H·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6]刘冰.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改善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5,(10):162-163.

[7]邵秋男.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8]孙安民.95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应措施[J].戏剧之家,2017,(4).

[9]顾馨梅.习近平的职业教育思想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5):95-98.

猜你喜欢
人才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