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及其当代价值

2019-01-04 01:02王可园
关键词:资产阶级革命

王可园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200241)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120 周年诞辰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1](691)。这些贡献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密不可分。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关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片面理解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2],相对忽视了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那些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看法。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①,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改良派在向西方学习时,接触到社会主义;革命派在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的过程中,介绍了社会主义”[3]。年轻的毛泽东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和学说,并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当然是一个更好的制度”[4],只是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条件实行。

1911年10月,18 岁的毛泽东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在接受军事训练之余,将大多数的饷银用于购买报纸,正是从当时鼓吹革命的《湘汉新闻》上,毛泽东第一次接触了社会主义这个新名词,又读了一些江亢虎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从而对社会主义的一些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和同学通信讨论[5](11)。1919年3月,毛泽东和黎锦熙讨论社会解放和改造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究竟选择哪一种社会主义。同年9月份,毛泽东为问题研究会草拟的章程中,列出71 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其中一条便是“社会主义能否实现问题”[6]。1920年1月4日,毛泽东在北京北长街九十九号平民通讯社接待前来看望自己的黎锦熙时,他的身边已经有一大堆关于社会主义的新书刊了。在这些与友人的讨论和对时事的观察中,毛泽东越来越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他日后认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前提。总体来看,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正的社会主义对工人阶级是有利的

1922年12月,毛泽东以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身份,率领部分工会代表与省长赵恒惕等人交涉时就提出,工人之所以盼望社会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对工人有利,只是当时的中国仍难做到,而只能取民治主义原则。在毛泽东看来,那些假的社会主义只会压迫工农。例如,1939年5月,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演中,毛泽东指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讲社会主义,但是,“他们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就是法西斯主义!”[7]毛泽东认为,从一个人和广大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能清楚地判断他是一个真的三民主义者还是假的三民主义者,或者是假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是以是否有利于工农大众为标准来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和真假社会主义的。

(二)社会主义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

1920年10月11日,毛泽东和龙兼公起草湖南省城全体市民致谭延闿的请愿书,并在长沙《大公报》发表。请愿书对召集人民宪法会议的组织法和选举法提出六点要求,认为人民宪法会议应当要用一种革命的精神,断绝与以往一切的纠葛。在当时“联省自治”思潮的影响下,毛泽东也提出湖南要实行全省自治,既不仰赖中央,又不依傍地方,而用民治主义和社会主义,以解决中国政治上、经济上的难题,“而免日后再有流血革命之惨”[5](68)。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毛泽东那里,他所想要创建的“自决”之邦,民治主义和社会主义将成为治理方式,而这种方式的益处则是利于和平而少有流血革命。

(三)社会主义有助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国际主义,它将有助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20年12月1日,在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主义,是四海同胞主义,它意味着愿意自己好也乐于看到别人好的主义。就是说,“凡是社会主义,都是国际的,都是不应该带有爱国的色彩的”[8]。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是一种国际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他庆祝斯大林60 岁生日的讲话中有了更加明确的表现,他认为,庆祝斯大林生日不是一件应景的事情,而是意味着拥护斯大林的事业、拥护社会主义的胜利、拥护斯大林给人类指明的方向,意味着拥护自己的亲切的朋友。这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的领袖、社会主义的人民,以及社会主义的思想家、政治家、劳动者,才能直接地援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没有他们的援助,中国人民的事业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问道,我们为什么不歌颂无产阶级、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呢?正因为社会主义有这些优越性,毛泽东在谈到共产党的远大理想时说:“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9]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有自己的政治经济纲领,其最高的纲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就是和三民主义的区别所在。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认识到社会主义有如此诸多的优越性,毛泽东坚定了自己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他看来,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体制将有所不同

