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文学中品味德育价值

2018-12-15 19:09蒋维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德育价值古典文学人文主义

蒋维

摘要: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诞生了無数璀璨而又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对古典文学的品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学性被不断拔高,而最为重要的教化思维却被忽略。在强调德育提质的今天,古典文学作品已不单单是个人化的情感载体,而是普世化思想道德与精神内涵的传颂。因此,回归本土文化,充分发掘并认识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德育价值,是将优秀道德理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基础,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古典文学;德育价值;爱国主义;人文主义

引言:

所谓德育,就是指思想品质与教育的有效整合,将有助于人发展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教育中,是促进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古典文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了浓厚的德育价值,不管是从宏观分析,还是从微观品味,都离不开爱国主义、人生价值、思维品质的教化。

1.中国古典文学中德育的重要作用

文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许多经典的文学著作,它囊括了人生、价值与追求,闪耀着强大的教育魅力。在古典文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德育价值和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及不同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生命征程的感慨。德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触动心灵的情感撞击。我国古典文学凝聚了上下五千年的人文思维和情感,无不展现着跨时代的德育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讲,德育的重点是以德为本,强调道德是社会前进的基石,个人要实现道德上的社会化才能真正完成道德建设。

最初对“德育”一词的解读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概念都较为模糊,在众多学者眼中,德育仅体现在高校的教育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内容和形式都未受到重视,德育教育是一个偏广泛的素质教育要求。而随着现代化社会进行的不断加快,道德品质被逐渐看重,素质教育更是明显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得受教者形成符合社会所期望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不仅局限于道德教育,而是要将政治、思想与道德三者融合在一起,共同约束德育行为。高校内的德育内容日渐多样化,在尊重个人利益与情感的基础上更具人文关怀,充分展现“以人为本”。不可否认,德育的本质是利他,但也应基于个体生存环境的改善与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因此新时期的德育不等同于道德绑架,而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在保持主流思想的引导下包容更多的个性化思维,然又不失道德底线。

2.古典文学中德育价值的体现

我国古典文学中并不缺乏诸多美德精神和高尚的人生追求,孔子曾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论语》作为处事的指导;先秦时期的《诗经》便具备教化群众、传达政风的功能。在展开德育之前,要回归传统、品味经典,深层次地追寻古典文学的新内涵,挖掘不朽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2.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德育中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物欲纵横的市场竞争中,道德松弛、舆论不张、管理乏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以“性善论”为主流意识的道德观念中,儒家将礼与法的结合作为人性修养的补充,也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参考标准,但“他律”作用愈加弱化,爱国主义作为道德教育的引导者,其力量被逐渐削弱。爱国主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屈原的《离骚》,他将自己比作芳草峨眉,以此来抒发小人当道、楚国沦丧的悲痛感;他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最终又在“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绝望中以身殉国。他“哀民生之多艰”,却又苦于“众女嫉余之蛾眉”,以至“九死其犹未悔”。这种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即使是在当代社会也是家喻户晓,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自古以来,中国都不缺爱国之人,如南宋诗人文天祥,在身死之际写下名流千古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慷慨之义震烁古今中外,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展现出忠义无畏的爱国豪情,读之无不震撼心灵。

2.2人文主义

新时期更加尊重个体思维,各行各业也都讲究个性化,这就说明德育正朝着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这在早期的古典文学中也有体现。如战国时期孟子在他的散文中提到“民贵君轻”思想,着重描述人的价值高于君王的威严,以人为本才能得民之拥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能成国亦能覆国。以后,这种思维便随着儒家的兴起而发扬。唐代诗人杜甫甘愿自己忍受贫寒疾苦,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不愿看到百姓生活潦倒,他以尖锐的笔墨向统治者发声,创下不少杰出诗作。再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对统治者的极尽奢华进行了大胆的讽刺与批评,“一骑红尘妃子笑”更是被广泛传颂。范仲淹也在传记中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壮语,是人文主义的代表。

2.3和谐仁爱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撰述的重点内容。古人将“仁”作为修身养性的前提条件,也是治理家国的执政理念,是实现大同社会的根本。《论语》中提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这里充分说明君王与百姓之间上行下效的关系,也是古往今来人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连《三国演义》都以刘备的“仁”贯穿全线,这不仅体现了社会的主流思想,也展现了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处的时代发展需求。

2.4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动摇,关键就在于对民族精神的不朽传承。要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梦,继承并弘扬这份宝贵遗产是必备条件,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慷慨到民族解放,从《诗经》《楚辞》到《木兰诗》,从《论语》《史记》到唐宋散文再到清宫戏剧,无不充盈着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英雄主义。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也曾有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追求,充斥着时不待我的悲慨,而背后却是自信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唐代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有着“吾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也有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淡然,更有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奉献。这些看似个人情感的简单抒发,却是理想追求的最终写照,是整个民族精神在某一时代的缩影,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3.结论

古典文学也有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的局限,受多种思维方式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施教时应充分考虑时代的主流思想,将古典文学中蕴含的道德价值与教育相契合,从新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道德观念。只有做到古今交通,才能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新慧.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德育渗透[J].语文建设,2013(07).

[2]仝晓明.从中国古典文学看文学的德育功能[J].芒种,2012(14).

猜你喜欢
德育价值古典文学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更正说明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写在改版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