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2018-12-12 10:31尹昌斌
民主与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畜禽利用生态

尹昌斌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我们一定抓住问题导向,解决区域性的突出环境问题,以技术和制度为支撑,这样产业才有生命力,也才能解决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冲突的矛盾。

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问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渔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衔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生态循环农业认知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新生产方式,是一种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产业链延伸型的农业空间拓展路径,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宜居乡村建设的新理念。生态循环农业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与产业链延伸。

生态循环农业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即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同时顺应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需求,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实现环境友好与生态安全。

生态循环农业同样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其中,“减量化”指农业资源节约投入,发展精准农业;“再利用”指农业物质多级利用,直到吃干榨尽;“再循环”指农业废水、营养物质的循环再利用。生态循环农业体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的理念,实施农业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农村废弃物,推进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政策与技术模式

虽然近年来国务院、农业农村部都出台了与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相关的规划,但这些规划多为指导性的和引导性的,缺乏强制执行力。农业部和发改委也相继开展了大量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种养结合、农牧融合、有机肥无机肥替代、乡村环境治理、农膜回收利用行动等。项目实施期间,能够发挥作用,但项目结束后,可持续运行就存在问题。我们则通过科技驱动和工作机制推动项目的可持续运行,下面简要介绍生态循环农业典型区域技术的四种模式。

西北旱作区模式—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古城村。这一区域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区,区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农业水资源缺乏和地膜污染问题。解决的途径选择主要为发展节水灌溉、地膜回收与多次利用、推动农业清洁生产。通过近3年的努力,该区域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二是地膜残留量明显减少。

南方水网区模式—湖北省鄂州长港镇峒村。这一区域是我国典型的水网区,区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水体富营养化和面源污染严重。解决的途径主要为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种养结合和建设生态沟渠。通过近3年的努力,该区域通过稻虾共作、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改善土壤和水体质量;二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村美化和农民增收。

西南生态脆弱区模式—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这一区域是我国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解决的途径选择主要为保土、生态修复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采用水土流失防控技术和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该区域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特别是茶园景观;二是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茶农增收。

黄土高原果园清洁型模式—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东城乡。这一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主要为农业水资源缺乏、农业环境恶化生态功能退化。解决的途径选择主要为发展节水、集水农业,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通过果园生态环境改善技术,这一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四个区域的生态循环模式介绍,可见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我们一定抓住问题导向,解决区域性的突出环境问题,以技术和制度为支撑,这样产业才有生命力,也才能解决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冲突的矛盾。

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程、技术与对策建议

(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实施秸秆机械还田(留田利用)和青黄贮饲料化利用;实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供电和秸秆固化成形燃料供热、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项目;配置秸秆还田深翻、秸秆粉碎等。

农膜和农药包装回收利用工程。在农膜覆盖量大、残膜问题突出的地区,加快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农膜;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再利用加工厂,建设一批农田残膜回收与再利用示范县;在农药使用量大的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和无害化处理站,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和危害管理平台。

化学农药氮磷控源治理工程。在典型流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高效肥和化肥深施、种肥同播等技术;实施平缓型农田氮磷净化,开展沟渠整理,清挖淤泥,加固边坡,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格栅和透水坝;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

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工程。在污染嚴重的养殖场和养殖密集区,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种养结合的思路,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原地收集储存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或能源化利用、污水高效生物处理等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在畜禽养殖优势省区,以县为单位建设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养殖密集区畜禽粪污处理和有机肥生产设施。

高效节水工程。在西北地区改造升级现有滴灌设施,新建一批玉米、林果等喷灌、滴灌设施,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节水技术;在东北地区西部推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水稻区推广控制灌溉等节水措施;在黄淮海区重点发展井灌区管道输水灌溉,推广喷灌、微灌、集雨节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南方地区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加快水稻节水防污型灌区建设。

(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亟待强化。我国农业资源底数不清,尤其是耕地质量与农田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地膜白色污染等领域研究进展慢,农业环境有机污染防治刚刚起步,区域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缺乏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循环农业发展制度体系亟待健全。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尚未建立,激励机制不完善,种养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程度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农业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机制缺失,污染成本过低;全面反映经济社会价值的农业资源定价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缺失、不健全。

(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研发

1.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包括种养业节水节料技术:研发作物节水生理调控技术、新型集雨设施设备及高效利用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关键设备、测墒灌溉技术及设备、分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及农业水管理决策技术等;肥料减施增效理论与技术:研发水溶肥、液体肥、生物肥、高效缓(控)释肥、同步营养肥等新型肥料;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有机肥、粪肥、沼肥高效利用技术与关键设备,提升放牧家畜营养改进、草原健康与人工草地建设、草原恢复生态与放牧利用技术,农牧区资源共济动植物高效生产技术等。

2.农业生态环境

包括污染农田生态修复与安全生产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化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农作物秸秆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和回收利用以及可降解地膜技术,畜禽粪便与病死畜禽收集处理与利用的机械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宜居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田生态景观构建技术。

3.农作物耕作栽培管理

包括种植制度与结构优化模式:开展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农作物光、热、水、养分等资源优化配置与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间套作”与“轮作休耕”等养地型生态种植模式与技术,粮饲兼顾型种植模式与耕作技术;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耕作栽培理论:开展农作物生长监测与精确栽培技术、主产区土壤培肥与耕作技术、农作物灾变过程及其减损增效调控技术、周年均衡增产技术以及节本环保丰产技术等研究及相应产品研制;集约化、精准化、轻简化生产管理技术:构建加快适应机械化、信息化生产管理的高产、高效、可持续的作物耕作栽培技术的体系。

4.畜禽水产养殖

包括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研发畜禽与水产健康养殖模式、新型加工工艺及其成套养殖装备;新型饲料与制备技术:研制高效安全环保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完善饲料、兽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养殖智能化管理技术:开发高效局部环境精准调控、空气(水体)质量调控与污染物减排、场区环境净化、生理与环境信息智能采集、工程防疫、病死畜禽水产无害化处理、粪便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工程装备及其智能化产品。

(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法律规程与标准规范建设。首先,要健全循环农业的法律体系。制订完善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增强其可操作性;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推进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程等建设。其次,要推进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程等建设。加快制订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对现有的循环农业成熟技术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扩大推广应用规模与范围。

补偿机制创新。一要建立终端产品补贴制度。加大对秸秆还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现代施药机械、绿色防控产品、增施有机肥和高标准农膜使用补贴力度;围绕资源保护、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完善现行的补贴制度,实现终端产品补贴制度。改项目制为普惠制、过程管理为效果评价。二要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发展机制。加大投入,完善财政调节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林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给予多元化信贷支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农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监管管理探索。其一,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将循环农业基础设施管护责任落实到经营主体,督促和指导经营主体加强设施管护,为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其二,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評价考核制度,对循环农业工作进行评价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扶持政策相挂钩,要切实抓好循环农业的监督检查,将相关工作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并建立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然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如果把这个“绿山青山”变成自己的“金山银山”,即把环境效益变成经济效益,则要从制度、机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探索。用15个字总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愿景,即“技术新、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农民富”。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畜禽利用生态
画与理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废物巧利用
早春预防畜禽感冒五措施
如何做好春节期间畜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