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济“背冰亮膘”的文化习俗中看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特色

2018-12-15 19:09李凤楠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永济锣鼓民间舞蹈

李凤楠

摘要: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成果,它体现着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性。在整个民族民间舞蹈中,汉族民间舞蹈占其重要的位置,在此分支下,不同地域、不同区域又有着代表本土特色的民间舞蹈。“背冰亮膘”是山西晋南永济市长旺村和芮城县匼河村独有的民间艺术,以其全国罕见、地方独有的“背冰”特色和“亮膘”传统经久不衰,这一传统习俗下的“背冰舞蹈”每逢元宵佳节都隆重上演,通过“扛大檩”、“背冰锣鼓”、“背花锣鼓”三部分进行,共同展示出山西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艺术美。本文通过“背冰亮膘”的文化习俗简要探寻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背冰亮膘;民间舞蹈;地方特色

山西永济乃一座古城,史称“蒲坂”,当秦晋要道,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因其靠近母亲河黄河而多为兵站之地,“背冰”是永济市长旺村和芮城县匼河村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当地村民每逢正月元宵佳节,正值天寒地冻、寒风凛冽之时,头戴由黄河岸边蒲草编织而成的草圈,赤身穿着短裤,背着50多斤的寒冰,左手拿锣,右手持花瓶状的锣槌,在锣和鼓的伴奏下,共同完成“背冰舞蹈”。这一地方民俗特色是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显著呈现,充分展示出地域民间舞蹈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民间地域舞蹈文化的环境因素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生成的最初层次,各地的民间舞蹈,都以各地区特有的表达方式表现着其舞蹈生存环境赋予的自然特点,这些特点是每个地区舞蹈文化所特有的,是标志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地区舞蹈的形成都离不开与它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因素。永济“背冰亮膘”起源于金田农民大起义一传说,蒲津关一带,多发战争,每至战争时候,守城方就摆火龙阵来阻挡,攻城方为了破阵,就地取黄河之水,使其洁冰,用来灭火。因此历史上就有了“背冰攻城,以冰灭火”之传言。当地村民世代相传,演变成黄河岸边独有的一道风俗,充分体现了表演者的大无畏精神。

试想,如果身处平原地区,何以需要战争之说?如果没有寒冬之气候,战士们如何取冰?如果没有得天独厚临近黄河的有利位置,战士们何以用来取冰破阵?正是因为有了地理环境地形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水水域的影响以及当地环境制约下人们的劳作方式的影响,才能使这一习俗得以呈现。

1、舞蹈服装与地域环境

服饰,处处显示着生活环境赋予的特征,表现为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背冰舞蹈”第一环节中的“扛大檩”其人物服装与第二环节“背冰锣鼓”的服装一样,所有表演者头戴草圈,上身赤裸,下身穿红色或绿色的短裤,或赤脚或穿凉拖。表演者选择亮色服饰,一为震慑驱邪,二为节日喜庆。黄河流域人们淳朴憨厚,喜热闹,他们认为只有大红大绿与众不同才能吸引人眼球。

2、舞蹈道具与地域环境

民间舞蹈中使用的道具其主要功效是用以完善和升华舞蹈场面,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同时突出了舞蹈场面中人物的个性。永济“背冰亮膘”不是单纯的背上冰块,赤裸着膀子就叫“背冰舞蹈”。其重要内涵在于不仅在严寒的天气之下背冰,并且完成背冰锣鼓的一系列动作,表演者大可以背起冰块绕村行走一圈,但背冰的漢子们并未如此,而是在击鼓撇锣的伴奏下,以大张声势、不畏严寒、目眦尽裂的气势使观众折服。

3、舞蹈语汇与地域环境

舞蹈动作与地域环境息息相关。黄河冰冻,攻城方想要背冰攻城,必然会隐射出其舞蹈语汇,在历代背冰传承人的继承创新中,整理出下冰、破冰、匍匐前进、等原生态民间舞蹈动作。

(二)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沉淀,对其舞蹈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永济“背冰”汉子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当地习俗,充分体现了背后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表演者愿意也选择了寒冬时节可以赤身背冰,传承这一习俗。他们认为手上的锣鼓就是兵器,寓意着给战场上的战士们加油助威,撇锣鼓撇的越响亮,说明加油鼓劲之声势越浩大,充分体现出表演者们勇敢无畏的精神。

二、民间地域舞蹈文化的艺术性

(一)淳朴性

民间地域舞蹈文化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淳朴性。其习俗具有当地代表性,表演者具有同当地人文气息相符合的气质类型——淳朴、憨厚、果敢、勇猛。表演者穿起服装,拿起道具,无需任何华丽服饰来点缀,无需繁琐的道具来撑场面,单是亮膘背冰就足以见得表演者对前人大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和对驱除辟邪传统习俗的极度虔诚。

