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尊重·协同:提升《思修》课教学实践效度的逻辑起点

2019-01-02 20:17贝静红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教师

贝静红

(浙江海洋大学 数理与信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2018年是大批“千禧一代”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元年,2018年也是教育部奋力推进高等教育本科生实践教学教育质量的一年,教高〔2018〕2 号、中青联发〔2018〕5 号等提出实践教学的要求,为高校进一步协同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助力。

“千禧一代”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时代进程中。这二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这个阶段是最接近伟大民族复兴的阶段。生活在这一时代进程中的“千禧一代”,感受着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他们懂事起就浸润着先进文化的熏陶。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8年上海进口商品博览会,这一系列的盛会都活跃着青年一代的身影,在实践中实现着与祖国同心同向。进入高校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思政课程,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作用,是引领大学生解决“今天我为什么上大学?今天我如何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将成为一位怎样的公民”的核心课程。

一、用坚定信仰为“千禧一代”快乐成长掌灯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1]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巩固科学信仰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互动联结的纽结。高校教师能否自觉选择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是能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关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需要教师精细设计,才能实现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

第一,高校教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2]50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前必须了解学生的理论现状、成长环境、兴趣爱好、上网时间等真实信息,通过信息的大数据处理,归纳出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毛泽东曾经在分析学生的认识状态时,指出“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3]因此,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向“千禧一代”的大学生讲明白、讲深入、讲透彻中国之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用“平”语近人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要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进行学理阐释,引领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合作,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4]

第二,高校教师要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5]思政教师充分运用影像资料,让青年大学生通过观看珍贵的资料深切感知历史,如新华社为纪念建党 95 周年拍摄的纪录片《红色气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帧帧珍贵的照片,一组组尘封在历史河流的数据,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历史,都能激发起青年学生的爱国之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2]171因此,对出生,生活,成长在盛世的青年大学生来说,讲好历史故事至关重要,特别是讲好青年习近平的故事,在聆听中深切感受当年与青年大学生几乎同龄的青年领袖的成长历程,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成熟成功的重大意义。

第三,高校教师要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6]702014年他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 20 岁左右,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 30 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 60 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2]175思政教师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制订和完成人生规划,享受循序渐进的获得感和成就感,牢牢记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树立“最幸福的事就是探索未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的创新创造创意的思维,达到“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的理想。[7]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充分发挥校本资源的优势,利用优秀校友的成长史,告诫青年大学生只有“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认识自己,坚守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每天四问”,每天进步一点点(Focusing on getting better rather than being good),久久为功,通过坚持,坚守达到理想的彼岸,为实现祖国的复兴伟业贡献绵薄之力。

第四,高校教师要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于厚望,对不同群体的青少年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他曾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2]167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国重器》《将改革进行到底》《“八八战略”15年》等来正确认识这个时代,解读这个时代,引领这个时代。青年只有置身于这个时代中,才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6]70教师在备教材时,可以充分借助于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第二季中的吴孟超、崔之久、潘建伟等人物的成长史,通过观看视频,参与讨论,引领思考,达成共识,使青年大学生涤荡心灵,深刻认识到只有爱国、敬业、勤学、励志、明辨、笃行、求真、力行,才能实现伟大的目标,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二、用充分尊重为“千禧一代”快乐成长开路

实践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必经之路,价值观的生命力根植于有效实践,实践交流是青年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方式。如何实现交流,发挥对话的力量,让青年大学生在理论实践和行为实践中达到融合,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尊重为系,联结起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有效互动,尊重学生的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价值选择,学生的分享方式,真正培养起“一个伟大团队的合力来源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之共识”。

第一,在观念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康德认为“永远不要简单地把他人当作工具,而永远要当作目的,不论是对你自己还是对于他人。”[8]立德树人永远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相长,从第二周课开始,按照学生选课的学号,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和青年学生自己的兴趣点,开展“关注政治、关注经济、关注文化、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谈谈国情、谈谈世情、谈谈党情、谈谈同伴、谈谈自己”的课前五分钟“五关注五谈谈”演讲活动。为了使青年学生分享的内容有理有据有料,教师要求学生提前一周把分享内容文稿和 PPT 发送到教师的邮箱,经过审核之后再在课堂上分享。从青年学生的选题、选材,观点、观念上加以商榷。青年学生们选题大部分能紧紧围绕着“五关注五谈谈”的要求,很好地达到教师的课堂分享的要求。

第二,在身份上坚持相互尊重,倾听共享。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无论是个人分享还是小组讨论或者是在个别提问时,都要尊重学生。因为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接受的基础教育不一样,家庭成长环境不一样,生活条件不一样,知识积累也不一样,学生心智成熟的程度也存在差异性。00 后青年呈现出来的特点多新奇、自尊、好学、好表现自己。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更多地是埋头在题海战术之中,相对来说,对世情、国情、党情关注的不是特别深入;更多的是“标题党”或是“刷屏族”,了解到的是碎片化的时事,对经典、名著等阅读相对较少;他们更多的是追求成为斜杠青年、多次元青年。马斯洛认为“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9]因此,无论是课内和课外,教师都应尊重青年学生的身份,对于青年学生们精心准备的分享材料予以肯定、鼓励和赞赏,针对青年学生们准备的材料给予适宜的点评,修正,使他们在课堂分享和小组合作时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第三,在分享时坚持相互尊重,欣赏鼓励。倡导学生树立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实践,通过确定分享主题,收集资料,凝炼精华,写成文稿,做成 PPT,交给教师,接受教师信息反馈到上讲台在课堂上分享,这其实是青年学生完成一次主体性实践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分享事物和自我的一个认识、改造和提升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在与青年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在收到学生邮件的第一时间,对材料进行审核,在线上给予学生个别的评议,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分享,接受同学们的提问和回答,接受师生的共同评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怀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情怀分享知识并且与课内的知识点结合起来,真正使青年学生感受到既受到了尊重又增长了见识和知识。在课堂分享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受到灵魂的冲击,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之问有更深入的思考。

