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旱地生态农业与政策框架

2018-12-12 10:31李凤民
民主与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旱地覆膜生态农业

李凤民

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是解决温饱脱贫,需先有旱地农牧业政策为温饱脱贫服务。

旱地生态农业的骨干政策为:产业生产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确保土壤有机质稳定和提升的任务必须由政府来调控;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获取规模效益;确立主产业和基础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关系;明确市场主体和政府调控关系。

西部旱地是指年均降水量大致在250~500毫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中部以西和以北的地区。这里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生产力低而不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群众生活贫困。195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旱地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农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人均占有量显著增加。再加上乡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和城镇化发展,面向生态系统的生产压力和生态恢复压力显著降低,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农户生计改善和乡村环境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新世纪之前的旱地农业

近百年以来,黄土高原旱地农业以小麦和马铃薯为主体、小杂粮为辅的种植业结构,通过轮荒基本实现了低水平下的可持续发展。到新世纪之前,旱地农业的基本土地利用形式是轮荒和梯田,主要作物种类有小麦、马铃薯、小扁豆、绿豆、小红豆、豌豆、蚕豆、大豆(黄豆)、荞麦、莜麦(燕麦)、胡麻等。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大量探索。自上世纪60年代開始,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建设。早期的梯田建设质量标准较低,90年代后期以来,新修梯田标准普遍较高,为其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上世纪70~80年代,在条件合适的黄土沟谷区大量修筑淤地坝,用于拦截泥沙,建造高标准坝滩地。在当时,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理水土流失和发展农业生产双赢的土地整治方式,但由于建设费用较高,施工标准较低,有效保留和持续发挥作用的淤地坝并不多。80年代开始大规模植树种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国家新的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始于1999年,并持续到现在。

然而,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我国第二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以1999为基准年)显示: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呈局部好转、整体恶化之势。局部好转主要是重点治理的小流域,国家集中投入大量资金,对重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更多的地方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初)而言,90年代后期,黄土高原旱地土地轮荒明显减少,梯田数量和建设标准明显增加;种植业主体仍然是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小杂粮为辅;整体上仍然以封闭型小农户为主,虽有农业市场化萌芽,但规模非常小;群众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大面积贫困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二、新世纪以来的旱地农业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提出了本地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提高作物单产、降低广大土地上的生产压力,在解决群众温饱、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促进退耕还草、增加植被覆盖,从而整体上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基本思路中,提高作物单产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提高作物单产,其他产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小面积搞生产、大面积搞生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生态屏障,其根本就在于能不能找到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形成了集水农业的发展模式,在大田进行降水的就地富集叠加,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经过1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玉米为核心的作物沟垄覆膜栽培体系,并实现了机械化起垄、施肥、覆膜、播种一次性完成。

沟垄覆膜的核心是把降水资源有效地富集到作物根区,最大限度地降低降水的无效蒸发,促进作物生长。与平作和沟垄无覆膜两个对照进行比较,沟垄覆膜可将至少80%的降水汇流到覆膜沟内的入水孔里面,实现了降水资源的“精准”利用。

玉米是喜温的高耗水耗肥作物,一般认为,旱地农业区降水量少、温度偏低,土地贫瘠,不适合玉米生长。但在沟垄覆膜条件下,水热条件得到改善,适当施用肥料,玉米产量可大幅度提高。经过我们多年试验研究,确保沟垄覆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平衡的最低年降水量只有273毫米。也就是说,在年降水量273毫米的地区,沟垄覆膜玉米不会造成深层土壤的干燥化。

其结果是,在旱地农业区,沟垄覆膜玉米的产量水平几乎不随水热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真正实现了高产稳产。

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玉米沟垄覆膜增产的优势区域主要在中西部和中北部,而在水热条件较好的东南地区,正是著名的苹果产业区。

人们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玉米的沟垄覆膜栽培会不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明显降低?据我们多年研究,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与作物生产力的高低正相关,沟垄覆膜栽培大幅度提高玉米生产力,毫无疑问会协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

在沟垄覆膜栽培的支持下,在新世纪的前10年,旱地农业区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轮荒制彻底消失,梯田和滩地成为主体;以玉米为主体支撑畜牧业快速发展;农户经营快速市场化,绝大部分农户稳定解决温饱,基本实现了脱贫。

三、旱地生态农业的核心

数十年来的经验充分证明,只有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之后才能谈生态建设,在大面积贫困的大背景下,在没有解决好群众温饱之前是不可能奢谈生态恢复的。

