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场物语

2018-12-29 08:56郑雯馨
海峡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农场食物社区

郑雯馨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有时候如同时尚界,不停地上演潮流的轮回。本期我们采访了一些“新农夫”,他们有的選择在城市开辟一块耕植地,有的则是回到乡间经营一个农场,并在农场里建构不同的生活范式,这些范式多是为了寻找与自然再次和谐共处的方法。在日益割裂的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现状之下,他们的这些行动与思考,其实也可以视为是“回归自然”的生活潮的一场回溯。

克里斯汀和丈夫马克是第一代新农人,她在《耕种 食物 爱情》里这样描述他们那个既古典又现代的农场:“土壤因为有堆肥和覆盖植物而十分肥沃。我们不用杀虫剂,也不用除草剂。农场大部分工作由马来完成,而不是用拖拉机。种植的作物多种多样,一块块的田地是由灌木篱墙和小林地隔开的。我们有一片糖枫林、一片果园、一大片草场和干草地,还有四季常青的花木园。我们亲自用手挤奶,奶牛的奶水非常充沛,用这样的牛奶做出的黄油十分鲜美。我们在草地上养猪、肉牛和鸡,到屠宰的季节我们会做生香肠和风干香肠、意大利烟肉、咸牛肉、肉酱,还有几夸脱醇美的汤。”

不得不说,克里斯汀笔下的农场生活令人向往。大体上人们对传统农场的印象往往是广袤的麦田或稻田,悠然吃草的奶牛以及咕咕叫的小鸡,更进一步的则是采用大机械化生产,总而言之是一个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场域;但因为与自然为邻,它又向人们描绘了一种自耕自食、悠然自得的农舍生活。这样的生活,自然也是久居城市、远离自然的都市人所渴求的,毕竟从书籍杂志、电视广播到互联网等传播媒介都在呼唤大众:暂时离开你的环境,去过另一种生活吧。但假如这种生活是时刻与劳作相伴的,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并贯彻始终呢?

如今,许多人告别城市朝九晚五的生活,在城郊或乡间租下一片地,尝试经营农场的初衷之一,是希望亲手种植出可靠、健康的粮食蔬果。毕竟没有食物,生活的一切也无从谈起。位于美国马里兰州,距离华盛顿仅有30分钟车程的Forested森林生态农场与森林生态农业研究教育基地在2010年时还是一片土壤严重退化的农田,部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连0.1%都不到。后来农场的经营者通过森林生态农业和堆肥,使之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食物森林。在纽约大学就读食物体系研究学博士的裘成在华盛顿工作时,几乎每周都会前往Forested农场和一群美国的“新农夫”务农,她说:“我们在农场种植了上百种可食植物,其中许多都是适宜本地环境的作物;我们也根据植物之间的互补作用,利用“好朋友种植法”种植蔬菜;二十多只鸭子和两只鹅也为农场提供了大量天然氮;我们还利用成熟森林的树荫,规划种植了喜阴植物和一些草药。”

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裘成也逐渐意识到:当农场的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时,大自然并不会与人类抢夺资源,反而会更慷慨地赠予人们更美味的食物。他们还将这些健康的食物以“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方式进行销售,“会员家庭每年农季之初支付会员费,就能定时来农场拿到应季蔬果”;同时和本地大厨合作,将农场收获的食材精心烹饪,用来举办“从农场到餐桌”的活动或聚会。Forested农场不仅为社区居民们提供了安全的食物,同时也成为孩子们体验自然和休闲的场所,连忙碌的都市人也可抽空来此与大自然接触,疗愈身心;同时还能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联系。这种结合社区的农场模式,既恢复了自然环境,又重新建立起自然与城市的联结。

Forested森林生态农场的模式其实也是时下新农场的模式之一,虽然新农场的规模比不上传统农场,也并非将生产和销售农作物作为经营的唯一目标,但它们的外延却扩大了。那些从城市而来的新农场主在耕种之余会去思考自然与城乡、社区、教育、艺术、建筑等不同领域的结合,这亦是新农场的趋势。诸如在台湾、香港等地日趋成熟的休闲农场和生态农场里,农场主们探索出了农产品与旅游业、农耕体验、自然生态教育、衍生品开发以及乡村民宿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向更多人输送农场背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并以之作为城市生活的借鉴与反思。此次,我们也寻找到一些从城市到乡间或城郊里,既经营农场又设计出不同的自然体验的新农场主:譬如开放“以工换宿”的凡朴农场,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义工为农场提供体能与智力的资源,同时他们也提供给义工们体验不同生活的机会。而原先在城市里经营民宿的陈逸新之所以选择到园潭村建造卢卡自然工坊,并设计各种自然体验,是源于他“想承担更多教育的理念,并让更多人接触到最原始生活的本来面目”的念头。这些新农场主们其实也是将农场作为一个实验性的场域,在其中实践都市人对理想生活的理解。

至于那些无意离开城市的人,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耕植对缓解城市环境与生活两方面的压力的作用,因此一些社区农园、屋顶农场或是可食地景也日益受到追捧。人们重拾劳作,在与动植物的对话中重新寻找生存的实感,同时设计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新景观营造。他们并非与城市赋予的一切角色完全割裂,而是与《半农半X的生活》的作者盐见直纪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结合“顺从天意、永续型的简朴生活”(即“农”)与“上天赋予的才能”(即“X”),重新去定义生活。在这个满足物质之外,更追求心灵富足的时代,这些新农夫们亲自书写的“农场物语”尽管各有不同,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都选择参与其中,放慢步伐,沉浸式地感受,努力探索出属于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人生。

猜你喜欢
农场食物社区
农场假期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农场
一号农场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丰收的农场
食物也疯狂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