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民族技艺传承的火种

2018-12-27 01:19甘甜
江西教育A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古彩粉彩陶艺

甘甜

“我本是一个平常人,因为当了一名老师,人生才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我要和陶瓷专业一起成长。”

——朱辉球

最近,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朱辉球老师“有点忙”,刚参加完2018年度教书育人楷模的发布会,就赶到南昌参加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人物的颁奖典礼。

头顶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二级教授、研究员、国家非遗教师等一大堆头衔,他还是“江西省粉彩古彩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院”负责人,以守护、传承、弘扬民族陶艺,培养一代又一代粉古彩陶瓷传承人为己任。

记者请他讲讲自己的故事,他说的不是学生就是粉彩古陶瓷。学生的成长和民族陶瓷技艺的传播,是他最关心的。

[带着学生传承非遗]

1990年,刚到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朱辉球,最初并不是做陶瓷的。

当时陶瓷业不景气,学校只有一个美术班,四五名教师,从事古彩陶瓷创作的教师也寥寥无几,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族技艺,古彩作品创作较为艰难。一件作品通常得画上两三个月,哪怕一件小品,也得花上个把星期;得掌握颜料配方;作品进窑时间长,烧制的过程中还容易烧坏……压力骤增,年轻人很少愿意静下心来,重拾传统,大多热衷于追求“容易出作品”的现代陶艺。

最终,在陶瓷圈里长大,喜爱陶瓷的朱辉球耐着性子,学起“磨人”的古彩。

因为创作周期太长、烧制过程中容易出毛病,年轻的朱辉球也曾一度转做现代陶艺,好在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总得有人去学,去传承。”朱辉球补充说,“还得学好,传承好。”

“平日对作品乃至作业的要求都极为严格,容不得一点差错。”学生游子龙告诉记者,“朱老师把学生带进自己的工作室,搞科研、撰写学术论文、创作陶瓷艺术作品,常常加班到深夜,无论寒冬酷暑,十几年如一日。老师已经有那么高的成就了,还在努力学习。他的认真,深深地影响着我。”

除了以身作则的“学”,朱辉球的“教”也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一些陶瓷艺术家来说,精心创作的画作和独到的技法是“吃饭家伙”,“好东西自己留着”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朱辉球不仅把办公室设在教室旁,平日和同学们一起创作,现场示范拉坯、施釉、彩绘、陶瓷装饰,还将精心创作的作品制成高清印画挂在教室四周,以供学生们临摹、学习。

正是由于这样“无私”的教学,朱辉球的学生成长得很快,2016年入学的游子龙,不仅在国内各类陶瓷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作品也获得各类民间收藏家的喜爱。

[和陶瓷专业一起成长]

“艺术创作需要安静的状态,而朱老师除了得从事艺术教学,还有一大堆行政事务。白天忙个不歇,晚上才有时间从事‘老本行。”说起朱辉球,与他搭班的工艺美术大师占昌赣连说“不容易”。

朱辉球有一个随身携带的皮夹子,里头手机、钱包和身份证等证件一应俱全,随时取用。

采访当天正值新生报到日,朱辉球的电话不歇。一名中途辍学的学生打算“回炉重造”,拨通了“朱老师”的电话,好脾气的朱辉球立马帮她联系起报名事宜。

头顶一大堆头衔,校内校外,认识朱辉球的都喊他“朱老师”。

这是朱辉球最喜欢的称呼。他说:“教师是一个善良的职业,一个充满爱的职业,一个阳光下的职业,我觉得教师是最幸福的人。”

“朱老师在艺术上要求严格,生活上却十分细心,把我们当孩子看。”游子龙说,2017年,朱老师带他去广交会,考虑到学生无法报销机票,朱老师同他一起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还手提肩扛,带上了同学的二十多件参赛作品,生怕有一点闪失。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我们换教室,要搬桌子,朱老师就和我们几个一起来回搬了好几趟。”班伟同学告诉记者。

“一起也就十来分钟的事儿,到处找人反而更花时间。”朱辉球说这是“举手之劳”。

“很为他人着想,特别平实温和,从未见过他生气。”朱辉球的同事程志山介绍说,學校里和他年纪相仿的同事都习惯喊他“球球”,带些亲昵的语气。

近年来,随着荣誉的增加,特别是被评为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二级教授后,不少学校给他抛来“橄榄枝”。

“我本是一个平常人,因为当了一名老师,人生才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我要和陶瓷专业一起成长。”从未想过“跳槽”的朱辉球一直感谢学院对他的培养。

陶瓷设计专业2014级的熊宣皓学习刻苦,陶艺基础好。难得的是班上这样的孩子有近40个。如何兼顾这些优秀的学生?恰逢教育部出台了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文件,朱辉球想借此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带入校园,这一想法得到了多方的认可与支持。

多方联络、精心筹备,2015年10月,学院举办了“国家非遗制瓷技艺进校园”活动。经过遴选,熊宣皓等三十多名优秀陶瓷专业学生得以向黄云鹏等十位国家非遗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拜师学艺。

能让陶瓷业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们将“独门绝艺”“看家本领”倾囊相授,同学们直呼“想不到”。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朱辉球想通过学校这个理想的平台,传播好国家非遗制瓷技艺。

[醉心民族技艺传承]

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技艺,朱辉球一直牵挂在心。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但当下的年轻人多追求国外的现代瓷艺,重视造型、色彩的冲击力。朱辉球也带着基础班的学生,他们多热衷做“一天能出四五件作品”的现代瓷。

“但这样的陶瓷全世界都在做,既不能代表景德镇,又不能体现民族特色,更不能代表中国。”朱辉球认为民族的东西是有底蕴的,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执着的追求,更需要坐得住、画得好、等得起的匠心精神。

继而,朱辉球又担忧起粉古彩的传承:现如今景德镇从事纯粹粉古彩创作的多为六七十岁的大师,像自己这样四五十岁的传承人本来就少,下一代能否接得下去?

最终,2016年,江西省文化厅在学院成立了江西省粉彩古彩研究院,招收了第一批国家非遗粉古彩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朱辉球承担起了粉彩古彩特色传承、陶瓷艺术交流、产学研与职业技能教学等工作。

2017年,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江西省朱辉球陶瓷手工彩绘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随即,工作室就与马路对面的景德镇市第十七小学联合开展“陶艺进课堂——工艺美院志愿者走进十七小义务支教活动”。

每周四下午,朱辉球带着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带上材料,走进小学生课堂,开展陶瓷艺术教育与美育实践活动。朱辉球,说要借此培养瓷都娃娃对泥土和陶瓷的亲近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借此,朱辉球鼓励“小老师”们积极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接好他手中的接力棒。

从教28年,朱辉球的学生中有多人被评为“省级陶瓷大师”,他还为粉彩古彩培养出了150多名传承者。此外,8年来,他还参加景德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先后培训陶瓷从业人员3000多人次。

在他的国家艺术基金《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课程即将结束的座谈会上,朱辉球对他培养的来自全国的50名学生说,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他希望这些“火种”能将民族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古彩粉彩陶艺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当代古彩作品选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疯狂”的陶艺
论古彩的继承与创新
学陶艺
做陶艺
许书瀚古彩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