所有制结构上,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所有制将是农民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苏联已经实现这种转变,全世界将来也会这样做。全国革命胜利前夕,1948年9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提到,“将来在社会主义体系中,农业也要社会化……。我们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10]。在分配体制上,社会主义社会仍然会存在差别和不同。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之时,仍然会是按劳分配,而不存在绝对的平均。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度里,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土壤。即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也不能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就对当时红军中的绝对平均主义做法提出批评,他认为绝对平均主义在资本主义尚未消灭的时期,只是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幻想而已;即使到了社会主义时期,也不可能有所谓的绝对平均,而只能是以“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方式进行物质分配。只是在紧迫的战争年代,为了动员最广大的贫农群众参加战斗,在具体的政策问题上,毛泽东强调过要执行彻底的平均主义。例如,1930年10月,毛泽东在峡江以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名义复信湘东特委时就土地问题进行说明时指出,要进行彻底的平均分配,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争取最广大的贫农阶级,以彻底推翻封建剥削,以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彻底的平均分配,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描述不是一回事。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和社会矛盾将有所改变

一方面,民主将有所不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的社会。中国人民不欢迎资产阶级专政,更不允许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来包办政治,中国的事情必须要由大多数中国人自己做主。社会主义民主自然很好,并且是全世界将来都要实行的民主形式。只是在当时的中国还行不通,中国暂时还不要社会主义的民主,但是,到了将来条件具备之后,要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另一方面,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仍然存在。列宁曾经说过:“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11]毛泽东也认为,即使在苏联的社会条件之下,工农之间仍然存在差异和矛盾,只是这种矛盾不会激化成对抗,不同于劳资之间的矛盾,也不会采取阶级斗争的形态。相反,工农之间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巩固的同盟,并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个矛盾。至于矛盾的解决方法,毛泽东认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例如,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以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而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则要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可以说,这些观点,为其以后形成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提供了思想根基。

(三)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个性将得到解放

毛泽东批评那些认为社会主义忽视或压制个性的错误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不但不压制个性,反而强调没有个性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1940年2月,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指出,只有在社会主义实现的时候,才能实现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最终解放,中国工人阶级要为此目的而奋斗。但是,要想进入社会主义的阶段,必须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因此,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就是要团结自己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在给秦邦宪(博古)的信中,就《解放日报》原拟发表的《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家庭里》一文谈了三个方面问题,并在改文中加了解放个性问题,强调那些说社会主义忽视或压制个性的说法是不对的,恰恰相反,个性解放是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提。1948年12月,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中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目的是要使中华民族实现大翻身,从半殖民地国家变成真正独立的国家;使中国人民实现大解放,掀掉压在自己头上的封建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12](1375)。这里可以看到,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当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认识和构想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在政治特征上,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允许资本家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看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根源。1939年5月,毛泽东提出,在人民民主主义制度中,还允许资本家的存在。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是不要资本家的。中国也不会永远都要资本家,将来肯定不会再要。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都会一样。世界各国如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将来都不要资本家,中国也不会例外。同样,1948年2月,毛泽东在谈及自由资产阶级时提出,中国革命胜利以后,尚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前,资产阶级是可以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道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从这里可以看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资产阶级的地位处于待定状态。不过,毛泽东所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不要资本家的存在。其实,直到1948年,毛泽东仍然认为,那种斗、批工商业的思想是反动的、落后的。4月29日,在转发薄一波关于工商业问题的报告时,针对有些人认为工商业均带封建性,不斗工商业,不能肃清封建,以满足群众要求的错误看法,毛泽东强调这些本质上都是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决反对这种反动的、落后的思想。

三、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前途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在领导中国革命进程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早期的接触,到接受并信奉社会主义,到最终确立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为目标。总体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认为虽然社会主义前途在中国远景可期,但是,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却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实现的。