第四,在价值上坚持相互尊重,美美与共。项久雨教授指出“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工作中,如果学生心理上有满足感,愉快感,自我价值得了了充分的肯定,情感得到了尊重,那么其潜力会得到充分的释放,能力会得到更大的发挥。”[11]作为“千禧一代”青年学生的思政教师,如何做到把党的声音传递到青年大学生的心坎上,真正实现同心同向,同行同向,同频共振。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自为的主体存在。”[12]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必须读懂弄通教材。主体具有崇高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拥有“一潭水”陪伴学生渡过“小麦灌浆期”。在解答“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真正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为青年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价值体系保驾护航。

爱默生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青年学生只有在爱的浸润之下,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青年学生得到尊重与引导,信任与培养,关心和严教的多元洗礼,达到师生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美美与共效果。

三、用广泛协同为“千禧一代”快乐成长助力

著名教育艺术家黄家灿曾说“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是药外带着香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入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1]对于 00 后青年大学生,思政教师在助力青年大学生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有情有理,有滋有味地提供“营养套餐”,为收到更好的效果,师生必须广泛协同,教学相长。

第一,教学内容上的协同。毛泽东指出:“人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多少次反复,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要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会引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3]当今时代,已然从以文字为中心的理性文化形态向以图文并茂的视觉形态并存转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它的主旨内容涵盖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尽快使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建构良好的价值体系,培养高尚的人生品位,树立远大的科学信仰,锤炼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通过人生之问,信仰之巅,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观教育,实现德育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培养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守,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坚定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读懂学生,除了真信、真教、真懂、真用外,必须用真情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时代与时俱进的变化,正确解读时代特征,正确引领时代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14]思政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既要关注教材内容又可以将学生课前五分钟分享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上的师生协同。

第二,教学方式上的协同。针对 00 后青年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一代人,面对着人手两机,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事不网的青年一代,思政教师要充分改变“自我陶醉”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向多元交叉的教学方式转变。针对思政课堂采用中班上课,小班讨论,小组合作,个体分享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犹如画国画,教师应该给学生留白的余地,相信青年大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交出满意的答卷。以“人生的青春之问”一章为例,思政教师根据学员信息表青年学生所填信息,以兴趣相似为原则,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我和我的大学”为小组讨论题。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微信群,进行线上线下的讨论,提炼,写成文稿,做成 PPT,周六晚上十点前发送到教师邮箱,进行审阅,反馈,上课时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为代表进行分享。如有一组学生从“大学之遇,大学之思,大学之择,大学之期”对人生展开了思考;有的从“入大学前,入大学中,入大学后”三阶段对大学生活进行了憧憬和规划;有的学生采用快板的方式既展示了组员的风采又很好地结合大学生活,不同风格相同的追求都充分展现了青年大学生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良好风貌。

第三,教学资源上的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思政课教师同青年学生在协同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协同培养跨界思维、裂变思维、杠杆思维、创新思维和共享共建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有效资源开展教学工作。思政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应“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等某种外在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16]如结合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教学时,思政教师给青年学生播放了 96 岁高龄依然坚守在手术台的吴孟超老爷爷,以有声教学的方式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共鸣,学生们写下了这样的感悟:“一、当祖国陷水深火热之中,他毅然决定报效祖国(热血爱国有理想);当与父母天人永隔,他没有倒下,坚持与世间疾病作斗争(意志顽强);当因年龄而日渐衰老,他却用高尚的人格与时间赛跑(有情怀);当传播医学知识时,越是喜欢的学生越对他严格要求(有责任心);他是吴孟超,是中国骄傲!”除了教师给青年学生开的“营养餐”,教师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提供“自助餐”,教师给出确定的选题,青年学生们各显神通,加强对文献资料等的研读,课外积极收集资料,作为对教材的补充。特别是在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任务布置时,教师要求学生提供家乡的“最美人物或最美人物群像”素材时,青年学生所提供的资料极其丰富,在实践教学中达到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效果。

第四,教学目标上的协同。思政课教学目的是通过有效教学使青年大学生努力实现大学人向合格社会人和优秀共产党人的德育目标的递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而青年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行为实践,真正实现“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种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7]思政教师在与青年学生开展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向青年学生传递的是真善美的力量。正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要求,要向青年大学生传递六种价值观: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法国哲学家杜夫海纳说:“美的对象比其他任何对象都更直接地把握我们,感动我们,因为它既是感性的,又是有意味的。在这一无与伦比的经验中,感性不仅不掩饰什么,反而是启迪我们。”[18]思政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事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日臻圆满的工作,深入挖掘 21 世纪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的力量,在尊重青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协同的思维,以“钉钉子”的精神,不断将理论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粹化成信仰的力量,尊重的力量,协同的力量,使思政课起到“传道震有声,润人细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圆我教师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