人们追求生态农业的原因主要在于它能够实现生产和生态的双赢。在集水农业思想和沟垄覆膜栽培技术体系支持下,土地利用的弹性与适应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一定的区域景观中,以温室生产为代表的高效农业、以沟垄覆膜支撑的高产玉米栽培体系,以马铃薯、中药材等经济植物生产一起,互为补充,同苜蓿草地和生态恢复性植被镶嵌分布,构成旱地生态农业的主体土地利用结构,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社会效益表现突出,系统稳定性和弹性显著增强,生态效益明显改善。这种体系,首先讲经济效益,老百姓发展特色农业、中药材、马铃薯、玉米、畜牧业等都是可以赚钱的。过去没有这么多赚钱的路径,现在老百姓赚钱的路径多了,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就少了,生态恢复与重建取得了切实的效果。

市场驱动下的农作物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中药材、马铃薯等各类经济作物的地上生物量都很低。长期种植低生物量植物对地力的消耗是非常严重的,这就需要靠玉米生产来补充土壤有机质。因为玉米生产量很高,可以通过玉米返还土壤的数量来人为控制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这个体系中,玉米生产是核心,各相关产业的生产关系是市场驱动的,因而是稳定的,有助于提高农户收入。当我们发展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千万不要忘掉玉米在其中的根基作用,如果把它忘掉,这个体系必将崩溃。

四、旱地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

有了前面的基础之后,我们才可以讲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甘肃地膜栽培的政策支持。玉米生产必须要有地膜,没有地膜覆盖,玉米生产是非常低效的。地膜栽培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尝试的是旱作地膜穴播小麦,在旱地农业区艰难开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提供了大量經验教训。

在广大范围内发挥沟垄覆膜栽培的增产效应,起步于2010年甘肃省旱作农业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15)。这50亿斤粮食全部依靠旱地农业,而且很轻松地就实现了。在沟垄覆膜示范推广过程中,政府补贴三分之二的地膜,农户采购三分之一的地膜。采取了一系列地膜事前登记,中期检查,收产验收;开展了农机研发并纳入政府的农机补贴。

2013年11月,甘肃省人大颁布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2014年元旦实施。要求地膜厚度由0.004~006毫米强制性提高到0.008毫米,耐候期至少半年;鼓励0.01毫米地膜,耐候期1年;地膜企业必须具备回收能力;政府补贴地膜回收;捡拾残膜的机具纳入政府农机具购置补贴。

为了降低地膜残留带来的环境风险,甘肃不再提倡一膜两年用,鼓励春季揭膜;不提倡小麦等密植作物采用地膜覆盖;不鼓励使用可降解膜,因为效果不确定,捡拾困难。甘肃地膜回收做得比较早,在2012年达到66.9%,2013年超过70%,2016年以来达到80%。

国家层面对地膜回收也采取了相关政策支持。农业部于2017年制定了《农膜回收行动方案》,要求地膜厚度标准由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增加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从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地膜捡拾机械化,专业化;谁生产谁回收;废旧地膜回收有补贴。2018年5月,强制性国标《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实施,要求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0毫米;提高了耐候性能指标,修改了测定检测方法。

旱地生态农业政策体系设计以产业发展和土地有机质稳定与提升为核心。不管做什么样的产业,玉米生产都应当是强制性的,必须要确保丰富有机质的来源。虽然除此之外,国家有不同的产业政策,比如说畜牧业、草产业、中药材、马铃薯等都有相应的产业政策,但这些产业政策,都应该与玉米生产相匹配。过去有些是矛盾的,现在已经调整与其相匹配。

旱地生态农业的骨干政策为:产业生产,比如说畜牧业、草产业、中药材、马铃薯等,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确保土壤有机质稳定和提升的任务必须由政府来调控,由政府制订相关强制性政策,支持相关市场主体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获取规模效益;确立主产业和基础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关系;明确市场主体和政府调控关系。

五、结语

综上可见,旱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是解决温饱脱贫,需先有旱地农牧业政策为温饱脱贫服务。在地膜栽培和残膜回收方面,甘肃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发展生态农业的支持政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旱地农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具有显著的生态潜力,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几乎不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在政策完备、执行有力的情况下,旱地生态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有可能超越自然草地,真正实现生产和生态双赢。这也是西北旱地农业的特色与优势。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旱地覆膜生态农业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旱地出芦笋
玉米秋覆膜技术要点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不同覆膜时期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论玉米覆膜高产栽培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