(一)中国必然会走向社会主义这个光明的前景

早在1919年7月,毛泽东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中,就已经观察到,自从俄国政体改变以后,社会主义就逐渐传向东方,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派别,但是,潮流已不可遏制。1920年,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完全同意蔡关于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改造中国,以俄国式方法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案。毛泽东认为,采取俄国式革命,是一个诸路不通且无可奈何的办法,而不是有更好的办法不用而非要采取的方法。1928年12月中旬,毛泽东在茨坪会见彭德怀,就中国革命道路和前途、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及红色政权在中国能够存在的原因、中国的民主革命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交谈。1937年5月8日,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有上下两篇文章,即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领导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是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条件。他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是要朝着社会主义这个大目标的,这是与任何革命的三民主义者不同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也不能放松今天的努力,否则也不是共产党员。1937年6月,全面抗战前夕,毛泽东提出,民主共和国建立之后,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将提上下一步的议事日程。中国不可能成为帝国主义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前途,第一步是民主共和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全面抗战爆发不久,1937年8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中国革命的特征、阶级关系及前途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中国革命由于有了无产阶级的领导,革命面貌有了彻底改变,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农民革命的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的出现等,都是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所不可能实现的。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发展,在这当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无产阶级及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增长,在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在民主共和国的国有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同时,加上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可能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而有极大的可能而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强调,中国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另外,中国革命又处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持续高涨、资本主义不断低迷的国际环境中,因此,中国革命的最终前途毫无疑问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到1947年,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提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尤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更加自信地认为,帝国主义正在走向灭亡,而社会主义正在走向胜利,“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12](1260)。1949年1月,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已经着手考虑胜利后的问题。在西柏坡会见米高扬时,毛泽东提出,中国政府的组织形式虽然和苏联及东欧国家有所不同,但是,其性质与宗旨与之一致,目标同样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此时可以看到,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必然胜利的信心在不断增长并越发坚定。

虽然毛泽东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但他始终强调,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绝不是当前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当时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在经济社会条件尚不具备时,中国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直到1949年1月,毛泽东仍然强调,要谨慎而不能急于社会主义化。合作化是要发展,但不可能很快地发展,而要准备十几年的工夫,长期、稳健地进行。搞社会主义如果过急过快的话,容易翻跟斗。应当说,这样的思想贯穿毛泽东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整个进程,毛泽东也据此提出了诸多正确的政策策略。例如,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政策,如没收地主土地和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在内,都没有超出资本主义范畴内私有财产制的界限,也没有实行社会主义。1941年12月,在抗战进入关键阶段期间,针对国社党张东荪、汤芗铭等在北平向中共提出所谓两党合作抗战纲领,主张经济上以社会主义为原则,采取计划经济,实现农业集体化。毛泽东认为,“这完全是托派的主张,是挑拨中共与地主资产阶级的关系,以孤立我党的阴谋”[13]。正是有着这样的正确认识,毛泽东才能对革命中的不同阶级采取正确的态度。在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上,毛泽东强调,如果因为资产阶级参加革命的暂时性而就不要资产阶级,认为联合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别就是封建主义,这些都是托洛茨基主义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联合资产阶级的抗日派恰恰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桥梁。就农民来说,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正确地指出,中农当中,一部分人土地不足,一部分富裕中农的土地才略有多余,因此,中农不但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革命和土地革命,并且能够接受社会主义。这些对不同阶级的正确态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联合各阶级以增强抗日力量的重要前提。

(二)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实现必须经过民主主义阶段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充满信心。但是,他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实现必须经过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才能达到,而既不同于“二次革命论”也不同于“毕其功于一役”等错误论调。毛泽东一再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即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两个完全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继续参加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是中国资产阶级,而是中国的无产阶级了。但是,中国革命仍然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并且,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毛泽东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明确,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两者性质不同、前后承接,只有完成前者才能去完成后者,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1935年12月,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强调,中国彼时的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只有那些反革命的托洛茨基分子,才会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而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了。1939年9月24日,在会见再次访问延安的美国记者斯诺,谈到中国革命问题时,毛泽东再次强调,中国革命有上下两篇文章,上篇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道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下篇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毛泽东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而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强调只有经过前一阶段,才有进到后一阶段的可能。毛泽东明确提出两个革命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推翻帝国主义及其汉奸走狗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而不会破坏任何那些愿意参加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力量。毛泽东认为,只有在弄清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性质这些基本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前途,特别是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以及当前革命阶段和未来革命阶段的关系问题。

尽管毛泽东认为中国仍处于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是,他强调,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已经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两重任务所组成。而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这两重革命任务的领导责任,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毛泽东强调,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就是要力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要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明确二者的深刻联系。

