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心肌酶学指标的变化

2019-01-03 07:08李长风周彬石光耀柯世业温仁辉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室性恶性心肌梗死

李长风,周彬,石光耀,柯世业,温仁辉

(1.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急诊内科,201908;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致心肌坏死。其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发病诱因较多,与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抽烟、酗酒等多种诱因有关[1]。AMI发生后可并发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AMI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有研究发现,机体 25-羟维生素 D3[25-(OH)D3]的缺乏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3]。白细胞计数及其亚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包含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种亚型信息,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4]。心肌酶学指标是反映心肌损伤程度的指标。但上述指标对AMI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 AMI患者血清25-(OH)D3、NLR及心肌酶学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AMI患者230例,患者入院后72 h内接受标准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是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分为恶性组39例、非恶性组191例。

恶性组:年龄范围51~77岁,年龄(66.4±9.0)岁;男 23例,女 16例;体质指数(BMI)为(22.6±1.8)kg/m2,合并疾病为高血压 16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11例,吸烟16例。非恶性组:年龄范围48~79岁,年龄(65.2±11.0)岁;男130例,女61例,BMI为(22.4±2.3)kg/m2,合并疾病为高血压96例、糖尿病53例、高血脂70例;吸烟10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合并疾病、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的年龄范围19~79岁;(2)AMI的诊断参考《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5]中的标准;(3)根据心电图、心电监护结果,恶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颤、室扑;(4)本研究相关实验室指标于患者入院后24 h内接受检查;(5)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伴有肝肾功能疾病、感染性疾病;(2)血液系统疾病;(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功能调节剂;(4)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疾病。

1.2 指标检测方法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000 r/min低速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25-(OH)D3、CK-MB、cTnI、hs-CRP水平。检测仪器为美国ACS180 plus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另取1份血标本,采用迈瑞BC69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算NLR。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1.3 心功能检测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患者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将超声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或4肋间,作弧形探查,记录LVEF、FS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清 25-(OH)D3、NLR、CK-MB、cTnI水平比较 恶性组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非恶性组(P<0.05),恶性组的 NLR、CK-MB、cTnI水平高于非恶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清25-(OH)D3、NLR、CK-MB、cTnI水平比较(x±s)

2.2 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LVEF、FS比较 恶性组患者的LVEF、FS低于非恶性组(P<0.05),恶性组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恶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LVEF、FS比较(x±s)

2.3 多因素分析 以AMI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作为因变量,血清 25-(OH)D3、NLR、CK-MB、cTnI、hs-CRP、LVEF、FS作为自变量,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 25-(OH)D3降低,NLR、CK-MB、cTnI水平升高是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抽烟、酗酒等诱因刺激下,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脱落,引起冠脉突发性阻塞而致心肌发生急剧缺血、缺氧性病变而导致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或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6]。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可并发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7]。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常并发心室颤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使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8]。临床上一直致力于寻找AMI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表3 AMI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25-(OH)D3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当25-(OH)D3低水平时可引起心室肥厚、血压升高、心功能恶化、心力衰竭等,因此机体25-(OH)D3缺乏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9]。本研究中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未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这一结果提示,25-(OH)D3降低会增加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

大量研究已证实,炎性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过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性损伤发挥重要的作用[10-12]。白细胞计数及其亚型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的炎性指标。NLR避免其他因素对白细胞亚型绝对值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13]。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缺血心肌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并加重心肌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心肌重塑,形成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基础[14]。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机体应激性分泌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使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系统平衡紊乱,易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15]。血清hs-CRP水平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程度的灵敏指标[16]。本研究中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NLR、血清hs-CRP水平高于未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这一结果提示,NLR、血清hs-CRP水平升高预示着机体炎性反应程度更加严重,会增加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

心肌损伤后释放CK-MB、cTnI等特异性酶。室壁张力负荷较大时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使大量CK-MB、cTnI通过受损的细胞膜向细胞间质内弥散。因此,血清CK-MB、cTnI水平的高低可灵敏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17]。本研究中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CK-MB、cTnI水平高于未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这一结果提示,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心肌损伤更为严重,这可能与受损心肌细胞的传导及收缩能力下降有关。

心肌梗死发生可导致心室异常扩大,LVEF低于55%时预示心室功能降低。FS是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FS降低预示心功能受损[18]。本研究中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LVEF、FS低于未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这一结果提示,心功能较差会增加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25-(OH)D3降低,NLR、CK-MB、cTnI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OH)D3、NLR、CK-MB、cTnI等指标水平,以便及时识别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及时处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NLR、CK-MB、cTnI水平升高,血清25-(OH)D3降低,NLR、CK-MB、cTnI水平升高是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猜你喜欢
室性恶性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