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华:元气满满的乡村女校长

2018-12-27 01:19甘甜
江西教育A 2018年10期
关键词:村小校园农村

甘甜

采访宜丰县新庄镇小学杨凤华校长时正值高考首日,暴雨中的校园又是停水又是停电。

“农村教育很朴实,也接地气,认知中可能遇到的难处,这儿都可能遇到。但也有好的一面。”杨凤华笑着将记者引进由女生宿舍改造成的办公室,窗外便是片片农田,“碰到今天下雨,要是没下雨,看看孩子们做操,真是让人心生欢喜呢。”

在县里最东边的农村学校待了二十多年,扎个马尾辫的杨凤华依旧元气满满,说着说着就拽起记者,要“去看看”。

她的幸福,来得简单。

围 墙

“都说学校外围的这一条‘绕校路是民心之路。”黄福民是学校的总务主任,他说这条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修好的路,不知凝聚了杨凤华多少心血。

此前的校园布局零散,建校以来一直没有围墙。村民们进进出出就算了,学校靠山,村里一有白喜事,送葬队伍定会浩浩荡荡地从学校里穿过。

百姓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孩子也习以为常了。

杨凤华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四年前一转为学校“一把手”,第一个愿望就是给学校修个完整的围墙,并让学校规整起来。

阻力可想而知。

争取资金,跑项目;最难的还是和周边百姓协调土地。

“每次和村民代表协商,就见她一个女的站在最前头,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味道。”黄福民说,“做围墙、修路,凡事都是她冲在最前头,让我们这些大男人怪不好意思的。”

杨凤华舌战时就问一个问题:我们校长、老师不会永远在这儿,但学校是不会走的,你们忍心让子子孙孙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吗?

长相身量均显文弱的杨凤华和村民们“反复周旋”,只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早上送孩子的家长要想把机动车开进校园,她立马就冲上去拦。”80后副校长姚小丰说,“她可不柔弱。”

原来,乡镇上有个工业园,不少家长早上开机动车上班,就顺道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为了保障学生安全,杨凤华总是一大早就站在门口守着。

农村办学条件差,校园里还有栋预制板建造的楼房,孩子们稍微跑动一下,楼板都震得咚咚响。每天提心吊胆的杨凤华拍下墙壁裂缝的照片,四处找相关部门“哭穷”。借着这两年全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建设的东风,条件在一步一步改善。

但校园整体环境依旧简陋。

“对于我们而言,稍有改观就打心眼高兴了。”杨凤华说学校正在和挨着的中学一起做个宿舍楼,她现在的愿望就是孩子们早点住上新宿舍,教师的办公室尽早装个空调。

足 球

学校偏远,学生数却不降反增,还有邻县的孩子转来就读。

多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有口皆碑”,杨凤华将这归功于老校长打下的好基础。

但杨凤华对“家门口的好学校”有自己的理解。

进行新课程改革,增加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课程的课时,开设各类学生社团。并利用乡村少年宫项目,每周的两个下午都开展各类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校还打算成立个足球队。

立马有家长站出来反对了,认为耽误学习。

“要变‘人比人的恶性竞争,为‘自比自的从容成长,让孩子们发现自我成长的‘质量。”杨凤华希望孩子们能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深層次的原因还是看到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学校与中学共用的操场,还是杨凤华读中学时工人用铁锹填出来的,学校以此为足球训练场地。

原来在村小担任校长,调入中心小学后进入工作疲软期的朱福威老师是个铁杆球迷,就让他牵头组建足球队,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球员。

一开始,师生都不自信。杨凤华的赏识教育又发挥了作用。

带队老师不辞辛苦、不计报酬,被晒得漆黑;孩子们一个学期踢坏了十几个足球。

县里举行足球赛,这群比赛时才见识到“正规足球场”的孩子们,不仅给学校捧了个全县第二的奖杯回来,还一路踢进省赛。

像足球队一样,各色社团活动都慢慢开展起来,农村孩子们的精气神也被提了起来。就在不久前的这个六一,学校组织了一场文艺会演。一个礼拜过去了,杨凤华走在乡镇里,还会不时被村民们拦下,并被告知“孩子们的表演不比城里的差”。

灵 魂

记者问杨凤华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她立马回答“师资”。

近年来,分到学校的老师一成熟就被选调走,全校教师平均年龄接近30岁。

“教师在这儿收获了成长,值得开心。”杨凤华说,“更重要的是得保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花大价钱选送教师外出学习。仅2017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就达32人次。然而,农村学校终究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外出培训无法满足教师的成长需求。

于是,杨凤华琢磨出了充分发挥教师内生动力的镇级校本培训方案:打造本校的“名师”,实施各类送教下乡活动;村小及教学点选派教师到中心小学培训,并在中心小学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名师坊”;定期举行村小及教学点教师的学习成果汇报,教师通过上课、说课、专题测试等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随着全镇范围内搞交流轮岗,中心小学优中选优,派出骨干教师到村小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轮岗。

一大批年轻教师加速成长起来。

同时,杨凤华还天天寻思着如何给老师们减压。

一直以来,杨凤华坚持上主课,平日都和老师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家安在了县城,工作日她却都住在学校。见事就做,太阳底下跑来跑去,初夏时节脸上却有了晒斑。

“我们的老师不容易,基本上每天早上七点多到校后,就得连轴转上一天。”杨凤华介绍,学校还有近百名住宿生,老师们还承担起了教辅人员的工作。杨凤华只能通过自己多做点,给校园里多带来些温暖。

“原来只知道教书,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教。杨校长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中的人。”姚小丰说,“说得文艺点,她让我们的教育工作有了灵魂。”

猜你喜欢
村小校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村小支持行动
——把关注点延伸到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
村小消失后对农村文明的不利影响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