(三)中国共产党人应致力于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早在1928年,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就提出,要经过民权主义革命以造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真正基础,这里毛泽东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经过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但是,为什么中国革命就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中国可以不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而直接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不需要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呢?毛泽东认为,这都是缘于当时的具体条件。1939年5月,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时指出,共产党参与以前的所有中国革命,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这种民主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这个制度的前身是封建主义的社会,后身则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而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转向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历史必然性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是拒绝排斥还是主动拥抱呢?毛泽东指出,我们应当主动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1937年5月,针对外界对共产党提出的工农民主共和国的性质和前途的问题,毛泽东强调,这种共和国的阶级性是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其前途是要走向社会主义。原因在于,这个共和国是在执行民族抗战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无产阶级是其领导者,这就决定了其既有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也有可能走向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必须力争使中国革命走向后一个前途。

当然,促进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争取社会主义前途在中国的实现,并不是无条件地盲目蛮干,而要考虑客观实际条件的制约,待到条件成熟之时。在毛泽东看来,革命的转变是将来的事,将来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要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的光荣而伟大的革命任务,就是要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并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将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上去。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谈到,民主主义的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时间会要相当地长。如果不到政治上经济上一切条件具备之时,不到转变对于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非不利之时,不应当轻谈转变。1936年7月18日,毛泽东再次强调,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因此,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不可能像苏联那样快,而有着更长并且更加困苦的路要走。因此,中

国共产党人的目的不能是社会主义,更不能是共产主义,而是要建立全民族的民主共和国。直到1944年7月14日,在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时,毛泽东仍然认为,中国当时需要的是民主,而非社会主义。关于是不是在抗战胜利后就进行社会革命的问题,毛泽东认为,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抗战胜利后,尽管中国政治会有很大进步,但是任务仍然还是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要实行社会主义。毛泽东不仅强调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提出要争取和平转变的可能性。毛泽东提出,促进革命的转变,要争取和平过渡的可能,尽量避免急躁冒进,甚至造成流血革命。1937年5月8日,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争取社会主义的胜利,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的转变论者,即由民主革命转到社会主义方向、经过民主共和国的各个必要阶段以进到社会主义,既反对尾巴主义,又反对冒险主义和急性病。不流血的转变是我们所希望和力争的。1938年5月11日,在会见国民党老党员施方白时,毛泽东谈到,将来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但是既不一定非要经过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也不一定非要经过俄国那样的流血革命,相反,中国有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走到社会主义。应当说,这些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指导。

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当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但是,正如习近平所说的那样,“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693)。更何况,新中国成立前,正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有着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认识,才使其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应当说,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那些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认识,在今天也从未过时,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有利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纵观500年来的历史,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逐渐对资本主义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其中虽有波折,社会主义仍然稳步前行。社会主义从传入中国到今天,亦是百年有余。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叶、开花、结果,正是源于其优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尤其是中国的飞速发展,更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强劲力量。毛泽东从其青年时代开始,就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逐渐形成对社会主义的诸多正确认识,坚定了中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习近平指出,毛泽东同志一生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691)。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合作,亦有竞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显现出更大魅力,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舞台无比广阔、历史底蕴无比浓厚、前进定力无比强大。承继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我们更应当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不过,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只有在进入共产主义阶段以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诸多论述中,曾多次强调实现社会主义要因时因地而行,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而不可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系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逐渐出现偏差,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出现误判,造成了许多严重后果。但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对社会主义的那些正确认识,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改变。应当说,这些科学认识,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坚持,同样也渊源于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那些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的正确认识。

(三)有利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以其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坚定认同,积极致力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同样,也以其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的艰巨性长期性的正确认识,制定了诸多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但是,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要从这样的基本国情出发,而不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提出所谓的“民营经济离场论”,认为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应当退出历史舞台。针对这些论调,习近平在《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予以批驳,认为“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15]。这样的科学态度,应该说,都延续着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思想精华,将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带领党和人民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有过曲折。但是,我们不应否认,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有着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认识,正是在这些正确的认识引领之下,他才能带领党和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那些正确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① 囿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能就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行总体上的梳理概括,无法就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变化进行深度考察。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革命
机械革命Code01
中国的出行革命
恩格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基本框架形成的考察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颜色革命