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组织育人协同效应

2019-01-03 03:25文_邓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育人党组织

文_邓 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组织育人是指高校各级组织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其政治、组织、管理、服务功能和优势,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培养目标的育人行为。组织育人重在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把科学育人理念作为先导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高校组织育人实践,首先必须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组织理念,把各类组织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组织、服务型组织和引领型组织。

以学习型组织实现组织育人的资源共享和环境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学才能上进。”必须大兴学习之风,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育人育才,让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应在师生、班级、院系之间联结出多层级多形式的学习共享系统,依靠组织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服务型组织增强组织育人的亲近感和亲和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在教学、科研、管理、保障一线单位之上,必须按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各类组织要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通过多种形式,整合知识、政策、信息、技术、项目、平台、物资等组织资源,服务师生教学、学习和生活。

以创新型组织提高组织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组织育人工作要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从吸纳方式、活动内容、渠道手段、资源拓展、网络空间、运转机制等方面推进组织创新,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

以引领型组织加强组织育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使命。一是抓住政治引领,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团学组织要引领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创新创业等方面把好政治关、抓好思想引领。二是抓实价值引领,高校各类组织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塑造人格,砥砺品行。最后还要充分发挥榜样和典型的引领作用。

二、强化组织育人的职能定位和责任担当

2017年12月5日,教育部颁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为定位高校各类组织的功能指明了方向和主线。

学校党委把握育人方向。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校党委是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育人目标。高校党委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建设工作。高校党委要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新时代育人目标贯彻下去。

院系党组织落实育人保障。院系党组织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履行政治职责,是办学育人的保障主体。院系党组织既要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方向和学校各项决定部署,又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还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选优配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以及在高层次领军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从人事人才、鼓励激励、监督督促各方面,为贯彻育人方向、落实育人目标提供保障。

群团、团学组织发动育人主体。党委直接领导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党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群团组织要坚持把政治性这个组织灵魂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政治吸纳能力,将广大师生员工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特别是高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是党委联系、凝聚、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中介和纽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激励凝聚、政治引领、能力提升等组织功能。

教学科研组织提供育人平台。高校各教学科研组织是传道解惑、砥砺品行和育人育才的组织机构,其组织职责能否全面发挥直接关乎高校育人实践的整体效率和效果。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高校教学科研组织要把教学育人、科研育人与组织育人结合起来,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夯实高校育人平台的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带动引导功能。

学生社团、网络组织提供育人载体。进入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微媒体时代,许多学生社团和团队把活动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形成网络组织。学生社团和网络组织主要有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互助励志类等,吸引汇聚了大量具有各自专业爱好和特长的优秀学子,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为育人育才提供了有效载体。

三、全方位构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学校党委在组织育人中处于核心地位,必须通过切实顺畅的领导机制,把育人方向、育人大局紧紧抓在手上。通过培养和依靠一支高素质政工队伍,在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团学组织中发挥育人生力军作用。通过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各类组织突出政治功能,领导、指导各类组织章程建设,对各类组织进行检查、监督、提醒、问责。

院系党组织担负着监督保证党的办学方针及学校各项决定贯彻落实的重任,同时负责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具体开展育人育才实践。应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根据学校统一部署,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领导协调本单位行政负责人及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育人实践。二是合理制定本院系育人方案和标准,并统筹协调全部育人资源,形成教学、科研、管理、资助、心理、服务等的联动机制,为育人育才做好组织保障。三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本单位党员师生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教学科研组织的积极主动作用,推动育人目标任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纵向贯彻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学校党委工作部门按照党委确定的育人目标任务和部署,各有侧重,分工协作,使各种资源、各类组织围绕育人目标同向发力。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部门,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分工分类指导各类组织,整合全校组织资源,发挥组织育人的联动协同效应,保证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学生工作部、教师工作部在广大师生中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抓手,将育人主体与组织资源相对接,激发激活组织资源在广大师生育人成才过程中的正能量,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良性互动。

教师党支部实行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由教师党支部书记牵头组织资深党员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通过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学科研组织成为教学育人主体、科研育人主体。学校团学组织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育人环节有效衔接,拓展第一课堂育人功能,将第一课堂的知识体系和育人导向深入到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创新创业之中,深入到政治理论学习、党史国情体验、校园文化熏陶和榜样力量引领之中,实现育人导向和目标的习成养成。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教师工作部调动组织资源,推动教学科研组织与团学组织的育人目标和工作方案相对接,使第一课堂育人与第二课堂育人相衔接,将全过程育人落到实处。

共青团组织通过社团建团、班级建团、宿舍建团、专业建团等多重形式,将团支部建设到学生需要的地方,推动育人资源向基层流动,增强育人育才实效。学生会一方面在党委领导下、团委指导下,提高政治领悟能力和政治把握能力,一方面依托学生会组织的最大覆盖面,最广泛最深入地激发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意识,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育人环境。高校学生社团生活的拓展性、体验性、趣味性、自主性,蕴涵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团学组织通过指导和引导学生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可将社团生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转化为育人潜力,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延伸到社团生活及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育人党组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安顺学院“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简介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热衷科研
南非大学的能力建设研究——以教学科研策略为例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