(二)直观性

直观性是民间地域舞蹈文化艺术性的直接表达。“背冰舞蹈”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道具上都直接为我们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在特定的人文气息的传统文化熏陶下,表演者身体的韵律、脚下的动律、上身的协调以及复杂的撇锣技法自然而然直接表现出来。“背冰舞蹈”由三部分组成,其一具有威望的“背冰”领头人“扛大檩条”缓缓向前,其檩条上还缠着具有胜利之意味的“帅旗”;其二赤裸着上身的“背冰”汉子呈队列状表现声势浩大的粗锣鼓;其三是以“背花锣鼓”为主的细锣鼓登场。其主要道具对应上述过程分别是“大檩条”、呈“方形或圆形的冰块”以及扁平的锣和锣鼓锤、挂在形似“S”的树枝上(别在表演者裤腰上)的小锣等。其表演流程及道具展现直观为观众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标签和象征。

(三)表演性

民间地域舞蹈浓郁的表演艺术是极为重要的艺术性。永济“背冰”汉子们,在延续古代战争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系列步伐,如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动作。破冰步伐铿锵有力,配合表演者上身前俯后仰的身体动律,无不体现背冰汉子们强有力的战斗信念。除此之外,还有殿跳步、拉腿步、骑马跺脚步等,其都是在撇锣的打法上不停变换脚步。说到“撇”锣,为什么是撇,而不是“击”或“敲”呢,其打法是该艺术风俗的特色之一。长王村村民选择“撇”这一舞蹈动作,是为了更加表现出强有力的气势。锣槌不是垂直敲打于锣面,而是蹭着锣由里向外撇、由下至上撇、划圆撇以及撇锣绕花等。

(四)娱乐性

娱乐性是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归属性特色。表演者边击锣边舞蹈的艺术形式,以明快强烈的节奏,矫健勇猛的身姿,形成磅礴的气势,体现出山西人剽悍、雄壮、粗矿的气质特点。每逢元宵佳节,背冰活动并不是走街串巷,各自回家。而是從背冰的前一天开始取冰到第二天早上先由儿童孩子引入,引诱还未准备好的各户人家,速速前来一起逗社火,在传承的“扛大檩”、“背冰锣鼓”、“背花锣鼓”的固有形式之外,为增加表演的娱乐性,当地村民还增添了“独沟轿”、“精沟轿”等娱乐性的节目。

三、“背冰亮膘”的传承与地域民间舞蹈的发展

民间舞蹈往往作为乡俗礼仪的一部分体现着民众活动最本真的生命内蕴,具有生活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特质。(1)永济长旺村“背冰亮膘”的艺术风俗至今仍在传承。表演者不仅传承的是古代人民“背冰攻城,以冰灭火”的大无畏精神,更是对一种当地独有的民间习俗特色的传承。从乡俗特色到民间舞蹈艺术的转变是一个既漫长又艰巨的任务。

“背冰”艺术从服装、道具、动作到表演程式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换:乡村形式的背冰习俗,表演者擅大红大绿的短裤,但在2018年《魅力中国城 第二季》9.16期乐陵VS永济的旅游城市大比拼中,搬上舞台的“背冰”艺术不再是具有乡村热闹之意的大绿短裤,而是穿上了具有一点庄重意味的深酒红渐变黑色的长宽筒裤。

从“背冰”的形势看,这无疑也是强身健体的一种传承发展,天寒地冻之时,赤身裸背长达三到四个小时的表演,其困难程度比冬泳要难的多。永济长旺村村民家家户户历代相传,村里的男子从十七八岁就开始练习背冰表演,无形中成为他们难辞其咎的使命。

民间舞蹈自然传衍的生命力往往有赖于它在民众中的流传广度和深度,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能够经久不衰,就在于它于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因为地域性的老百姓长期传承,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这一民俗特俗,二者是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的。

注释:

刘晓真.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27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216-217

[2]顾小英,田彩凤.山西民间舞蹈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26

[3]刘晓真.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127.

[4]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15

[5]仝毅.中和节永济背冰[M].山西:运城市精睿印务有限公司,2015.3-10

[6]雒瑜.永济背冰亮膘的艺术特色及传承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山西大学音乐学院,2017.

猜你喜欢
永济锣鼓民间舞蹈
山西“永济好面”成功入选《乡村振兴品牌强农》巡展活动
邵伯锣鼓小牌子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中车永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