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立体拓展任务设计研究

2018-12-11 08:41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资料意识文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任务设计,是一个多数教师都比较关注的话题。但是,要让拓展真正落地开花,教师就需要加深对拓展的认识,进行系统的思考,从而树立强烈的拓展意识,明晰拓展的路径,使拓展任务更具有针对性。

一、关于立体拓展的真实思考

1.跨界学习视野下大语文教学观的思考。当前,教育逐渐走向学科与学科之间、课堂与课外之间、教育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跨界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更要有大语文教学观,要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将更多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以达到润泽学生生命的目的。

2.学科整合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践证明,拓展教学可以扩大语文学习的时空,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使语文学习与语文能力形成并重,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教学过程中教师拓展教学的困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拓展教学因教师观念封闭而被忽视,因教师技术落后而呈现低效性。尤其是教师拓展目的意识不够、文本意识不强,更是阻碍了拓展教学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教师就需要有可操作、可借鉴的任务式拓展设计的导引,以解开拓展教学中的困惑。

4.立体任务式拓展理念构建的实际意义。拓展的立体导向,摒弃了扁平化的单一拓展,使拓展更丰富、饱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学得更多、学得更深、学得更新;拓展的任务驱动,去除了抽象化的模糊拓展,让拓展更有层次,更易操作,使教师的拓展技术得以稳步提升;立体化、任务式的拓展,让课堂从不同角度、多个维度打开,提高了整合力。

二、研究过程的“实在推进”

1.立体取向和目标驱动下拓展的设计理念。第一,拓展立体取向。传统的拓展教学主要取向于主题层面,这样的拓展比较单一、平面,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本课题研究从“知识层面、方法层面、主题层面”等多维度立体化拓展。知识层面拓展包括:重点巩固的拓展练习、难点突破的拓展资料;主题层面拓展包括:一篇课文的主题资料拓展、一组课文的主题资料拓展;方法层面拓展包括:写法的对比阅读、学法的迁移运用等。通过这样的立体化拓展,引领学生巩固知识、运用方法、升华主题。第二,多维目标导向。立体取向引领下拓展资料的引入、拓展练习的运用,目标导向五大维度:拓宽学生信息获取的广度、增强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度、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的厚度、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温度、提升学生方法运用的效度。任何一次拓展发生,教师内心都应该非常明确,其目的究竟是指向信息广度、思维深度还是言语厚度、情感温度的,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拓展有效。

2.学科本位和儿童立场中拓展的实践路径。任务式拓展的实践过程强调语文本位、文本意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唯有如此,才能进行实效又实用的拓展。任务式拓展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1)拓展落点的选择。拓展点的选择主要依据两大方面:“立足文本、基于学生”。拓展教学是课堂文本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假若拓展游离主题或者脱离文本,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意义的形式主义拓展。立足文本主要表现在:依据教材年段特点、根据文本单元重点、依照课文本身特点。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都属于“外部力量”,其最终目的指向“学生的内部发展”,拓展教学亦是如此。“基于学生”,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拓展点的合理选择。

(2)拓展内容的筛选。总的来说,拓展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练习的拓展和资料的拓展。拓展内容筛选的渠道首先来自文本本身,文本中泡泡语、插图、课后资料袋、练习题、选学课文等;其次来自网络、原著以及其他外来途径等。有的直接拿来就可以用,有的必须经过加工改装,有的则经过教师精心组织创新改编。其一般方法有:直接利用、改编再用、创编运用等。

(3)拓展策略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绝非各种相关内容的简单叠加。怎样强化目标意识、文本意识、语文意识,适时、适度地拓展课外资料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情景再现、映衬比照、功能整合”三大主要拓展策略是比较不错的解决途径。“情景再现”又可分三个具体策略:以拓展还原背景、以资料放大细节、用拓展填补空白;“映衬比照”又具体操作为通过资料诱发期待,引入资料比较凸显,运用资料升华文本主旨等;拓展“功能整合”策略又可具体表现为:信息搜集获取、信息筛选加工、信息交流陈述等。拓展的策略根据拓展的目的和内容有针对性,可细节化操作进行确定。

(4)拓展过程的指导。①注重时机的把握。可以在课前参与,课中整合,也可以在课后实践。拓展时机具体在哪个时间段进行拓展,要根据文本的教学需要,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判断。②拓展问题的跟进。依照筛选的拓展资料针对拓展目的、拓展取向,层次性地设计拓展问题、拓展内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更好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③拓展方法的暗示。拓展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拓展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将拓展方法进行梳理,形成规律,适当暗示或者明示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自主拓展的方法,提高主动拓展学习的能力。

