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期国民经济学发展的新挑战和新路径

2018-12-23 23:32袁慧茹南京大学商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

文/袁慧茹,南京大学商学院

现今,我国相当数量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国民经济学专业,新理论、新体系不断涌现,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进程。然而,关于国民经济学发展至今,关于学科的定位尚有不小的争议,也始终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当前的国民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其研究对象“繁杂、笼统,似是而非”,似乎与西方宏观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重合又偏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经济学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特征,对研究方向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应对挑战。

1 新时期的新影响

从国民经济学的发展渊源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马克思时代、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市场经济时代:在马克思时代,“国民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是同义词。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学就是计划经济学,从事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研究,这个时期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对国民经济运行由直接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二是“对企业由管理转向指导”,原先的计划经济学内容就失去了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变为国民经济管理,主要的部分是关于资源供求总量平衡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其中的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国民经济核算涉及宏观经济学,货币、财税、产业政策分别涉及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而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国民经济学又同时涉及了经济、政治、制度因素。可以说,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体系十分宽泛,与其他学科多有交叉,学科边界十分不明。

2 新时期的发展难题

2.1 与其他经济学学科边界不明的难题

一是与西方宏观经济学边界不明。许多人认为,国民经济学学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必须承认,西方经济学产生于市场经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模型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既然中国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脱胎于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研究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自然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同时,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就是宏观经济学,甚至国民经济学也只有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学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是与政治经济学边界不明。毕竟,马克思给“国民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划了等号。不可否认,政治经济学是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国的国民经济学也是从国民经济计划学转化而来,自然包含了包括政治经济学在内的各个经济学流派的知识。

三是与其他应用经济学边界不明。国民经济学中,关于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涉及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同时,因宏观调控政策涉及财政、货币、国际贸易等方面,又涉及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学科,而这些学科本身已经是独立的学科,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由于学科边界不明的问题,国民经济学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繁杂而多样,这就很难形成属于自己的、有影响力的理论和成果。

2.2 中国国民经济独特性带来的难题

目前国内的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而且,国民经济管理学的主要部分也是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下发展而成的,可以说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是学科边界不明造成的,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独特性造成的。

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政治经济制度、庞大的人口基数等因素,中国的经济发展自有其独特性,其发展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照搬和套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无法完全解释和解决。这就是有时候经济学界的一些思想和认识会同中央精神发生偏离的原因所在。

3 国民经济学进一步发展路径

3.1 调整基本假设

既然中国经济的独特性决定了不宜对西方经济学教义进行直接的套用,而是应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国民经济学的核心就是要归纳和提炼出能够反应中国长期基本特征的基本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谈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新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也多次提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而“不充分”主要表现在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尚不丰富、发展程度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固。

因而,新时代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假设上。其中,“不平衡”是结构问题,“不充分”是总量问题。

除此之外,在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国有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而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也依旧有相当大的干预力度。可以说,国有经济和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依然是十分巨大的。加之开放的经济环境,决定了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不能脱离开放经济环境、国有经济主导和宏观调控这三大因素。

3.2 调整研究思维

首先,国民经济学研究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国民经济学发展所需要面对的新限制和新挑战进行正确分析,从而确定未来的研究核心与发展方向。其次,还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通过实例证伪的手段,将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同时,要明确中国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从宏观的角度,实现经济学的应用化、战略化、政策化,在新时代的背景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辅以宏观调控,实现促进“国”与“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 调整研究对象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林木西教授认为,“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系统运动及其规律性”。由于国民经济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环境开放、动态发展的特性,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合理吸收和借鉴其他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养分,然而,也需要明确国民经济学与其他应用经济学学科之间的分工和边界,以更宏观的视野来进行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璋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基础上经济总量与结构及其关系的问题”。结合上文关于新时代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研究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显得较为可行,特别是厘清生产力不平衡机构基础上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的关系。对于相同生产力水平形成的同一市场,可借鉴西方经济学研究成果进行管理;对于不同生产力水平形成的不同市场,其经济问题难以依靠市场力量自发解决,唯有通过国家长期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保护和支持较低生产力水平的市场向更高生产力水平转化。这就要求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跳出西方经济学“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我国特殊国情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建设上,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贫富分化、区域经济不平衡等“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从国家的宏观角度,在共同富裕、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研究和贡献。

4 结束语

国民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统领性、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是我国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开展相关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需求进行调整和转变,特别是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要从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资源错配的多层次识别、分解与比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分析视角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北斗导航助力国民经济发展换挡提速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