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联合血清PDGF CXCL16用于冠心病冠脉斑块稳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

2018-12-18 06:04徐敏张华谢永魁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易损冠脉硬化

徐敏 张华 谢永魁

冠心病是心血管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1]。在目前研究的诸多危险因素中,炎症被认为在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起关键作用[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促细胞增长调节因子,由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和释放,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血清CXC趋化因子(CXCL16)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趋化因子,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损伤部位和炎症损伤部位,具有炎症趋化作用及清道夫受体作用,CXCL16被认为可能参与冠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键环节[4]。本研究采用常规CT联合血清PDGF、CXCL16的方法进行冠心病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旨在为临床预测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可疑或确诊为冠心病的1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有胸痛症状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主要血管有病变者;患者及家属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近期有创伤、手术史者;合并感染、炎症、过敏及影响相关炎症指标测定准确性的疾病者。分组:根据临床诊断将符合上述标准的145例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S)及稳定性心绞痛组(SAP),另将经冠脉造影检查血管狭窄程度<20%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ACS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55.69±8.88)岁;SAP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4~76岁,平均(56.33±9.02)岁;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7~78岁,平均(59.28±10.37)岁。三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冠脉CT检查结果中的斑块性质表现分为稳定斑块、易损斑块及混合斑块。

1.2 方法 CT检查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分3个时相注射:造影剂总量50ml,以5ml/s流速注射;冠状动脉总量10ml,以3ml/s流速注射;生理盐水30ml,注射流速5ml/s,扫描范围由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膈面下2cm;扫描参数为120kV,650mA。扫描完毕后将原始数据进行重建,传输至图像工作站进行处理。根据CT值进行斑块性质的判定,将CT值<60HU判定为易损斑块;CT值60~129HU判定为混合斑块;CT值≥130HU为稳定斑块。

1.3 血清PDGF、CXCL16水平测定 患者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血清PDGF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试剂盒由北京绿源伯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CXCL1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润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实验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频数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CS组和SAP组各型斑块的分布 见表1。

表1 ACS组和SAP组各型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n)

2.2 ACS组、SAP组及正常组患者血清PDGF、CXCL16水平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血清PDGF、CXCL16水平的比较()

表2 三组患者血清PDGF、CXCL16水平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SAP组比较,#P<0.05

组别 n PDGF(ng/L) CXCL16(ng/ml)ACS组 45 3.21±0.62*# 2.67±0.46*#SAP组 52 2.37±0.55* 2.16±0.48*对照组 48 1.90±0.45 1.88±0.52 F值 70.586 31.869 P值 0.000 0.000

2.3 不同斑块性质患者血清PDGF、CXCL16水平的比较 见表3。

表3 不同斑块性质患者血清PDGF、CXCL16水平的比较()

表3 不同斑块性质患者血清PDGF、CXCL16水平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P<0.05

组别 n PDGF(ng/L) CXCL16(pg/ml)易损斑块 34 3.21±0.52*# 2.74±0.64*#混合斑块 23 3.19±0.64*# 2.68±0.51*#稳定斑块 40 2.26±0.54* 2.07±0.44*对照组 48 1.90±0.45 1.88±0.52 F值 88.99 37.84 P值 0.000 0.000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会引发血小板粘附、聚集,活化凝血酶,促进纤维素的合成,造成冠脉狭窄。在凝血活化过程中,机体的止血平衡紊乱,会导致冠脉血管阻塞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对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的早期检测可预防冠心病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5]。

临床上将血管内超声作为冠脉斑块稳定性检查的金标准,但该方法价格昂贵,且有创检查在常规临床检查方面并不适用[6]。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为无创性检查,临床上被证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本研究采用CTA诊断ACS和SAP组患者斑块的性质,结果显示,ACS组易损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SAP患者,而SAP组稳定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研究表明,ACS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导致的斑块破裂及血栓的形成,从而导致冠脉急性严重阻塞[7]。解晓江等[8]采用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稳定性进行诊断,结果也显示SAP组稳定斑块分布高于ACS组,ACS组的易损斑块显著高与SAP组,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CTA可准确显示动脉斑块的性质。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血管壁及斑块处的炎症反应有关,炎症是介导动脉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9]。PDGF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近来研究发现,各种原因导致损伤的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都能释放PDGF,而PDGF还可诱导受损上皮细胞与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加速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10]。本研究对ACS组、SAP组及正常组患者的PDGF水平进行比较,发现ACS组血清PDGF水平高于SAP组,且均高于对照组;对不同斑块性质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比较,显示易损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血清PDGF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PDGF相关,PDGF水平可反应斑块稳定性。

CXCL16是趋化因子家族中的一员,研究表明,CXCL16与多种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CXCL16可发挥其趋化功能,膜结合性CXCL16主要起趋化和粘附作用,可溶性CXCL16则可促进细胞的增殖,此外CXCL16还可通过参与T细胞的调节参与冠状动脉硬化病变部位的炎症活动。本研究结果显示,ACS组血清CXCL16水平高于SAP组,且均高于对照组;对不同斑块性质的患者进行进一步比较,显示易损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血清CXCL16水平可反应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高CXCL16水平不利于斑块稳定的维持。

综上所述,CTA可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做出判定,血清PDGF、CXCL16水平可作为冠脉斑块稳定性预测的诊断指标,CTA联合血清PDGF、CXCL16水平检测对冠脉斑块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易损冠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及CT的诊断价值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浅谈C172飞行模拟机A/P键故障分析与研究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