3.针对意义和深度追求间拓展的基本模式。

(1)比较性阅读拓展模式。第一,横向比较。拓展与文本的横向对接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其目的在于扩大“个”的积累,增强“量”的积累。根据文体,比较阅读一篇文章;根据主题,对比阅读一组文章;根据选段,拓展阅读整本经典原著;根据作者,进行系列作品对比阅读等。第二,纵向延伸。纵向拓展从文本信息出发,纵向寻求文本背景的、深层的、隐含的其他信息,试图引导学生在纵向延伸中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体验和感悟。如延在“背景理解处”,伸在“重点难点处”,联在“文本空白处”等,尽可能获取认知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第三,互补对照。教材文本中有些观点、信息与时代脱节,与学生认知世界相去甚远,导致其不被学生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拓展教学不能生硬地把作者的情绪、情感、体验强加给学生,必须将拓展指向多元互补之层面,通过对比、反差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第四,辐射链接。以文本中某一点或者某几点的整合作为“辐射原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需求,将文本学习链接到其他众多信息组块与情景集合之中。通过与当前文本相关联的信息集中出现,使学生获得泛化的认知共鸣,达到理解力、思维力的有效提升。

(2)联想性思考拓展模式。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拓展性学习也同样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性拓展阅读,是以作品反映的内容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向四面八方呈辐射状扩展。第一,由点成圈。由某一知识点向其周围扩散,形成围绕这一知识点的“知识圈”。第二,由文及人。由文本联想到介绍作者有关生平事迹的作品,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再由人及文,这里的人指的是作者,由人联想到文,即向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拓展,较系统地了解作者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风格。第三,由此及彼。如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可以联想到鲁迅的《社戏》,通过联想比较,总结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因果性思维拓展模式。因果性思维,是从一事物出现的一种现象联想到它们之间因果关系的思维方法。在语文阅读拓展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寻求事物内在因果关系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果及因,即由结果思考原因。如闰土从少年的聪明勇敢、纯朴自然到中年的憨厚麻木、胆小懦弱,是一种社会现象。由此,引导学生去拓展阅读探究原因,这就是由果及因地拓展。二是由因及果,即由原因思考结果。课文中的社会内容是一种社会现象,由此向意义、影响、作用方面拓展。利用这样的因果思维进行拓展性阅读,培养了学生追根溯源的思维品质。

4.深度解读和适度拓展平衡下的操作原则。

(1)目标意识。文本与课外资料是主与从的关系。资料的补充是为文本学习服务的,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指向目标的达成、指向重点的落实、指向难点的突破。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明确每一环节的拓展目的,才能使课外资料的引入真实有效。

(2)尺度意识。拓展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一切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拓展内容的度,避免拔高要求,也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恰到好处地开发文本资源,能让学生从教材这条窄窄的乡间小路迈向广阔的康庄大道,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热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数量意识。拓展材料的选择应该更多关注呵护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容。适量,表现在一堂课的拓展总数要严格控制,不能胡乱拓展。适量也同时体现在对单个拓展资料的字数控制上,做到删选、合并,坚决不在拓展数量上争优,而应该在拓展质量上取胜。

(4)文本意识。所有的拓展都必须与文本建立紧密的联系,契合文本的主题、文本的训练重点、文本的语言特色和情感取向等。教材文本需要超越,但绝不是扣住文本细枝末节作本末倒置的随意扩展。资料补充如果明显偏离了文本主旨,就会成为一种无根之生长、无魂之飘游。

(5)学科意识。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核心意识:学生立场、语文本位,拓展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对拓展文本本身的阅读感悟和文本语言的学习、积累、内化、运用永远是阅读拓展教学的根本任务。小学语文拓展教学,一定要有强烈的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而服务的意识,如此拓展教学才能目的清晰,指向明确,发展有力。

三、设计成效的“实际分析”

1.拓展以开放的姿态,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通过语文课堂立体化的拓展,探究性阅读活动的拓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拓展等途径,共进行语文拓展性活动二十多次,引导学生冲破了课堂、课文的界限,将思维引向更广阔的时空,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运用力,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力、搜集力、处理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2015年全校学生参加各级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大赛、国学诗词大赛活动等,共有五十多位获市、县级一、二等奖,获奖率以及获奖档次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高。

2.拓展以序列的研究,促进教师拓展技术的提高。通过组建拓展主题的团队,以项目研训的方式与学校的主题教研结合,与板块的联合教研结合,与负责人的名师工作室结合,将拓展的研究序列化设计,螺旋式推进。两年来,组织拓展主题研训活动约三十多次,团队教师关于拓展的研究课二十多节、发表的拓展主题文章4篇、获市一等奖的4篇,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教师课堂的拓展技术。课题负责人在省、市、县级,在送教下乡等活动中,关于拓展的讲座、成果推广示范课约二十多次,有效促进了区域教师拓展技术的提高。在这样的团队共进中,上半年县优质课评比,小学组获11个学科一等奖,学校教师获得了5个。

3.拓展以整合的方式,促使课堂教学效度的改进。拓展通过“目标上立体整合,增加了课堂深度;内容上跨界综合,提升了课堂密度;方式上多样融合,促进了课堂活度”,为课堂增加了效率,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两年来,学校在全县联考中成绩遥遥领先,素质评估连续获得优秀奖。

猜你喜欢
资料意识文本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